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709节

  所以在这个时候,隆庆皇帝其实心中已经有了大致方向,那就是要顺着百官的意思,严惩辽王。

  只不过这个度有些不好把握,内阁是看出来了,知道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建议重处,但是到底怎么处罚才算合理,隆庆皇帝还得想想。

  不由得,他想到嘉靖皇帝对棘手问题的处理办法,那就是拖,拖几天看看再说。

  而此时文渊阁里,通政司送进宫来的奏疏已经在司礼监登记后送到这里,看着比往日翻倍的奏疏,所有阁臣都是皱眉。

  这些东西,他们可都是要看的。

  别认为凡是弹劾辽王的奏疏,内容偏偏一律就可以忽略,然后弄几个模板直接票拟。

  这样混日子,一旦有官员说起奏疏,自己答不上来,后果不敢想。

  “还是要尽快解决辽王府事才行,否则今日的奏疏就这样,明后两日只会更多。”

  张居正开口说道。

  对他来说,当然是希望快刀斩乱麻,尽快了解此事。

  不管皇帝最后怎么决定,反正都这样。

  他希望隆庆皇帝严惩辽王,可该做的,能做的都做了,剩下就只能听天由命。

  “也是凑巧,湖广上报,今年湖广旱灾严重,各地赋税大减,给宗室发放俸禄以后怕是连本省官员的俸禄都发放不出来了。”

  殷士谵这时候开口道。

  这篇奏疏是今早分到他手里来的,他也不笨,联系到辽王府案,他就知道湖广那边的希望了。

  其实,削藩是文官集团的共同利益,只不过他们也知道,没有真正具备雄心壮志的皇帝,削藩基本上不可行,还会掉脑袋。

  当然,文官集团也不是什么都不做,比如这一代辽王在江陵闹得太不像话,湖广的官员就抱团,联合起来说辽王谋反,希望隆庆皇帝以此名义除国,这样湖广就会少了辽王的俸禄,剩下的那些郡王什么的俸禄虽然也很多,但是最起码在湖广不会再有亲王和郡王产生。

  藩王问题,实际上一直都是困扰大明的顽疾。

  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就是因为看到分封制度对中央集权不利,所以推动削藩。

  只不过他的军师水平太次,并没有搞清楚轻重缓急,手段过于酷烈,给了朱棣口实,从而发动靖难。

  而朱棣当然也不是不知道封藩的坏处,但是他靠什么上位的,登基后自然也不会打自己的脸。

  所以,他只是把老朱定下的“裂土封王”给改了,塞王全部内迁,夺走他们的兵权实施圈养。

  而到了弘治朝的时候,宗室问题其实就已经暴露了苗头,经过正德和嘉靖两朝后情况越演越烈,已经成为公开的大问题。

  其实从嘉靖皇帝在后期连续削藩来看,他已经有这个打算,那就是藩王只要犯下大错,就借机会削藩,徽王和伊王就是撞枪口上了,被他乘机拔除。

  所以当初魏广德弹劾徽王时,不是他影响力大,而是刚好和了嘉靖皇帝的心意。

  至于为什么不能大张旗鼓的削藩,其实主要还是法理依据不足。

  老朱定下的《皇明祖训》在那里,削藩其实就是违反祖训。

  程朱理学在明朝初年被明太祖定为官方哲学,对于祖训的忠实执行是程朱理学中,孝文化的一种体现。

  在这个文化与道德层面上,明朝皇帝,如果对于太祖政策进行较大的修改从道德层面上是讲不过去的。

  对明太祖的政策进行修改为之“不孝”,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难以承担的合法性问题。

  嘉靖皇帝算是明朝中后期皇帝中最强权,也是最有改革决心的人,但是对于涉及根本的东西,他也不敢动,都只是边边角角进行修改。

  李春芳、陈以勤等人在讨论这些弹劾奏疏该怎么票拟,而魏广德这会儿内心却是极度后悔,后悔自己历史知识的缺乏。

  要知道,后世满清也有类似的制度,但是貌似就搞的比较好,要是知道满清怎么玩的,那大明朝完全可以想办法慢慢复制过来。

  魏广德知道的只有满清分封的亲王是没有封地的,只有朝廷拨付的俸禄,还有自己的庄田收入。

  但是满清的亲王是可以在朝中当官的,实际上就是领两份俸禄。

  那到底是怎么做到兼顾的,魏广德是挠破头也想不出来。

  之前隆庆皇帝还在王府的时候就曾让他弄个宗室改革的条陈,可实际上他到现在也没有想到什么好点子。

  之所以如此,就是他不知道满清是怎么做的。

  而在那边,四位阁臣也达成一致,民意不可违,他们身为阁臣也得站在百官这一边。

  “现在,我们内阁也得统一意见,到底应该怎么惩罚辽王?”

  李春芳从一开始就极力回避由内阁提出处罚条件,可是他知道百官会有人出来弹劾,但没想到第一天声势就闹得如此大。

  按照从通政司传来的消息,那边还有许多官员汇聚,现在里面的书吏抄奏疏都已经手软。

  现在站在通政司大门看,进门的远比出去的人多。

  “还能怎么处罚,看看作恶多端的徽王和伊王是什么下场,辽王最坏的处罚也就是按此执行。”

  殷士谵直接甩出王炸,把朝廷对藩王最狠的招数拿了出来。

  “不可,徽王被废是越制僣窃,包藏祸心,而伊王则是因抗旨和对皇帝无礼,这辽王虽也作恶多端,可却.”

  陈以勤本想说辽王没有包藏祸心和抗旨,可下一刻就想到立大纛的事儿,现在百官众口一词,说这就是谋反,似乎也可以以此除国。

  张居正看到之前还对处置辽王有劝阻之意的殷士谵和陈以勤都已经默认从重处罚,心里是高兴的,特别是陈以勤忽然的停顿。

  “以某之见,辽王恶事做尽,且有多次僭越之举,可参照徽王和伊王例处理。”

  殷士谵说削爵除国只是说最坏的结果,提出来内阁阁臣要有所心理准备,他其实内心不并希望用这招,毕竟会对皇帝产生一点影响,不念亲情。

  陈以勤虽然嘴上说不可,可明显也意识到了,似乎如此操作也是有前例可寻。

  现在,张居正终于在内阁亮出獠牙,他知道按照《皇明祖训》,没法杀死辽王,最狠的惩罚也就是削爵除国禁锢,而他正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

  虽然布置上有些仓促,但只要成功引发百官的弹劾,他的目的就达成了一半,剩下就是看天意。

  “善贷,你怎么看?”

  李春芳的问话让魏广德回过神来,稍微回忆,虽然自己心不在他们谈话上,可内容也听到了,只是没上心。

  这会儿再想想,魏广德就知道,张居正主刀,这和之前奏疏上表达之意一致,说明张家是和这个辽王有仇,他在出手报复。

  抬眼看了张居正一眼,随即又低头想了想。

  辽王无嗣除国,倒也可以,消除一个藩国,也可以警告其他宗藩,唯一不好的还是陛下初登基,办这个事儿对名声有碍。

  特别是他们提到的除国这个事儿,确实有点大。

  “陛下那边若是问起,我觉得内阁最好还是以削爵和禁锢作为对辽王的处罚,除国一事太过重大,需要陛下三思而行。”

  反复被他们提起徽王,让魏广德想起自己第一次弹劾。

  那次嘉靖皇帝本意就是对徽王削爵和禁锢的,不过徽王害怕高墙,选择点燃王府自尽,最终惹怒嘉靖皇帝除国。

  之后伊王也是类似,只是下旨要求其改正错误,放还所有被扣百姓和拆除僭越仪制,没想到伊王直接对宗人府发出的玉牒蔑称其是否可以做窗户纸,这才惹恼皇帝,直接削爵禁锢除国一条龙服务,伊王宗室全部迁周王府,由周王府看管。

  张居正一直看着魏广德,听到他也是同意削爵禁锢后就长出一口气,除国这个事儿,确实影响太大。

  虽然很想达成这个目的,可他也明白,需要徐徐图之。

  “善贷的话,你们有何意见?”

  李春芳这时候开口道。

第690章心思

  “陛下那边若是问起,我觉得内阁最好还是以削爵和禁锢作为对辽王的处罚,除国一事太过重大,需要陛下三思而行。”

  反复被他们提起徽王,让魏广德想起自己第一次弹劾。

  张居正一直看着魏广德,听到他也是同意削爵禁锢后就长出一口气,除国这个事儿,确实影响太大。

  虽然很想达成这个目的,可他也明白,需要徐徐图之。

  “善贷的话,你们有何意见?”

  李春芳这时候开口道。

  “以辽王所犯罪行,善贷的话倒是有理,只是禁锢之言最好不要在票拟上出现,一切由陛下做主。”

  陈以勤虽然对辽王事不以为然,但是禁锢宗室这事儿,只能是陛下提出,至少也要陛下开口询问的时候再回答,主动说起不好。

  张居正心中虽然有些不满,可他也能理解陈以勤的话,是有道理的。

  而李春芳这个时候更是点点头,“内阁意见可以定为削爵,禁锢宗室,确实不是内阁可以提出的。”

  张居正看到陈以勤和李春芳意见已经取得一致,知道说什么都没用,于是也顺势点头表示同意。

  至于殷士谵和魏广德,自然也没有太多意见。

  这件事儿,就算是定下来了。

  接下来有中书把奏疏一分,又有人分头送到几人值房里。

  内阁有了统一意见,对这些奏疏就好批复了,随便看一眼,直接票拟处罚辽王削爵,废为庶人。

  在大明朝,削爵和除国是两个处罚。

  削爵,就是剥夺辽王的爵位,换人,从起一族中另择他人承袭。

  除国,是废除辽王爵位,不再任命辽王,这样辽王一系最高就只剩下郡王,以后也不会有新郡王诞生,因为郡王的子孙除了一位可以承袭郡王爵位外,其他都降等为将军。

  短期看,废除一个辽王似乎对湖广的禄米支出影响有限,可要是放长时间,却可以减少许多的开支。

  张居正闷闷不乐回到自己值房里,坐在书案后面,也没心思批阅奏疏,而是在想办法。

  他的情况,其他阁臣当然不知道,隆庆皇帝也没有把之前的奏疏返回内阁。

  不过,下午内阁新送来的奏疏,上面统一的票拟,隆庆皇帝也敏锐的感觉到内阁态度的变化。

  削爵?

  似乎是内阁给辽王事定下的底限,官员不能继续忍受辽王朱宪这样的人在地方上胡作非为。

  “这两摞奏疏都是弹劾辽王不法的吗?”

  隆庆皇帝看着下面堆积如山的奏疏,皱眉问道。

  腾祥躬身对答,还不忘献媚道:“皇爷,这两摞都是弹劾辽王的,这些是今日内阁处理的公务,都分好了。”

  “弹劾辽王的奏疏先留中,今日有什么要紧的公文,先拿出来看看。”

  辽王的处罚,就是他一句话的事儿,所以并不着急,利益得失他还没想透,所以暂时不打算批红。

  要知道,皇帝只要在一本奏疏上批红,驳回的话立马就会引来更多的弹劾奏疏。

  可要是点头同意,那就相当于下旨,这样的奏疏送到内阁,阁臣马上就会以此草拟圣旨送交司礼监和六科,派人下发。

首节 上一节 709/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