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741节
戚继光充满信心的说道。
“兵车营可有缺点?”
魏广德又问道。
问道缺点,戚继光稍微沉凝半晌才说道:“要说缺点当然也是有的,主要就是攻打城池方面稍弱,其他则强于步军。
不过因为对手是虏骑,多为野战,故可以忽略。
主要还是这打造战车的费用,可能需要朝廷拨付。”
戚继光来京城的时间也不短,知道朝廷当下财政紧张。
他自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可也得朝廷支持,给银子才能办到,否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不能实现。
“这个,就需要你去了那边和谭总督好好筹划,朝廷能给的支持有限。”
魏广德接话道,不过紧接着又说道,“你之前上奏的《练兵条议疏》和《上政府言兼摄事权》,以后就不要再上了,若是有想法,可转告谭子理,让他上奏。”
“末将知错了。”
戚继光听到魏广德提到这茬,急忙起身弯腰道。
“《练兵条议疏》虽然涉及边事,可终究以练兵为主,我倒是在兵部那边为了转圜一二,可你后上的《上政府言兼摄事权》,要求分清边臣权责,知道在朝廷惹出多大的事儿?”
魏广德看戚继光的样子,用很随意的口吻说道,“武将擅议边事,对你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戚继光依旧保持这躬身的姿势,低声道:“末将知错了。”
戚继光后上的《上政府言兼摄事权》奏疏,魏广德事前还真不知道,直到兵部议论才听说。
这个时候谭纶已经去了蓟州,京城也就只有他帮着说了句话,替他开脱,可是费了不小的劲。
要知道,内阁对六部是没有管辖权的,只有协调的权利。
若是谭纶在,此事或许还简单许多。
戚继光也是知道了此事的严重后果,所以那些天干脆就躲在京营里不敢回城,直到魏广德平息此事后才敢回来。
不过经过此事后,他也知道奏疏不能随便上,容易引来大祸。
魏广德说起这件事儿,也有敲打他的意思。
“原本谭总督给你铺好路,要让你这个蓟镇总兵官节制昌平和保定二镇的,呵呵”
魏广德轻笑道:“现在好了,全泡汤,只能是蓟州一阵人马。”
魏广德说道这里就双眼盯着戚继光,看他的反应。
此时若是他有丝毫不满的神情,那基本上就会选择抛弃这个人。
不过还好,戚继光似乎已经有所准备,只是抱拳道:‘多谢阁老成全,否则戚某就闯祸了。’
“知道就好,以后注意点,别再犯了。”
魏广德很满意戚继光的态度,又开口说道:‘至于那两镇,等你在蓟镇做好了,到时候我再想点办法,让你成为真正的蓟镇总兵官,统辖三镇,十余万大军。’
第二天,魏广德回内阁办公。
这段时间似乎天下太平般,各地的奏疏都是惯例,倒是无事发生,魏广德也乐得清闲。
分发到手里的奏疏都是简单阅读后快速票拟,毕竟都有前例,处理起来很是简单。
到下午的时候,一份辽东巡抚都御史魏学曾的奏疏出现在他面前,原来是魏学增奏报欲在广宁建兵车营。
昨日才和戚继光讨论兵车一事,转天就看到这样的奏疏,倒也是巧了。
魏广德仔细看了魏学增的计划,造战车一百二十辆,每车二十五人,共计步卒三千人,以游击将军马文龙统之。
每二辆战车设拒马枪一架,塞其隙,车架上下用绵絮布帷幛以避矢石。
每车上载佛郞机二杆、下置雷飞炮快枪各六杆,每拒马枪架上树长枪十二杆,下置雷飞炮快枪六杆等等
看了兵部覆议,魏广德自然不会反对,不过命书吏单独抄录一份。
这奏疏并没有什么好看的,抄录不过是等着给戚继光。
魏学增的奏疏,其实是一份比较完善的兵车营构建计划,他想着既然戚继光也打算这么搞,可以给他一份抄本作为参考,完善自己的兵车营构建。
等这些工作做完,眼看着天色就接近散衙,魏广德就让芦布收拾值房准备下班。
“魏阁老,首辅有请。”
就在这个时候,值房门外有书吏进来知会道。
魏广德看了眼门外的天色,随口问道:“知道首辅大人叫了哪些人?所为何事吗?”
“所有阁老都通知了,好像是礼部那边上的奏疏。”
那书吏答道。
魏广德心里有点埋怨,早不叫晚不叫,快下班了就要商议正事,也这是的。
不过面上依旧保持随和,笑道:“那就过去吧。”
走到值房门前时还是吩咐道:“芦布,你这里收拾完就关门。”
“是,大人。”
芦布转身答应一声,继续收拾起来。
魏广德到李春芳值房后,陈以勤已经先到了,他的值房离这里最近,自然不会耽误事儿。
魏广德进门后,李春芳就在招呼他坐下,而陈以勤则是在看一份奏疏。
“李阁老、陈阁老,不知有何大事发生?”
魏广德进门就向他们拱手行礼道。
“礼部仪制司郎中戚元佐奏请限制限制宗藩事宜,兹事体大,所以请你们来看看。”
李春芳笑道,而陈以勤只是微微点头,看样子奏疏内容有点多,不是短时间能看完的。
魏广德皱皱眉,没多话,就坐在陈以勤下首。
很快,殷士谵和张居正都到了,寒暄后各自落座。
魏广德还想让殷士谵坐过来,不过殷士谵只是摆摆手,就坐到他下首位置。
而张居正则是坐在李春芳下首,他们两人的对面。
这就是内阁议事惯常出现的场面,其中也暗示了内阁权利的强弱和关系。
等陈以勤看完后,奏疏自然交到魏广德手里。
果然,奏请内容非常多。
开篇就是数据说话,“国初亲王、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现在玉牒见存者二万九千四百九十二位,与国初相比不啻千倍,以今年全部收入供给尚不足所需之半”
果然,
看到这里,魏广德就抬头看了眼李春芳和陈以勤,看他们面色如常,于是有低头继续看起来。
后面的内容,也是多对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大幅修改,可以说此奏疏若是通过,就是一次对祖制的大幅变动。
魏广德也是面色如常,因为他知道,这奏疏说的好,写的也很好,可是只会被弃之高阁,隆庆皇帝是不会批红的。
看完后递给殷士谵,随后是张居正。
等所有人都看过后,李春芳自然是问计众人。
魏广德笑笑,“戚郎中所奏,陛下和宗室那边,怕是不会接受,对祖制变动太大。
可议,但不可行。”
殷士谵皱皱眉说道:“我觉得其实挺有道理的,为何不可行?”
第717章定额和降禄
魏广德笑笑,“戚郎中所奏,陛下和宗室那边,怕是不会接受,对祖制变动太大。
可议,但不可行。”
殷士谵皱皱眉说道:“我觉得其实挺有道理的,为何不可行?”
“这道奏疏本意是好的,可以缓解禄米不足的困境,缓解朝廷的压力,可是解决办法其实大家都知道,以前只是都没有说出来罢了。
这可是改动祖制,陛下和宗室那关,你就很难通过。
亲王只能封四个郡王,郡王只能封三个镇国将军,虽然看似减少了朝廷的封赐,可以省出大量禄米,可是这样的减免,其实朝廷只需要加大折色就行了,还不需要改动祖制。
这个法子,终究是远水不解近渴。
至于第二条继嗣,其实完全可以在礼部暗中定为规则,而不能用文字把‘亲王可以弟子嗣;亲王无嗣,止许本支奉祀,不得援兄终弟及之例’记录下来.”
对于后面第三条别疏属、第四条议主君和第五条议冒费,魏广德也逐一进行分析,许多可行,但只可在礼部中实施,却不能成文。
“不过,‘奉国中尉再传不必赐封,止将所生第一子给银五百两,余听自便’倒是给我启示,当今不管是否有爵位、玉牒,只要本人愿意,可自请向朝廷请辞爵位,身份入民籍,朝廷一次性给银补偿。”
魏广德说出这话,就是知道许多底层宗室生活困苦,地方上因为禄米不足想法设法拖延支付,但终究每年都要给一些,关键是他们的子孙,也要获封爵位。
之前,魏广德想过给各家亲王一系开出一个打包价,就是不管各支繁衍出多少子孙,反正朝廷就是每年给一笔固定开支,由他们自己按照爵位分配下去。
等没钱了,日子不好过了,自然不能继续生育了。
可是最后一想,貌似这样只会让底层宗室更难,因为各支宗室的主家,也就是亲王、郡王是不受影响的,他们只会继续增加人口。
戚元佐的提议,让魏广德想到后世买断工龄的做法。
按照爵位不同,朝廷一次性给一笔银子打发了事,之后要是活不下去了,因为已经从宗室中转出,朝廷也就不用去管,大不了让他们自己找主家要饭去。
对于这些宗室来说,短时间唾手可得一笔银子,是很具有诱惑的。
毕竟头上顶着宗室的帽子,什么都不能干,只能每年盯着地方官府要禄米生活,还求而不得。
现在朝廷一次性给银,他们也转民籍,就可以从事其他工作,不管是种地也好,经商也罢,有了银子,短期内衣食无忧。
对于这些人来说,大部分人是看不到多远的。
只不过需要防备的就是骗了银子,花完后又用自己宗室的身份闹事儿。
“你这个,对祖制改动也不小。”
张居正是实干型官员,其实对于祖制什么的,根本就不放在眼中。
他只考虑办法的可行性,能否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