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773节

  至于其他的,我还真想不出来。”

  听了魏广德的话,殷士谵就是皱眉,问道:“你和他不熟?”

  “算不上熟悉,舒化虽然也是我老乡,可他生在浙江长在浙江,他父亲是以举人功名得了浙江东阳教谕,所以和江西这边的都不算很熟。

  虽然我们老乡宴席的时候也会请他,可也就是说说场面上的话,没有深交。”

  魏广德这下算是明白殷士谵找自己的原因了,他看到舒化的上奏,想到他是江西人,就以为此事是他授意的,所以跑来问问,毕竟前两天张居正才在他们面前提过这事儿。

  “这种奏疏上了等于没上,我哪会让人做这种事儿。”

  魏广德摇着头笑道。

  “这么看来,前两天叔大的话,可能只是无心之举。”

  殷士谵想想才说道,“或许下面真有人对此事议论,他也是听到消息随口一说。”

  “或许吧,不用管它,陛下才不会蠢到撤回厂卫,那和瞎眼断爪的老虎还有什么区别。”

  魏广德随口就说道,不过刚说到这里表情就悚然而惊,随即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怎么,善贷是想起什么来了?”

  殷士谵看到魏广德表情的变化,当即不解道。

  “正甫兄还记得去岁冬至祭天那日的事儿吗?”

  魏广德忽然说起去年的事儿,殷士谵一时没弄明白,随即摇头。

  魏广德看到殷士谵没有想起来,于是笑道:“去岁冬至郊天,闻帝咳声,推论阴阳姤复之渐,请法天养微阳,词甚切直。

  不过第二天,陛下下诏却说灾眚洊至,由部院政事不修,令厂卫密察。

  之后厂卫有段时间不消停,常常跑到部院查问政令,当时我们去和陛下说了,陛下也让厂卫不要干扰部院办事。

  我记得当时舒化就说过,厂卫徼巡辇下,惟诘奸宄、禁盗贼耳。

  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

  今命之刺访,将必开罗织之门,逞机阱之术,祸贻善类,使人人重足累息,何以为治。

  且厂卫非能自廉察,必属之番校。

  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

  当时就有人附和,打算联名上奏,不过被我劝下来了,之后我们就觐见陛下的时候提了此事。

  这封奏疏,估计是部院官员和番校又起了矛盾,所以假用刺探之名。”

  “这件事儿,你一提我倒是想起来了。”

  殷士谵笑着点点头道。

  “他是刑科给事中,估计闹出矛盾的不是刑部就是大理寺。”

  魏广德这会儿有些笃定的说道,“回头找人查查,看是怎么回事。”

  就在这时,院子里一阵喧闹,似是有人进来,外面的阁员都在向他打招呼。

  进了内阁能够有这么大排面的人可不多,除了六部尚书,也就只有宫里的几个大太监。

  魏广德和殷士谵对视一眼,都是起身走到了门口往外望了一眼。

  果然,一个穿着不知是飞鱼服还是蟒服的大太监已经走进了李春芳值房,因为只是背影,魏广德和殷士谵倒是都没认出来人是谁。

  不过这时候,往外张望的芦布回头看见门口站着的魏广德和殷士谵,急忙就走了过来。

  “刚才是谁来了?”

  魏广德开口直接问道。

  “是内廷腾祥腾公公,直接就进了首辅大人值房。”

  芦布答道。

  “知道了。”

  魏广德只是和殷士谵对视一眼,都看出对方眼中了然的神采,不过还有一丝不甘。

  大太监来内阁,除了带皇帝的手诏基本就没其他事儿了,要是宣召某人,一般都只是随便派出一个御前太监就行,才不需要他们这些大太监出马。

  果然,不多时,腾祥就从李春芳值房里走了出来,李春芳也陪着出房门,相互又行礼后,腾祥这才大步离开。

  而李春芳只是看着人走远后,转身就对身旁之人吩咐两声,人就往旁边陈以勤值房方向去了。

  “来了,终归还是来了。”

  殷士谵开口道。

  “是啊,不过这次陛下也是真够有耐心的。”

  魏广德接话道。

  果然,不多时就有人来通报,说首辅大人有请。

  其实拟旨是小事儿,不管是李春芳还是陈以勤,都是既擅此道。

  不过,李春芳还是选择召集内阁所有阁臣,其实也是给大家通个气,让人知道陛下下旨的消息。

  等魏广德和殷士谵到的时候,陈以勤已经到了里面,而张居正也是先一步到达。

  毕竟张居正可比他们入阁时间早,所以值房更加靠近首辅值房。

  “看看吧,陛下让内阁拟旨,原职召回高拱。”

  李春芳见魏广德也到了,就把刚从腾祥手里拿到的诏书双手交给旁边的陈以勤。

  陈以勤也是伸双手接过来看了眼,随后就开始在几位阁臣中传递,最后才从殷士谵手中又回到李春芳手里。

  不得不说,高拱的圣心高,以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回阁办事,直接就是和陈以勤相同的地位。

  只不过次辅依旧是陈以勤,只是从现在入阁时间算,而不是第一次入阁的时间。

  只是就算如此,高拱的地位也超过了张居正,至于魏广德和殷士谵也都往下退了一位。

  对于高拱这样的插队行为,虽然魏广德心里不舒服,可也没办法,毕竟是皇帝的意思。

  “此诏书由逸甫草拟吧,拟好就转交司礼监。”

  李春芳开口说道,“这道旨意拖了一个多月,总算还是下了。”

  没人幸灾乐祸,脸上尽都是苦笑之色。

  在他们离开后,皇帝下诏召回高拱的消息就飞速从内阁里传了出去,霎时间震动朝野。

  即便已经有了预期,可对官场的冲击还是显而易见的。

  一些人感到扬眉吐气,大声叫好,这些人当然就是高拱的好友和门生。

  而另一些人则是垂头丧气,如丧考妣。

  当然,更多的还是觉得无所谓的,他们有参与倒拱,但因为不是急先锋,只是跟在别人身后冲锋的。

  这些人也看得通透,就算高拱回来报复,也只会选择那些各衙门里带头的,而不是他们。

  法不责众,不管是对上还是对下,都是适用的。

  六科是当初和高拱斗得最厉害的,所以其中许多人都恶了高拱。

  可想而知,高拱回朝的第一个打击对象,很可能就是针对六科的人。

  此时,六科里不管是那间房,屋里的气氛都很压抑。

  虽然内阁草拟的旨意还没有送到六科,但是大致的情况还是传出来了。

  他们的消息渠道当然不是内阁,而是内廷,乾清宫里直接传出来的消息。

  皇帝的手诏,看到的人可不少,所以高拱原职召回的信息最开始就是在宫里流传开,而在皇宫里的衙门就是六科和内阁,自然很容易就收到风声。

  “唉,可惜当初没有想办法治高肃卿之罪,让他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许多人心里不由自主想到。

  只是这也只能是想想,不说高拱和隆庆皇帝的关系,就是徐阶也不会愿意这样下死手,那只会把他和皇帝的关系推向更加极端。

  徐阶不是笨蛋,知道见好就收的道理。

  功成之后全身而退,未尝没有其中缘故。

  若当初真把高拱整死,隆庆皇帝怕是不会轻易放过他。

  六科中人都是沉默不语,只有兵科给事中欧阳一敬心里发苦。

  虽说当初在魏广德家里话说的硬气,可真到要上致仕折子的时候,心里还是有浓浓的不甘。

  可是想到高拱为人,当初新旧皇帝交替之际,一些得罪过高拱的人可是被他整的很惨,几乎就是穷追猛打,剥夺功名就算是烧高香的情况来看,要是能这样暂时退出官场,貌似也是不错的选择。

  散衙后回到家中,欧阳一敬就在书房翻出当初写的奏疏再次检查起来,准备明日就递交上去。

第744章致仕

  欧阳一敬在家里重新翻看起自己致仕的奏疏,因为心有不甘,看的时候难免长吁短叹,也不知道是否后悔当初的冒失莽撞,竟然会为了同僚做出那样的事儿,断送自己的仕途。

  想到当初金榜题名时的意气风发仿佛就在昨日,算起来刚好十年。

  十年,自己寒窗苦读换来的竟然只有十年的宦海生涯,实在让人唏嘘。

  今天回家后,欧阳一敬哪儿都没有去,虽然没有在衙门里看到司礼监送来的圣旨,可他知道消息是决计不会有错的。

  毕竟之前,魏广德亲口承认了此事,皇帝要召回高拱。

  而此时吏部尚书杨博的府邸中,今日散衙回家后杨博的表现亦如欧阳一敬般,没有了往日的从容淡雅。

  谢绝了今日登门拜访的所有访客,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冷静的盘算着朝廷的局势。

  辞官回乡,说起来容易,可越是享受过权利美味的人来说,往往事到临头就越是放不下。

  杨博自嘉靖八年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以来,历任盩厔、长安两地知县,后选入京师就一直在兵部供职,相继担任武库清吏司主事、职方清吏司郎中,曾随兵部尚书翟銮巡视九边,受其赏识。

  翟銮去职后,又为张瓒、毛伯温两位兵部尚书所器重。

  嘉靖二十五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时,兴屯田、修水渠、筑屯堡,使百姓安居乐业,境内肃然。

  后任兵部左侍郎,先后经略宣府、大同和蓟州、保定军务,两次击退蒙古首领把都儿、打来孙的进攻,累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在他改迁吏部尚书的时候,他曾一度以为皇帝有意安排他入阁,因为此时的杨博除了没有翰林院的出身,已经符合入阁的一切必要条件。

首节 上一节 77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