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670节

  “可是蓟辽、宣大安稳了,江西、延绥,还有宁夏那些地方呢?”

  隆庆皇帝对魏广德的话并不满意,他要的是整个北方防线稳固,他要的是不再有石州事件发生。

  对此,魏广德有些沉默。

  大明北方防线俗称九边,可想有多么漫长。

  即便大明在这条防线上耗费天量的银钱,聚集百万大军,其实也很难做到严密防守,不给鞑子丝毫机会。

  要知道,鞑子只会聚兵在一点进行突破,还是寻找防御薄弱之处。

  一点破,整个防线就失去了意义。

  对于这样的情况,后世能给出的办法其实不多。

  不管是马奇诺防线还是苏联的西部防线,在面对德军进攻的情况下不也是一点用处没有。

  马奇诺防线直接被人绕开,西部防线很长,德军绕不开,可直接突破,滚动进攻,整条防线上的强大的苏军并不能显示出兵力优势,一线部队很多时候甚至是以弱击强进行抵抗。

  明军现在的处境其实和当时苏军非常相似,只不过对手弱小的多,无法实现占领。

  对这样的局面,苏联后来总结的经验就是,最好的防守其实是进攻。

  防守始终被动,还要分兵,根本形不成优势兵力作战。

  只有进攻,力量集中在一点上才可以。

  可是,这个道理魏广德懂,但是对于居无定所的蒙古人来说,似乎用处不大。

  朱棣时期,数次劳师远征,蒙古人期初还积极抵抗,后来被打怕了,直接选择遁入草原。

  找不到敌人,还怎么打?

  就算现在魏广德提出集中边军对草原进行扫荡,先不说大明朝供不供得起这笔巨大的军费,只怕到时候除了毁掉草原上为数不多的那几座城外,不会再有丝毫斩获。

  俺答汗不是笨蛋,他聪明的很,知道自己的实力怎样。

  鞑子军力真的够强大,强大到可以和明军抗衡的程度,人家早就围攻北京城了。

  重新攻占元大都,饮马中原,其实也是草原人一直的梦想。

  看魏广德迟迟没有回应,隆庆皇帝心中不愉,略带一丝怒意道:“难道我大明只能一直这样被动防御,年年都要经受虏骑肆掠吗?”

  魏广德知道,自己再不说点什么是不行了。

  其实这段时间他也有考虑,只不过还不太成熟,这里面有至少两点需要做到。

  虽然不成熟,可魏广德这时候也只能先向隆庆皇帝透露一点,免得让他失望。

  皇帝对他失望了,他入阁的希望虽说不能化为泡影,但影响实在太坏了。

  于是,魏广德抬头看着隆庆皇帝,一字一顿说道:“孙子兵法有云,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听到魏广德这么说,隆庆皇帝脸色稍好,微微点头,示意魏广德继续说下去。

  隆庆皇帝的优点之一就是能听人劝,只要你在提出你的意见,他心情不管怎么样都会耐心听完,而不会烦躁的打断。

  “有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魏广德继续说道。

  最后,他才说道:“所以,孙子最后才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看似魏广德的话云山雾罩,可隆庆皇帝毕竟是被高拱九年义务教育教出来的,把魏广德说的三段话提炼出重点就是,“全国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和“上兵伐谋”。

  全国为上,指的是使敌人举国降服,而不是用武力击破敌国。

  不战而屈人之兵,则是字面意思,那就是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部敌人。

  至于上兵伐谋,意思就是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

  “你想用什么谋略?”

  魏广德的话,成功的引起隆庆皇帝的重视,他饶有兴趣的问道。

  “对蒙古人,其他的法子没用,听说草原人只敬重强者,只有展现你强大的实力,让他自知不敌,才会让他们知难而退,不再犯边,甚至俯首听命。”

  魏广德答道。

  “这些,朕也知道,可是我大明对上鞑子,胜败各半,如何让俺答汗屈服?”

  隆庆皇帝皱着眉,狐疑问道。

  “展现大明军力,压倒性的军事力量,让俺答汗知道,他能苟延残喘到今日,只是我皇仁慈,没有下定决心消灭他们。”

  魏广德毫不迟疑说道。

  “你要.怎么做到?”

  说出这话的时候,隆庆皇帝没来由的觉得心里没底。

  明军的情况,他怎么会不清楚。

  就是京营,他在裕袛的时候就经常在京城闲逛,自然见识过大明京军的实力了。

  真让鞑子知道了明军京营的实力,会不会勾引鞑子杀来?

  “两点,最起码要做到两点。”

  魏广德开口说道,不是他卖关子,而是他还没考虑好二者的先后秩序,怎么才能把威慑力放大到最大的程度,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于是,他紧接着说道:“首先要让俺答汗意识到我大明军卒战力,之前因大同军突袭板升城,各边镇受此激励,曾经积极主动出战。

  但之后因大同总兵官刘汉一次突袭草原失利而被治罪降职,让各边镇就不再进行这样的军事行动了,恢复到原来一味防守的状态,也只有马芳还时不时外出扫荡。

  陛下,应该鼓励边军将士主动出击,展示我大明军士的悍勇。”

  隆庆皇帝听到这里,微微点头。

  刘汉被降罪后,从总兵贬为参将,这事儿他知道,还是杨博在嘉靖皇帝那里求情才没被一撸到底。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点,朝廷可以做到。”

  隆庆皇帝当即就给出肯定答复,只要敢于主动进攻,即便遭遇失利,他可以免边镇将领的罪。

  “其次,臣记得祖宗时有大阅礼,窃以为国之大事在戎,今人心懈惰,如此若非假借天威亲临阅视,不足以振积弱之气,而励将士之心。”

  魏广德继续说道。

  “大阅礼?”

  隆庆皇帝皱眉。

  大阅礼,这个貌似很久没有进行了。

  有明一代,军礼形式内容丰富,“亲征为首,遣将次之。方出师,有禡祭之礼。及还,有受降、奏凯献俘、论功行赏之礼。平居有阅武、大射之礼。而救日伐鼓之制,亦以类附焉。”

第658章大阅礼

  有明一代,军礼形式内容丰富,“亲征为首,遣将次之。方出师,有禡祭之礼。及还,有受降、奏凯献俘、论功行赏之礼。平居有阅武、大射之礼。而救日伐鼓之制,亦以类附焉。”

  魏广德所说的“大阅礼”,其实在后世就是阅兵仪式。

  在明初的洪武、永乐时期,阅兵活动还是比较活跃的,这种阅兵活动多伴随帝王出师征伐活动同步进行的,注重军事实效性能,但时间、地点、形式等多为“随地而阅”,并不统一。

  按照魏广德所看到《明实录》、《明会要》等文档中的记载,自洪武至今,各类“大阅”活动举行了二十余次。

  只不过这些大多集中在洪武和永乐朝,特别是永乐中期时,明成祖朱棣曾校阅六师,邀请多国使节观礼,在国际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魏广德想到的自然就是用阅兵展示大明朝的军力,不仅震慑北方草原,也可以传递到东、西洋,让他们不敢轻忽大明国力。

  “现戚继光已经在京营多时,听说在他操练下,神机营已经有不小变化。”

  魏广德说道这里的时候观察了下隆庆皇帝的表情,发现没什么变化,这才继续说道:“谭纶、戚继光皆是在江南统军作战多年的宿将,正好让他们主持此事,务必让大明重现开国时盛大军威。”

  魏广德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这两人都是打老了仗的人,自然知道该怎么操练军卒,让他们看起来悍勇无比。

  他再想点办法,提高阅兵的观赏性和威慑性,总之,一切都要让人明白,大明朝军事实力很强。

  魏广德说完话就看向隆庆皇帝,等待他的答复。

  此时的隆庆皇帝也是在思考魏广德的提议,边军出塞是为了向蒙古人展示明军不屈的战力,而大阅是为了向周边展示军威。

  大阅啊.

  隆庆皇帝虽然没什么大志向,可没大志向不代表他就不想做出点成绩,有点作为,最好青史留名那种。

  洪武、永乐、宣德、正统、天顺、成化几朝都搞过大阅,但规模有大有小。

  最后一次大阅是在成化十一年,此后九十四年间就再未行过此典。

  隆庆皇帝不是个听到大阅就激动的搓手顿足、手舞足蹈的人,魏广德的提议很新奇,看上去也很诱人,可是他现在想的却不是成功后会怎么样,而是想到京营,想到大阅万一出现意外,丢了朝廷的颜面。

  好吧,和之前那些成化、弘治那些皇帝不同,隆庆皇帝应该是和正德皇帝类似的人,不是性格,而是对京营的了解。

  他可是在京城大街上看到过京营士卒懒惰松懈的人,也知道京营里的实情,因为勋贵和朝廷的原因,京营士卒每月的军饷其实只能拿到三成,而且训练不足,兵员充斥老幼。

  大明朝皇帝之所以还愿意让勋贵领京营,主要还是放心。

  京营虽不堪用,可好歹他们还知道练一支精兵充场面,算京城内最强的一股战力。

  维护皇权,这些兵马也足够了,只要没有外镇兵马干预。

  若是把京营交到文官手里,简直不敢想会有什么结果。

  良久,隆庆皇帝才迟疑道:“你说的第一条,我先前就说了,没有问题,至于大阅

  京营,行吗?”

  魏广德闻言微微睁大眼睛,正待开口,就听到隆庆皇帝继续说道。

  “京营的情况,你是知道的,我也不指望他们能爆发出什么战力。

  若真是要大阅,我看还是从蓟镇和宣大挑选精兵良将参与。

  既是大阅,必然有外藩使臣在旁,朕不想让他们看到京营那不堪的样子。”

  “陛下多虑了。”

  魏广德先前就想说话,可隆庆皇帝继续在说,他自然不敢插话。

  这会儿皇帝说完,也该轮到他说了。

  “京营的情况,臣当然知道。

  既是大阅,自然要重练京营,可不敢让他们现在这个样子出来见人。

首节 上一节 670/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