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71节

  虽是常见堕马髻上斜插一根镂空金簪,缀着点点紫玉,流苏洒在青丝上,眸含春水,清波流盼,口含朱丹,一颦一笑,动人心魂。

  随着那女子上台,向着台下客人右手放于左手上,轻握拳,放于腹部,然后屈膝道声万福,旋即转身回到台上早已摆好的瑶琴后,缓缓坐下。

  除了那声“万福”,女子就没再发出一点声音,坐下后就开始微微调试着琴弦。

  这自然就是他们口中的香凝姑娘了,从上台到弄琴,只见到衣裙飘飘,顾盼生姿。

  魏广德看着正在调试琴弦香凝,不觉有点痴。

  “怪不得,确实漂亮。”

  回过神来的魏广德对张宏福他们说道。

  “那是,南昌府那边都想让香凝姑娘过去,可人家不愿意,呵呵”

  旁边的一个公子笑呵呵说道。

  “我在南昌府也跟着那边几位去过几家,见过两位头牌,差远了。”

  魏广德想想之前在南昌看到的那两位花魁,觉得这个时候,她们已经不合适称呼为花魁了。

  确实,一个地方,怕也只有最漂亮的那一位,才能叫花魁吧。

  魏广德说话的时候,就看见桌旁几位已经双眼盯着台上的佳人,露出一副猪哥像,此时宛转悠扬的琴音已经响起,魏广德自觉闭嘴凝神细听。

  好吧,听了一会儿,魏广德只是觉得曲调不错,只怪他没什么文化,听不出弹的是什么。

  不过,在琴声里,魏广德不觉又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那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倒是很贴切。

  貌似,《琵琶行》就是白居易在九江府所作吧,第一句就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浔阳可不就是九江吗?

  之后,那香凝姑娘又弹了几首曲子,每一曲终了必然是赢得楼上楼下喝彩声不断。

  “表哥,这香凝姑娘是清倌人?”

  魏广德想起先前听到的,小声询问起来。

  “怎么,你还想睡啊,哈哈。”

  张宏福嬉笑着回了一句,引得周围几人跟着大笑。

  “打主意的不少,可没见到得手的,你真要得手了,那哥哥我恭喜你。”

  旁边公子笑着接话。

  “不值得,你真要上手,不花上千把两银子怕是手都碰不到,还不如直接点,拿出一万两赎身,回去慢慢玩。”

  “一万两怕是未必会放手。”

  “我估摸着也不够。”

  很快,魏广德只是随口一问,桌上几位就开始小声讨论起香凝姑娘的身价来了。

  魏广德口中的清倌人,其实是在青楼里讨生活的女子的一种。

  明朝的青楼,其实和清朝以及后世人眼中的妓院可不是一样的。

  卖身的是娼妓,卖艺不卖身的才是清倌人,两者都做的那是红倌人。

  这年代青楼里面的女子,多是卖艺不卖身的清倌人,也有卖身的,但数量较少,所以档次才比较高,接待的都是些达官显贵、风流才子。

  纯粹做皮肉生意的窑子,就没什么档次了,这桌的公子哥们可不会去那种地方。

  “算了,就算你出得起那钱,人家也未必会跟你走,别做梦了。”

  这会儿,在弹奏几曲后,香凝姑娘已经起身离开下了台,那边的小声议论也停了下来。

  魏广德感觉有点不对,古代这些公子哥不是该强取豪夺吗?

  什么时候开始讲价钱了,直接上手强抢不行吗?

  感觉和自己印象中的古代不一样,魏广德好奇说了句:“出什么钱,直接抢回去不行吗?”

  “嘶”

  迎来魏广德的是周围一阵倒吸冷气的声音。

  “呵呵.在马当镇应该可行。”

  张宏福盯着魏广德看了半天,都想不明白读书这么厉害的人怎么会想到那里去了。

  “怎么,不行?”

  魏广德继续装糊涂道。

  “你去试试,那边两桌还是你同学,旁边那几桌你看看人家谁敢做?”

  张宏福轻笑摇头,“就是你真把人抢了,你觉得萃秀堂背后的老板会怎么做?

  这香凝姑娘现在可是这里的摇钱树,你看看这楼上楼下来了多少人?

  抢人钱财如杀人父母,这么多人都不敢出手,你就该想到,谁出手谁倒霉。”

  “还有啊,这里打香凝姑娘主意的人不少,你抢走了,你想想他们会怎么想,九江府这里的大族可不少,谁家在官场上没几个人,随便说说,就会有人帮着知会提学大人,别说你只是秀才功名,就算是九江知府,也要防着人家以此攻讦。”

  “当面不会有人和你说什么,人家回头就上奏本参你,还一参一个准。”

  “广德,你将来就算去地方上当官,先把关系搞清楚,免得不明不白招惹到惹不起的人和家族,男人嘛,要能屈能伸,你说是不是?”

  “人家多大,什么能屈能伸.”

  旁边的几位公子在张宏福说完后就马上接话,你一句我一句的说上了,至于台下的那些表演,在香凝姑娘下台后,貌似就没人再关注。

  魏广德明白了,这年代开门做生意都有后台,生意越大后台就要越大,这些公子哥们都知道这个道理。

  另外貌似还透露出来这年头,不管当官还是什么,做事也要审时度势,不能为所欲为。

  好吧,人家参的是私德有亏。

  又坐了一会儿,魏广德说了两句就起身到隔壁两桌人那里,那是府学的同窗,他们也是来这里玩耍的,一边观看这里的舞姬表演,一边玩马吊。

  这几天魏广德因为搬家,所以在府学请了半月的假,这次他们是在萃秀堂不期而遇。

  “沈兄,你们来这里,怎么没看到劳师兄啊?”

  坐下后,魏广德看着他们玩牌,一边问道。

  他问的是沈良栋,是府学的前辈了,这次乡试自然也是落榜生,他们这些人来了萃秀堂,却没看见劳堪也过来。

  在南昌城,魏广德就发觉了,劳堪对于青楼和赌博那是相当精通的,很难想象他有不来的理由。

  “嗨,他一个同窗出了事儿,他这两天过去帮忙处理去了。”

  沈良栋回答道。

  这时候,旁边一人又接话道:“五十多了还考秀才,造孽。”

  “也不能这么说,一心向学没错,只是家里条件差了点。”

  随着他们七嘴八舌的说话,魏广德知道了,原来是劳堪过去一个同窗,五十多的老童生,这次院试失利,又因为债台高筑,终于选择了自杀。

第126章归来

  “唰唰唰”

  教室里坐满了学子,却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只有书页翻动的响声。

  这里是九江府学,魏广德此时坐在里面翻看着从学府藏书楼里借来的书籍《大明律》。

  这段时间,魏广德已经把藏书楼中四书五经的各种注释看了个遍,凭借着强大的记忆力,学习起来是真的事半功倍。

  现在他已经开始学习明朝的历史,好吧,那谁不是说过吗,以史为鉴。

  了解大明的历史,《大明律》这部由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宪法是怎么也逃不过去的。

  实际上过去魏广德也了解过,只是没有完全吃透,很多地方只是囫囵吞枣硬背下来,这次重翻大明律,自然是要完全读进去,吃透。

  其实,几乎所有这个时代的,有志于功名的读书人,都必须要详细了解大明律,至少在入仕前一点要掌握,否则你连做官的资格都不具备,一个简单的考核就会被拦住。

  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此时已经进入十一月,天黑的比较早,府学放学的时间也就提前了很多。

  魏广德走出府学大门的时候,身旁还有劳堪、沈良栋等几个学子一起。

  懂行的人才能一眼看出,这几个学子虽然容貌气质各异,但是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身上穿的都是一水的上等松江布料做出来的衣服。

  大明朝建立之初,松江府及周边就已经大量种植棉花,这也推动了松江府和周边府县纺织业的兴旺发展。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从这句老话里也能听出松江府棉布产量之大。

  明初朱元璋时期,即颁布法令,鼓励种棉,并规定松江府可以“折布纳官”,“以棉花一斤折米二斗”。

  因为官方的鼓励,其发展就可见一斑了。

  而棉布在大明朝可是硬通货,衣食住行,衣可是被放到第一位的。

  虽然时代发展到了后世,服装的地位也就降了不少,可是满大街的服装店也可以说明很多东西。

  松江棉布质地优良,世人誉之为松江美布,质地不仅柔软,而且吸水性还比较好,比其他地方的棉布价格高出许多,成为一方特产,其中优等棉布更是作为贡品被运往北京。

  所谓“苏松财赋半天下”,其中棉纺织业的兴旺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松江布料好,自然也被各世家大族所喜爱。

  魏广德常住九江府后,很快也完全换下了自己的行头,使用上好的丝绸和棉布做了几身衣服。

  至于这些花费,自然不是从彭泽送来的,而是张府那边提前拨了一笔银子过来让他先用着。

  今天又是十五的日子,魏广德和劳堪他们这是要一起去萃秀堂看表演。

  到不是魏广德已经被那香凝姑娘给迷住了,而是古代的娱乐行业就那些,可没有后世那么多的种类。

  听戏,算了,后世还有多少国人会看戏,看得懂戏的。

  去青楼可就不一样了,喝喝酒,看看美貌的舞姬歌舞,再耍两把钱,这就是古代的夜生活了。

  所谓头悬梁锥刺股,还有三更灯火五更鸡,那都是寒门学子才玩的,家里没条件只能起早贪黑看书。

  魏广德家里本来条件不算好,可是这次魏老爹他们在浙江貌似抢了不少钱财,虽然张宏福给他说的是能分到上万两银子,可是魏广德还是有点不信,因为最近张宏福的手笔也是大了不少,显然家里增加了不少进项,所以手面才宽松了许多。

  几个人出了门走过一条街就和张宏福那一伙人遇上了,这也是之前说好了的。

  本来对于这些府学学子,是不大看得上那些世袭武职家的人,可以说以前完全就没有怎么接触过。

  不过现在发生了变化,有魏广德的存在,劳堪等人和张宏福那伙人接触的多了,逐渐也成了朋友。

  劳堪等人家大业大的,倒是不在乎卫所的人,可是走在外面难免不出点事儿,有时候靠着嘴巴还真不一定管用。

首节 上一节 7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