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720节

  倒是魏广德吃着烤好的羊腿肉不住赞叹,“这厨子水平高,清香滑嫩,怕不是京营的人吧。”

  “善贷,你还真说错了,人就是京营的人。”

  朱希忠和魏广德、谭纶在一起,三人一桌,听到魏广德这话当即笑道:“人家祖祖辈辈就是火头军,祖传的手艺,我时不时都要把人叫到府上烤制羊腿。”

  “嗯,我记住了,下次嘴馋我派人联系公府管事,帮我找人。”

  魏广德笑道。

  “好说好说,他人呐,平时都在我府上,想要吃这上好羊腿你派人过来就是了。”

  朱希忠乐和和答道。

  得了,魏广德知道,这又是一个在京营吃空饷的火夫,是不是军户不知道,可人家凭手艺征服了成国公的胃,所以平日估计都是在国公府伺候的。

  不过这种事儿太多,管不过来,魏广德也懒得去管。

  等饭后戚继光带着他们看神机营训练,还特地运来一批火药分发下去,演练了实战射击。

  铳手和炮手射击百步外标靶,“呯呯嗙嗙”一通响和过年放鞭炮似的,场面煞是热闹。

  至于标靶,在这么强大的火力打击下,早已破烂的不成样子。

  “填充弹药还是稍慢了,除了佛郎机外,将军炮和鸟铳还要再练。”

  魏广德不关注威力,而是更注重士卒装填弹药的速度,感觉这帮鸟铳手装填速度似乎还没自己快。

  当然,他也许多年没摸过鸟铳了,也不知道手生了没有。

  不过当初在崩山堡的时候,他鸟铳可没少打,装填速度还是很快的。

  “实弹演练的机会少,所以才会这样。”

  戚继光有些不好意思说道。

  “嗯,我明白,先前看了你带的浙兵,那边装填鸟铳的速度就很快,五段击几乎可以做到首尾相连,确实练的不错,不愧戚家军的名号。”

  魏广德开口说道,声音不小,因为此时远处军阵中铳炮还在轰鸣,声音小了根本就听不到。

  京营巡视结束,魏广德、谭纶就和成国公朱希忠一起回城,直接就去了成国公府上,今晚还有一场酒宴,要招待在京城安家的各家勋贵。

  不过第二日下午,魏广德就在内阁写了一篇奏疏,说的就是京营校阅一事。

  不过不是他昨日见闻,而是对朝廷对京营的一项制度提出修改意见。

  以往的大明皇帝其实也不是对京营不管不顾的,按制每三年就要派遣一名司礼监太监去京营阅视,然后回宫禀报京营见闻。

  不过今年因为隆庆皇帝打算亲临大阅,故而魏广德希望以此能成为一个制度,皇帝每三年大阅京营。

  京营的问题多,可情况又太复杂,魏广德希望通过让皇帝定期大阅的方式,可以保住现在京营整顿后的成绩,只少保住那几万人马。

  要是继续由皇帝派太监去转一圈,回来口头报告一通,天知道自己和谭纶、戚继光搞出来的东西什么时候就功亏一篑。

  魏广德知道,奏疏递上去,隆庆皇帝应该就会召见自己,顺便就把这次京营见闻一并禀报,也算了个事儿。

  虽然现在还有些问题,可通过昨日巡视,魏广德已经觉得此番大阅应该不会出差错了。

第699章余盐换京营

  魏广德把奏疏写好后,休息片刻再想了想,又拿起奏疏仔细看了遍,觉得没什么需要修改的,这才起身前往李春芳值房。

  内阁里分首辅、次辅和辅臣,有事自然是找首辅商议,若首辅休假或者不在,才能去次辅那里。

  虽然现在的大明内阁有些特殊,可表面的功夫还是要做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早就深入人心,而其中“礼”就是最重要的。

  礼,其中也包括了长幼尊卑,所以魏广德、殷士谵遇到事的时候,也不能跳过李春芳,直接和陈以勤商量着处置,只能是阁议中抱团。

  “首辅大人在房里吗?”

  魏广德拿着写好的奏疏到了李春芳值房外,大声对着门口的书吏问道。

  “在,小的进去通报。”

  那书吏当即答道。

  “好。”

  魏广德点头说道。

  他们的对话,声音不小,里面的李春芳当然是听到了,已经放下手里的奏疏抬头看向门口。

  等书吏进来禀报后,自然请魏广德进去。

  “首辅大人。”

  魏广德进门后就冲李春芳行礼,之后才双手把奏疏递给李春芳道:“昨日去京营看了眼,想到校阅京营的惯例,似乎可以趁着今年陛下大阅的机会给改改,还请大人斧正。”

  “哦,那我看看。”

  李春芳还在纳闷魏广德来找自己做什么,听到这事儿伸手接过奏疏,打开来低头看了遍。

  看着看着,李春芳就开始点头,“嗯,不错,这个提议甚好。”

  魏广德奏疏里说的明白,现在经过捡拔精锐,京营已经新组建了几个稍微过得去的营队。

  这样一支经过训练的部队来之不易,希望保留下来,每三年举行一次大阅,壮声势,也可以保留京营的种子。

  文官集团虽然一直打压武将,可是他们也清楚有一个限度,否则就会重蹈宋时亡国故事。

  京营,还是需要有一支具备战力的军队,他们这些在京城做官的人才能感觉到安全。

  “善贷,你这个奏疏写的好啊,我是完全同意你的看法的,就是”

  李春芳似乎想的更多,其实他们都知道,这些年不是没有人想过大刀阔斧动一动京营,特别是庚戌之变后,他们也数次努力过想重新把手伸进去。

  可是,除了捞到个戎政职位外,文官集团在京营的根基太过浅薄,根本无法撼动勋贵在京营的影响力。

  而且京营是勋贵集团最后的地盘,每当文臣想要伸手必然遭遇到勋贵集团的反扑,凡是提出此议的人,不多时都会遭到弹劾奏疏。

  普通勋贵虽然在皇帝面前早就没了脸面,可顶级勋贵还有,他们是想法设法在嘉靖皇帝面前攻讦那些冒头的文臣。

  加上得宠的首辅严嵩也不想和勋贵撕破脸,最后也就这么继续下来。

  魏广德这次的操作,虽说没有把文官对京营的影响力增大,但是却实实在在提高京营战力,貌似也是好事儿。

  不过他还是担心勋贵们会有怎样的反应?

  看了眼魏广德,李春芳还是问道:“三年一次大阅,就是不知道成国公他们是否会支持?”

  魏广德还在奇怪李春芳态度怎么这样,听他提起成国公,这才明白他的顾虑。

  虽然此事魏广德并未和其他勋贵集团商议,可是他知道,要是真找他们谈及此事,肯定会有无数的理由婉拒。

  开玩笑,这半年多的时间,就已经影响到一些勋贵的荷包。

  按照魏广德的搞法,以后收入就会一直维持现在的状态,顶级勋贵倒是没什么,中下层的勋贵日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影响。

  所以,魏广德压根就没和朱希忠他们商议,反正奏疏上去,他们就会知道。

  提前告诉他们,和他们商议,他们也不会接受的,肯定会反对,而且会早早开始准备。

  说不好魏广德奏疏还没有送上去,人家就已经集体跑到皇宫里找隆庆皇帝哭诉去了。

  隆庆皇帝耳根子软,一帮子勋贵哭诉,说不定直接就把这事儿搅黄了。

  当然,他们找皇帝肯定不会说是他们从京营军饷里拿到的银子少了,而是其他理由,必然文官有不臣之心,想要插手京营等等。

  对于李春芳的问题,魏广德想了想才说道:“首辅大人,此事我没有和成国公他们商议。

  此事告诉他们,他们只会想法设法阻止,还不如直接丢给皇帝,看陛下怎么决定。”

  “那样的话,他们知道消息了,就会进宫告状,哭诉的,说不好还会影响到之后的大阅。

  善贷,我看你这份奏疏还是暂时先压一压,等大阅之后再递上去。”

  李春芳听到这事之前没有和勋贵那边商议,就知道这奏疏递上去很容易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于是好心提醒道。

  魏广德闻言只是笑笑,“这是双刃剑,现在提及,或许正如首辅大人所说,会影响到大阅一事,但也有可能恰恰相反,他们顾忌之后的大阅,而不敢明目张胆出来使坏。

  只要定为常例,他们之后就算想使坏也会难上加难,要改动更是不易。

  至于那些勋贵的不满,我会私下里和他们接触,看看他们的条件。

  在我看来,这世上就没有谈不拢的事儿,无非就是代价,他们想要什么。

  只要按照奏疏,把京营分为新营和老营,老营随便他们安插人手,新营就得挑选能征善战的将官带队。

  对他们来说,损失的其实就是那黄白之物,其他地方给点找补就好了。”

  魏广德说完话,就看着李春芳。

  “你是有想法了?”

  李春芳试探着问道,他想知道魏广德打算给勋贵什么利益,让他们把插在京营里捞银子的手收回来。

  “记得之前几处盐场都上奏余盐处置一事,此事一直拖着,正好把这些盐引分掉,给他们多一点补偿就好了。”

  大明朝廷手里能变现的其实不少,只是许多都被下面的官吏瓜分。

  内阁中人大多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所以很容易就被下面人蒙蔽。

  对于食盐生意,阁臣们虽然知道其中利益很大,但是也只是晓得个大概,并不详细,也不清楚此时江南大盐商的豪富。

  特别是明朝自建国以后,盐税一直都很稳定,大约在一百二十五万两上下,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利润虽大但也不过如此。

  明朝的盐场每年都是按照户部给出的天下户数进行生产,所以明初的全国六千万人口,到了明末依旧大体就是这么多。

  但实际上,明朝此时人口早就翻倍,只是因为统计不准确所以朝廷并不知道。

  但是做为最底层的官吏,虽然他们也不清楚这些数据,但是可以根据售卖的食盐大致推算出来。

  朝廷按照六千万人口生产,发放的盐引哪里能满足需要。

  盐场想法设法的增加供应量,但是盐引就这么多,所以每年盐政衙门就要和户部商议此事,想出理由处理这些余盐,或者说卖出盐引牟利。

  明朝初、中期,食盐并不是普通商品,民间店铺里是买不到的。

  不管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食盐都是有地方官府从盐运司提取出来,再按户头给甲长、里长按户分发下去。

  实际上,那时候的食盐类似计划供应模式。

  不过随着人口增多,食盐需求增加,盐商们发现其中有机可乘,所以“土商”出现。

  鄢懋卿在提到运盐法则时说:“宜按地里远近,户口多寡,分上中下三则,某府几何,某县几何,派定成数,令各商运盐分投其地,有司责土商转卖。”

首节 上一节 720/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