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690节
原来,辽王朱宪遭御史陈省和按察御史郜光先弹劾的消息早已不是秘密,京城派出钦差大臣要来核查的消息也早就广为流传。
其实对于亲王来说,这并不是多大的事儿。
因为对于住在紫禁城里那位亲戚来说,只要不和谋反挂钩,一般都不会有性命之忧。
就算闹到天怒人怨,顶天就是革王爵,那些被发配凤阳的亲族,大多都是有对皇帝的不满,抱怨,才会让皇帝不念亲情,直接关起来。
陈省和郜光先弹劾朱宪的罪名是什么?
冒请封名、淫乱从姑、殴死仪宾、禁锢县君、勒诈宗人等十三项大罪。
其实,这些事儿,各家王爵府邸也多多少少有些沾染,所以真被核查出来,不会要命,但会遭到一些处罚。
不过这位辽王心里是装着事儿的,他知道他以前做过的那些事儿,肯定脱不开干系,可他最担心,最惧怕的还是江陵城里走出去那位。
当初张居正少年中举,而辽王却因少年事记恨在心,他爷爷的酒可是辽王让人灌的,即便张镇说不能继续饮酒,可他依旧以辽王的身份劝酒。
那些酒,张镇是不喝也得喝。
本来只是想出口恶气,他也没想到张镇如此没用,醉酒后直接就死了。
张家人当然知道那晚的事儿,不过只是敬酒,他们自然也不能那这事儿说什么,人家可是当朝亲王,你拿什么和人斗?
闹起来,也不过是张镇自己身体有恙,惊喜中没有节制,喝多了酒。
那晚之事,不管怎么说,张家都没有借题发挥的理由,所以辽王是不怕的。
可现在不同,京城来人,谁知道其中是否有张居正的手笔。
他越是这么想,心里也就越笃定,到最后他更是坚信张居正利用裕袛旧人的身份,联合陈省和郜光先告他。
这个时候,他依旧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错,因为那些罪名他朱家是承担的起的。
这其实也说明,朱棣定下来养猪的计策,这么多年执行下来,其实一直都运转的很好。
辽王朱宪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一个无用之辈,调查他的刑部侍郎洪朝选还没有到达荆州,他就在王府里急得团团转。
根本没有意识到他是藩王,姓的是朱,只要不出人命,日子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最多只是被朝廷警告、申敕。
甚至就算欺负一下前来调查的刑部侍郎洪朝选,洪朝洪也不能拿他怎么样。
文官和藩王发生矛盾,朝廷往往都是各打五十大板。
这样的处罚,对藩王其实一点威慑都没有,依旧我行我素,而对于官员来说会影响到升迁,那才真是损失巨大。
不过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不能大动干戈,不能闹出人命。
这里的人命,一般也是不包括底层百姓的,因为在统治者看来,可以用钱弥补。
张镇的死不同,张家没有好理由闹,所以只能打碎牙齿往肚里吞,但若是辽王是公开指使杀人,那辽王就会受到很重的处罚。
因为藩王虽然是皇亲国戚,但朝廷是由文官把持,而文官是由读书人演变而来,他辽王要是敢对张居正动手,文官肯定不会放过他。
毕竟要是放过了一个他,将来将会有无数个读书人被藩王压迫,读书人的尊严也因此将荡然无存。
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微妙的平衡。
不过辽王对此一知半解,所以情急之下竟然在王府的屋顶挂上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上写着四个大字“讼冤之纛”。
他想表达自己是被张居正迫害的,是冤枉的。
可他是读过书,此时却偏偏忘记了挂起这面旗帜其实外界还有一个解读:揭竿而起。
第674章南澳
辽王朱宪情急之下,竟然在王府的屋顶挂上“讼冤之纛”的旗帜,本意是想表达自己被张居正迫害的,是冤枉的意思。
他没有想到,他的这个举动,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揭竿而起。
先一步到达江陵的官员是江西湖广按察司副使施笃臣,得到这个消息时居然是大喜过望,因为他马上下令,从附近卫所调兵五百人把偌大一座辽王府给围起来了。
兵围亲王府,这不是个小事儿,可施笃臣给出的理由就是,“辽王造反了”。
不过他还是知道深浅,虽然辽王在封地多行不义,祸害甚多,但毕竟是亲王,在没有旨意前,或者钦差大臣没有到达江陵前,施笃臣都没有下令让军士闯入辽王府。
而现在,洪朝选和程尧相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场面。
“讼冤之纛”就立在那里,洪朝选和程尧相都是感觉棘手。
要说施笃臣带兵包围辽王府,有过错吗?
没有。
之后也没有纵兵入王府搜查或者抓人,而是等他们到来,把烫手山芋送上。
由此,两人几乎一瞬间就知道,这个辽王在封地怕是真把地方官员都恶了,大家都讨厌他了,才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否则,荆州卫断不会在施笃臣下发手令后立即调兵,这也是担着干系。
“洪大人、程大人,你们是钦差大臣,你看看,辽王明目张胆在府中竖起大旗,这不是要谋反还是什么。
卑职联系左右调兵围住王府,就是担心他和外面有人勾接,点斩断他们的联系,也是担心这些日子再发生事端。
现在好了,请两位大人做主,后面该如何办。”
在刑部左侍郎洪朝选和锦衣卫指挥佥事程尧相面前,施笃臣是一口咬定辽王在府中揭竿而起是造反的征兆,弄得两人也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施大人,那这几日辽王府是否有异常?”
洪朝选只好问道。
“这几日王府中人数次想出王府采买,我让军卒都没有阻拦,只是跟随监视,没有发现异常。”
施笃臣不是蠢货,知道凡事过犹不及。
辽王有没有造反的打算,他们这些地方官心里门清。
所以,并没有往死里逼辽王,正常采买都没有禁止,只是一直围着王府。
其实,他们也是在赌,赌隆庆皇帝不喜辽王,派洪朝选来走个过场,想要治罪于他。
朱宪虽然品行低劣并在藩地各种不法,但因和明世宗有着共同爱好“修仙”,他在嘉靖朝还是混得挺不错的。
世宗皇帝不但赐他道号“清微忠教真人”和金印,对其赏赐照顾也颇多,辽藩一度“宫室苑囿、声伎狗马之乐甲于诸藩”。
不过在隆庆皇帝登基后,朱宪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之前嘉靖皇帝赐予的什么道号、金印尽数被追回,即便是龙虎山天师府都没有幸免,更何况辽王。
由此可见,隆庆皇帝对于道家,在这个时候是真心不待见。
虽然知道新皇帝不喜修道,以前自己做的那些事儿也被湖广官员弹劾,可朱宪其实并不害怕,这是亲王王爵给他带来的底气。
可是在京城真派人来了,他就坐立不安。
今日得到府门处消息,知道京城的人到了。
毕竟是奉旨办案的钦差,该有的仪仗还是有的。
很快,王府内的长史、典薄等纷纷赶到大殿商议,不过其中一些人居然还满身酒气,人也大都面如枯槁。
辽王府面临的境遇,他们都心知肚明,老话说有什么样的主人就有什么样的下人,辽王府里之人,或许刚被朝廷派来时还算正常人。
可是跟着朱宪时间久了,也跟着朱宪开始欺男霸女,无恶不作。
现在朝廷来人,相对于辽王,他们其实才是最担惊受怕的。
一旦辽王罪名坐实,他们一个都跑不了。
兴许辽王没什么事儿,可他们都会被治罪。
不过事到临头,在辽王面前,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
之前还想派人出去威胁一下周遭百姓,可是在被官兵包围起来后,他们就知道大势已去。
施笃臣非常聪明,用这招直接让百姓惴惴不安的心放下,知道朝廷这次对辽王可能是打算动真格的。
辽王召集来人,要他们想出办法,可事到临头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好想,都是浑浑噩噩的样子。
就在辽王怒气即将爆发的时候,守门的侍卫进来禀报钦差大人到了王府门外。
“开中门迎接。”
辽王看了眼手下这帮酒囊饭袋,恶狠狠的吩咐下去。
到这个时候,辽王都没有意识到,施笃臣对他出手的理由,就是殿外高高竖立起的旗帜。
施笃臣太清楚了,要是让辽王知道此事,一定会先一步把旗杆放倒,想办法毁掉。
即便有人证,只要没有物证,辽王死不认账,朝廷和皇帝也是不会因此治罪的。
等把洪朝选、施笃臣等人迎进王府,在大殿前看到那根高高竖立的大旗,洪朝选脸色就很难看。
之前在王府外,远远的他就看到王府上空飘荡的白色旗帜,可现在走近,感觉又是不同。
辽王府已经准备好接旨仪式,都是常备的东西。
为了表达皇室之间的亲密关系,每年皇帝都会按惯例给各地王府下旨赏赐。
接旨的仪注,对于王府来说那是轻车熟路。
等辽王生母,太妃王氏出来后,洪朝选当众传达了圣旨,让辽王和太妃脸上都非常难看。
因为旨意中已经明确,命锦衣卫指挥佥事程尧相拿下王府所有官员审问,同时还要对辽王府中人进行清查,实际上已经表达出辽王犯的事,朝廷已经认可。
将辽王和太妃王氏请到一旁休息,程尧相先是指挥锦衣卫将王府官员全部拿下,随后开始分队在王府中进行搜查。
其实搜查一事,不管是洪朝选还是程尧相,都觉得没有必要,可施笃臣却很坚持要这么做。
理由,自然是辽王有可能谋反,需要对王府进行搜查,确认是否私藏甲胄等物。
明朝不禁止民间持有刀枪,但是对于甲胄、弩箭等还是属于违禁品,是禁止私藏,即便王府侍卫也只能按数装备,不能多。
湖广官府对辽王怨气或许真的太大了,他们其实就指望能在辽王府中搜出一些违禁品,把辽王造反的帽子戴实,直接把人送凤阳去。
这么做好处很多,不仅平息民间激愤,每年还可以少出宗室禄米。
湖广承担的宗室禄米太多了,他们已经有些承接不下了。
不过施笃臣的希望破灭了,搜遍辽王府,居然没有找到他们期待的,私藏的甲胄、弓弩等物。
虽然没有发现违制武器,可辽王打出的大旗和旗杆却被他们保存下来,算是支持辽王有谋反之意的证据。
到这个时候,辽王才后知后觉,明白了官军包围王府的理由,顿时后悔不迭。
不过辽王府的事儿可不是这么容易就结束的,他们还需要对陈省和郜光先的弹劾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