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707节
他相信魏广德和陈以勤,至少其中一个人会发现这份奏疏里的猫腻,本来他是打算在有人提出来后再修改的,可是随即想到辽王在江陵的恶事。
以他的观察,魏广德和陈以勤都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而且俩个人都没有地方上主政的经历,所以并没有被钱财腐蚀。
京官,除了出京钱货的漂没,就是地方官员的孝敬,并没有亲自出手盘剥百姓。
这样,官员心里至少还有一半是装的天下百姓,另一半当然是自己的仕途。
官越大,孝敬越多,钱财反而不是最吸引他们的。
这,或许也是明朝内阁阁臣,少有主政地方的原因。
他老师徐阶算是个奇葩,当初得罪皇帝和首辅被发配出去,几乎毁掉仕途。
之后回京,本来是没有机会染指内阁的,可因为逢迎严嵩,才终于让严嵩为了平衡朝中势力,举荐老师入阁。
在老皇帝们的眼中,阻断阁臣和地方势力之间建立一道屏障,就可以让他们在执政时少受地方的影响。
最多,也就是为各自的家乡谋些福利。
阁臣又不止一个,自然也是多方平衡的结果。
这样,他们就可以放心把权利交给内阁处理。
这些人给出的处置意见,再有司礼监审核,自然可保万无一失。
“哦?”
陈以勤只是抬头看了眼,就又低下头。
和魏广德差不多,陈以勤也是在看完第一遍后又再次看了一遍,张居正就静静坐在那里,没有一点动作。
“好,就这样吧。”
片刻后,陈以勤再次抬头,同时把手里的奏疏初稿递了回来。
张居正此时脸上浮现出笑容,双手接过陈以勤递过来的初稿笑道:“那我就下去抄录一遍润色,今天就递进宫里去。”
“嗯。”
陈以勤点点头。
现在陈以勤和魏广德都没有提出修改意见,张居正的目的达到了,自然没有久留的道理,当即起身告辞。
陈以勤也站起来,把张居正送了出去。
站在门口,看着张居正的背影,陈以勤有些沉默,不知道这次辽王府事是否是李春芳和张居正联手主导的。
昨晚酒席上,他已经知道李春芳和魏广德的谈话,也听到魏广德的理由。
皇帝维护的是皇权,文官则维护相权,虽然阁臣是皇帝任命,但是也是文官集团的代表。
大明朝历史上,只有极少数皇帝会完全不顾朝臣的意见,乾纲独断选择出内阁阁臣。
所以,内阁大部分时候都代表着文官集团的利益,是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关键。
当然,明朝只有辅助皇帝做决策的内阁,丞相,朱元璋时期就已经被消灭了。
可是在文官们看来,阁权其实就是相权。
这也是为什么隆庆皇帝要把自己信任的官员塞进内阁的原因,只有这样,他才能完全掌握住大明的权利。
而他们,在一些文官看来,就是代表皇帝利益的,是为皇帝摄取权利来的。
高拱为什么被逼走,满朝文武几乎没有人为他说话。
朝臣们对他们这些潜袛之臣是羡慕嫉妒恨,所以只要有机会,就绝不会放弃。
魏广德或许是对的。
第688章杀手锏
经过一天时间,湖广传回关于辽王府恶事的奏疏已经闹得满朝皆知。
只不过,昨日白天的时候,官员们更多谈论的还是辽王朱宪在封地犯下的暴行,只有极少数官员发现了洪朝选最后的描述。
而湖广按察司副使施笃臣的奏疏,则被大部份人都忽略了。
可是到了晚上,秦楼楚馆里,京官们聚在一起喝酒闲聊之时,才被人提及,瞬间就让许多人看到其中的机遇。
虽然大部分官员对此是不以为然的态度,可依旧有人认可了施笃臣的观点,认为即便辽王没有谋反之心,却做出了谋反的事实。
大纛,不是他一个辽王可以打出来的,还是对抗朝廷钦差大臣奉旨查案的大纛。
所以,今日一早,通政司就再次热闹起来,许多官员把连夜写的弹劾奏疏送到通政司,希望能抢到一个好位置,抢先出现在隆庆皇帝面前。
弹劾理由,除了长篇累牍摘录洪朝选奏疏中辽王的犯罪事实外,着重强调的就是辽王大纛有不臣之心,应该重惩。
通政司那边的消息,很快也会传入内阁中,只不过因为奏疏传递的程序,暂时还没有反馈过来。
而乾清宫里,隆庆皇帝坐上御座后,孟冲递上来的第一本奏疏就是张居正代表内阁草拟的,弹劾辽王不法事的奏疏。
奏疏是昨日送进司礼监,但是时间已经比较晚了,隆庆皇帝晚上有自己的活动,当然不会像朱元璋那些勤政皇帝一样,批阅奏疏到半夜。
有那闲工夫,还不如在后宫温柔乡里躺着。
而且,辽王事,其实在京官眼里都不算大事。
人都被锦衣卫控制住了,可不是当初造反的那些个藩王,还要调动大家剿叛。
所以司礼监很识趣的没有知会皇帝,而是让他在后宫安然享乐。
不过到了白天,隆庆皇帝还是要处理一些奏疏的。
当然,都是司礼监挑出来比较重要的事儿报一报,剩下的还不是就交给他们批红了。
“辽王?朱宪?”
说实话,老朱家亲戚有些多,现在大明各地的藩王就有好几十个,隆庆皇帝在听到孟冲报出辽王朱宪名字的时候还愣了愣,在寻思着这门亲戚是哪朝的。
别看俩月前他才下旨,派出钦差大臣去调查此事,可这会儿早就忘记了。
要不是有钦差大臣的回报,要是没人提起,这事儿直接就湮灭了也不一定。
“皇爷,辽王是洪武中辽简王桢,始封于辽东,永乐初改封荆州,简子王贵暖嗣六传至宪。”
孟冲急忙提醒道,“上次因为御史郜光先再次弹劾,所以皇爷派出刑部侍郎洪朝选为钦差前往探查此案。”
“我记得去年谁也弹劾过他,当时也是派人申敕过,对吗?”
隆庆皇帝被唤起一点记忆,开口说道。
“皇爷好记性,确实是这么回事,当时是陈省上奏弹劾的。”
孟冲拍着隆庆皇帝马屁道。
“那些弹劾的内容,都查实了吗?”
接过奏疏,隆庆皇帝并没有翻开来看,而是问起孟冲。
司礼监的太监,肯定是在之前就看过奏疏,也看过内阁票拟的,他这么问,其实就是想先知道个大概。
“罪名全部查实,不过皇爷,老奴不敢说,还是你自己看看吧。”
孟冲假装很是忐忑的说道,“这奏疏是内阁阁臣商议后,由辅臣张居正张学士所写,经过内阁所有阁臣认可报上来的,后面有此次查案钦差正使和副使的奏疏。”
“嗯?”
听到孟冲这么说,隆庆皇帝眉头就是一皱,知道辽王府怕是出了大事,否则内阁不是票拟,而是单独写了奏疏上来,如此郑重,事儿应该不小。
而下面的孟冲低垂着头,心里想的却是昨晚收张家的银子,自己把事儿也办了,皇帝怎么处理可就和他没关系了。
张居正当然知道,就当下的这些所谓罪行,其实要说严重还是不严重,都不重要,主要还是看皇帝怎么定处罚。
他的这份奏疏,说白了就是皇帝处罚的依据而已。
所以他的策划中,宫里递本给皇帝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让皇帝知道此事的严重性,这样他才会从重处罚。
要除掉辽藩,张居正也知道不现实,可只是削朱宪的王爵还是有机会的。
朱宪无嗣,继承人就只能是他的那些堂兄弟,等于换了一系继承辽藩。
这样,朱宪就永无翻身之日了。
做为一个庶人,他张家有的是机会报复回来,还可以慢慢玩。
他的这手布置确实很巧妙,还真就打在隆庆皇帝的痛点上。
听到孟冲说不敢讲,他兴趣也就上来了,本来只是想随便给个处罚就了事的,可现在他还真要仔细看看这辽王到底在封地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儿,让自己身边的太监都不敢讲。
当先翻开张居正的奏疏,隆庆皇帝还没看到关于辽王朱宪第一宗罪名的时候就先是一愣,随后暴怒。
是的,这份张居正再次润色后抄录的弹劾奏疏,第一段点出一个让明朝皇帝都不能接受的事实,那就是辽王朱宪为朱术玺请封世子,礼部一直压着没有批。
没有批并不是张居正从中作梗,而是因为礼部核查时发现端倪,认为不能册封。
张居正对内阁阁臣说辽王朱宪无嗣,并不是实话,而是讲了官话。
朱宪有一子,名为朱术玺,小名川儿,可这孩子的生母却有问题,因为是乐妇。
乐妇,其实就是乐户家的女子,是以歌舞为业的贱民,多为罪犯的家眷,或者也可以称为“官妓”。
乐妇在明代社会中属于贱民等级的社会阶层,是连奴仆都不如的最底层民众,明朝的乐妇很多就是官妓,这也是是唐宋以来宫妓制度的延续。
贱籍和辽王所生的儿子,礼部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承认的。
别说请封,就算是入册都办不到。
朱元璋对于宗统一向非常看重,当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儿发生,所以早就在《皇明祖训》中强调过此事。
在大明朝,乐妇所生之子被称为花生子,朝廷严令不得请名请封,也就是说不把这些人视作宗室。
辽王朱宪所谓的一子,因是乐妇所生,所以到底是不是他的孩子其实都说不定。
张居正把辽王为乐妇之子川儿冒请封名以乱宗统被张居正提到最前面来刺激隆庆皇帝,就是因为自嘉靖朝后,明朝的皇帝对宗统就看的很重。
嘉靖皇帝怎么继承大宝,就是按照总统排序来的。
若是宗统乱了,后果不堪设想。
至于魏广德、陈以勤等人看重的什么竖起大纛这种事儿,其实在隆庆皇帝眼里还真不是多么重大的罪行。
但是张居正关注到这点,却一直引而不发,就是打算用作杀手锏打击辽王朱宪,大纛只是转移众人视线的所谓罪名。
毕竟,他在内阁中的位置很尴尬。
只是没想到,本来以为会和陈以勤、魏广德磨上半天的弹劾奏疏居然在这两位面前如此轻松就过关,但是这个杀手锏他还是必须用上的,所以才会和陈以勤说回去润色、抄录再上奏,就是为了夹带私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