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745节

  本来就只是个凑数的,骗骗周边藩国,隆庆皇帝那里魏广德打算实说,不过只说是工部新设计的火炮,但未完成。

  欺君之罪他才不会去犯,那玩意儿时机不好被人捅出来,轻则罢官,重则掉脑袋。

  这也是他为什么说工部要继续研究铸造之法,最好能造出可实战的大炮的缘故。

  “那这个就能在大阅的时候交差?”

  朱衡指着那尊火炮模型问道。

  “可以,加紧再造九门出来,凑个十门炮组成一个炮阵,让周边那些番邦使臣见识见识我大明的犀利火器。”

  魏广德答道,不过随即又想想才又指着不远处一辆拉材料的马车说道:“这炮还得设计专门的炮车,火炮要安放上去,参阅时用骡马拉拽。”

  “不放在大车上?”

  明军运送火炮大多使用四轮马车,神机营就配备了不少,用来运送将军炮和大号佛朗机炮。

  “这炮这么大个?若是铸造重量不会轻,搬运困难且危险,安装在炮车上最好不过。”

  魏广德介绍道,他可不想大阅的时候,两个士卒就能把这么大个的火炮搬上抬下的。

  太假了。

  虽然有弄虚作假的嫌疑,可假的也得搞成真的一样,至少不能在外人面前穿帮。

  只不过这些话,不能在这个场合说出来,私下里倒是可以和朱衡说说。

  “炮车?也行,不过炮车终究还是不适用。”

  朱衡听了魏广德的话并没有反对,或许也想到了这点,不过还是补充了一句。

  “怎么会不适用?”

  魏广德听到朱衡的话,皱眉问道。

  “善贷,你应该看过打炮吧,怎会不知?”

  朱衡也是奇怪的表情看着魏广德,说道:“阵前,这些火炮一般就地取材,或挖坑,或用土垫之,炮身上压沙袋,以防火炮释放后翻转或者后退。

  即便是装在战车上,也只能侧放,并用多重木架固定,一般也会在炮身上压沙袋。

  可这炮如此之大,根本没法侧放在大车上,只能顺着布置,如此一旦燃放,炮车必然倒退数步甚至十数步,如何能在军阵中布置?”

  魏广德在保安州的时候,当然是看到过明军在战车上释放火器,确实如朱衡所说,火炮都是横放在炮车上,所以导致进退不易。

  因为炮口要对着敌人,所以战车都是横向放置。

  不过那个时候,魏广德并不觉得有他,后世他看到过一些图册也是这样,所以下意识就觉得理所当然。

  不过此时魏广德才明白,大明工匠不是没考虑造炮车,而是没有解决炮车固定之法。

  没有炮管制退器,可不就没法解决火炮后坐力的问题。

  第一代火炮多采用炮座设计,这种火炮是前置装药,采用基座设计,目的是增加火炮的重量,防止火炮后坐力过大导致炮管偏移命中不准,完全用炮管和炮架来强行扛住这个后座力。

  到了第二代火炮的时候,设计师设计改良两处,一个是加长炮管加大射程,这时候火炮也采取后装炮弹的方式,也就是现代的装弹方式;第二点就是开始采用伸缩式炮管,这是在火炮上面增加一个储气室作为气垫,给火炮发射作缓冲用。

  魏广德知道原理,可也知道现在根本无法做到。

  现在的大明,甚至是西洋国家,对于铸造这样的大炮都觉得非常棘手,还要进行改装,估计没有一、二百年的技术发展是没法做到的。

  不过固定炮车,魏广德当然也知道该怎么做。

  后世一些重炮都有炮钉,直接钉在地上,有些甚至不用人工,直接机械打孔。

  “把那车拉过来。”

  魏广德指着远处的马车道。

  很快,马车牵到近前。

  魏广德就叫来那个主事和周围的匠人,以马车为参照进行讲解。

  按照后世的印象,魏广德对炮车支架做了要求,有孔,用来打地钉。

  如果还不牢靠,就在车架其他地方,甚至是炮口处,左右打两个环,套上藤绳用地钉固定。

  反正就是一个不够就多装几个,总能解决问题。

第720章大事不好

  “越大的火炮,越要装上跑车,这样移动才方便。”

  魏广德把该说的都说完,这才看向周围的匠人。

  “大人。”

  这时候,匠人中看似领头那位对他抱拳道。

  “叫魏阁老,这位是朝廷内阁大学士魏广德魏阁老。”

  掌管军器局的工部主事这个时候对那匠人吼道。

  匠人被吓了一跳,急忙又抱拳行礼道:“魏阁老大人。”

  “呵呵.”

  魏广德摸了摸自己毛茸茸的下巴,“就叫大人吧,你有什么意见就说出来就好。”

  “大人,据小老儿所知,给大炮配炮车并不适用,因为边军的火炮大多防御于城头,而不是用于野战。

  而野战为了运送快速,所以多选择小炮和佛朗机炮,这种火炮两三个人就可以抬动,所以并不需要炮车。”

  说到这里,那匠人就指着面前这门火炮说道:“大人,就小老儿所知,这样的大炮就算铸造出来,也只会被摆放在城头,架好炮位。

  若是装上炮车,在城墙上也没法打地钉,炮车反而会成为累赘。”

  在明清时期建造的火炮,几乎很少见到有大小轮的炮车,所以曾经网上有流传,中国人似乎造不出炮车。

  虽然这样看法非常可笑,但必须承认,那个时候不管是明朝还是清廷,确实都没有去想过给大型火炮装炮车,以便于机动的问题。

  而原因,其实正如那个匠人所说,中国的火炮,是真没有必要安装在炮车上。

  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也把火药应用到战场上,但为什么最后是西方开发出火药的用法,而东方一直都非常保守的发展。

  其实,说到底还是东西方战场不同所导致的。

  十五世纪前,东西方都有一个相同的选择,那就是注重城墙和城堡的建设,用来抵御外敌。

  但是中国古代修建的城墙在设计和构造上与欧洲的城墙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城墙的坚固和耐久性,采用了多层建筑、夯土和石砌等方法,使得城墙能够抵御长时间的攻击。

  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墙在中世纪以前通常是以石头或砖块构筑,比较容易被火炮摧毁。

  中国的城墙设计更注重整体的防御系统,包括城门、护城河和角楼等构筑物,以综合作战方式来应对敌人的进攻。

  因此,中国并没有特别强调使用大型火炮来攻击坚固城墙。

  自中国成为中央集权国家后,火药武器主要用以对抗边境地区的蛮族入侵,不管是守城还是野战,从这两个使用场景来看,火炮小巧、机动就更具备优势。

  而魏广德要求制造的大炮,在西方这个时间段,其实也主要是被运用到城堡和舰船上,也并非用于野战。

  所以严格说起来,魏广德的要求是有些超乎这个时代条件的,并不适用。

  而在几十年后的明清战场上,明军大量装备的红夷大炮也是被广泛应用在守城战中,野战使用次数并不多。

  “你说的有道理。”

  魏广德听进去了,这些工匠或许思想上有些局限性,但是他们是真的知道明军需要什么样的火器。

  “不过,这次的火炮你也知道,只是试制的样炮,甚至都不能称为炮,仅仅就是个样子货用来参加大阅,之后你们需要研究的铸造之法。

  只有那个时候铸造出来的火炮才是真正用于实战的,到时候装不装炮车再说。

  而现在,这炮是必须装上炮车,用骡马拉拽通过大阅台,你明白没?”

  魏广德这会儿也是觉得匠人的话没错,不过只顾眼前的话,还是要给这木头炮装上轮子。

  那老匠人仿佛这才如梦初醒,一开始虽然知道这炮是木头掏空而成,但毕竟是炮,以后要交给兵部分发下去的,所以老匠人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才会说出大炮不需要装炮车这个观点。

  但是他的确疏忽了,这炮是用来参加大阅的,给皇帝和满朝大臣、藩国使者看,而并不是真的要投入战场上使用。

  “小老儿明白了,今天应该就可以按照大人的要求,装在炮车上,绝对不会影响大阅。”

  那老头想明白后,也就知道该怎么做。

  若是纯铁或者铜料打造的火炮,那重量不轻,炮车也需要好好设计实验才行,可现在的木头炮可轻太多了,装炮车是不需要专门设计实验的,也能保证顺利完成大阅。

  “那你们就去忙,今天就把这炮装上炮车。”

  对那匠人说完,魏广德有转头对工部主事吩咐道:“今天这炮车弄好后,明日一早派人送到京郊大营去,我明日也会过去。”

  “是,魏阁老。”

  那主事急忙躬身领命。

  “另外加紧再做九门炮出来,凑个十门移交给京营那边,用于此次大阅。

  另外研究铸造之法也不能耽搁,我要的可不是样子货,而是能真正被用来作战的火炮。

  到时候火炮造出来,派人通知我一声,我会来看试炮。”

  魏广德又吩咐道。

  这边安排好,魏广德就不去理会,回到朱衡身边说道:“尚书大人,此事还请关注一二,军器局若有需要,还请给个方便,批下材料。”

  明朝铜料缺乏,铁料虽多,但熟铁的制造也很困难,所以造炮所用的材料其实很紧张,批复使用至少也需要侍郎一级的高官签字认可才能领出。

  而魏广德所提要求的大炮,对材料的需求更大,甚至就是这么一门炮所用材料,都可以制造两三门大号佛郎机了。

  拨下去多少料,要交回多少炮,都是要记录的。

  所以像这种试制火炮的工作,是需要工部高官开绿灯才能办到。

  “行,既然善贷如此看好此炮,我就先批造两门炮的材料给他们试制。”

  其实试制这样的火炮,材料的消耗不大,相对来说人工成本更高,毕竟需要手艺熟练的匠人进行制造,速度也奇慢,需要消耗许多时间。

  而火炮试制,对材料的消耗不过就是铸造过程中的一些损耗,毕竟废了的材料还可以重复使用,反复铸造,并不是一次性消耗品。

  魏广德点点头,冲朱衡抱拳道:“此事全靠大人了。”

  说完这话,魏广德也注意到朱衡的脸色有些不好,不由奇怪问道:“难道此事还有何难处?”

  “没有。”

首节 上一节 745/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