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80节
明朝军队衣服的制式,不少都是对襟,比如常服鸳鸯战袄就是对襟,这么设计主要是为了穿戴方便。
铠甲的样式,大多也是对襟,这样方便放置。
所以看到魏广德在家里穿对襟衣服,难免不让他老人家多想。
魏广德花了不少口舌才让他相信魏广德这么做衣服,只是为了方便,可不是想要去当兵。
换好衣服,魏广德来到前面和劳堪见礼后坐下。
“为兄这次来,就是邀老弟今晚出去耍耍,顺便大家商量下,什么时候动身去南昌府应试。”
闲话几句后,劳堪就说明了这次过来的原由,为了八月乡试来的。
“我没什么,随时可以动身。”
魏广德笑道,“行,晚上边吃边聊,要是不想坐车,我从卫所里要条船过去也是一样的。”
“真要坐船,一条怕是不够,这次过了科试的可是二十多人,大家应该都会去南昌。”
劳堪笑道。
“一条不够就多要几条,总要把人都带去,都是我九江的士子,前途无量,卫里不会不给情面。”
其实雇船去南昌也花不了多少银钱,找九江卫要官船,可不就是为了一路上安全。
这两年江西虽然没有发生前年的大旱,可是依旧是天公不作美,只是灾情没前年那么严重。
这样的市道下,南北各地多出不少盗匪来,鄱阳湖自古就成了水匪据点,水路也是非常不安全。
而朝廷专为剿灭水匪成立的南湖营,近些年的战绩也是不佳。
对于他们这些要赶考的读书人来说,坐船走水路,自然是最好的,不用经受马车的颠簸,还可以在船上看书、讨论学问。
可是水路不畅,也是他们最顾虑的事儿,就怕路上遇到水匪。
魏广德卫所出身,自然对外界的情况了如指掌。
为了保证九江周边水域的安全,近些年朝廷又拨了不少战船过来,让九江卫平日里增加巡江的次数,毕竟这里有长江之上唯一的钞关。
现今的朝廷,因为南北各省连年旱涝灾害,北边对抗鞑子和南边剿倭,赈灾和军费开支开始直线上升,朝廷财政已经陷入严重的赤字状态。
对于能收到现银的钞关码头的重视,自然不同以往,绝对不能容忍在九江钞关附近发生事端。
魏广德打算今晚看看有多少人打算走水路赶考,回头找老爹在卫所里说说,多安排几条船供大家食宿,顺便再派两条战船随行保护下,由头嘛,当然就是巡捕缉盗。
想到这里,魏广德不由轻叹口气。
劳堪似是看穿了魏广德心思,笑着说道:“老弟也别叹气,这些年风不调雨不顺,可朝廷也需要税赋供给边镇御寇和沿海剿倭,可恨这些盗匪,不修自身德行,反而为祸地方。”
“这天也不知道怎么了,记得小时候挺好的。”
魏广德摇摇头说道:“我近年访亲拜友,游历各方,劳兄在九江攻读书经,自是没看到各地的惨状。
靠近江河的还好,其他地方,地早就干透了,农民地无所出,又哪来银钱缴税。
就前年,朝廷不是免了我江西的赋税吗?
赋税没了,可是摊派却是少不了的,地方上依然要各处上缴,能不出盗匪吗?”
“没有摊派,上面的各级衙门又用什么支应。”
对于朝廷免江西赋税后,农民的负担也没降多少,劳堪还是有过耳闻的。
但是自古如此,朝廷可是不负责各省开销,都要靠他们在下面征收,这是避免不了的。
“只希望朝廷能多打几次王江泾大捷这样的仗,尽快剿灭倭寇才好。”
劳堪也只能怎么说道。
第140章再赴乡试
王江泾大捷,是上月才发生的一件大事儿。
五月,南京兵部尚书、剿倭总督张经命令参将卢镗率水路大军攻击进犯嘉兴的四千多倭寇,卢镗以来自湖广的保靖宣慰司彭荩臣及土兵为先锋,在石塘湾和倭寇大战两场。
倭寇战败后只能向海边败退,副总兵俞大猷率亦是来自湖广的永顺宣慰司彭翼南及土兵沿途追击,最后在追上来的保靖军合力下,在王江泾彻底击溃这支倭寇。
来时四千多人的倭寇队伍,逃跑的不足千人,成为对东南用兵以来最大的一场捷报。
本来,像这样的消息,对于劳堪这些人来说,是不可能这么知道的。
可是他不是认识魏广德吗?
还有什么比卫所消息灵通的。
前年,嘉靖皇帝为了加强在南方剿倭力度,认命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军,专办讨倭。
为此,张经从湖广等地抽调精兵来沿海参战。
不过倭寇倒是和蒙古鞑子类似,驾船南北偷袭,让官军防不胜防,颇有点草原骑兵来去如风的味道。
这次总算在嘉兴逮到一股势力庞大的倭寇队伍,在诸军配合下总算取得一场大胜仗。
魏广德是前些天从卫所塘报里看到的消息,好不容易取得如此骄人战绩,南京兵部不止是八百里加急急送北京,也向南方各省传达了胜利的消息,希望借此激起各地卫所军的士气。
之后在府学的时候,魏广德就把看到的剿倭胜利的消息传了出去,倒是让满屋子学子热血沸腾。
这时代的年轻学子们,血性是有的,就是身子骨偏软。
从嘉靖三十一年起的倭寇之乱,在第二年设剿倭总督后,总算是在两年后取得了成绩,也不知道在北京那位修仙的皇帝看到这样的捷报,是不是会兴奋的多服几颗仙丹助助兴。
半个月后,六条大船渐次驶离码头,先是顺江而下,在进入湖口后转向进入鄱阳湖,再入赣江,目标,自然就是南昌府城。
六条大船,全部都是沙船,也都是这两年才拨到九江卫来的,船龄轻,条件自然不错。
其中四条大船自然是供士子们居住的,另有前后两条大船则是战船,上面武备齐全,就是保证船队安全而调派的。
一路无话,船队在数日后就进入赣江,没几天时间就到了南昌城外的码头。
站在船头,脚下波光粼粼的江水,魏广德对身旁的劳堪笑道:‘总算是没误了时间,恰在今日到了南昌城。’
“那是,要是船队路上耽误两日,怕是元述都要晒黑了。”
劳堪说的自然是在码头上等他们的曾元述、曾元睿兄弟俩。
在定下行程后,自然安排人快马送南昌府曾元述那里。
这次同行之人比较多,不预先找人安排好客栈,怕是就住不到一块了。
此时已经是七月,算是入秋了。
可是这两年,江西的气候变化还是很大的,到了这个时候,天气还是和四、五月一样炎热,似乎也预示着今年的冬天怕是又会超级冷。
不知道为什么,反正这会儿大家伙一轮天气的时候,大多都是这样的看法。
前几年似乎就这样了,一旦进入八月,天气还和夏天一样,往往就预示着冬季的寒冷。
船队靠岸,众人依次下船。
魏广德叫张吉给几条大船的军士一些打赏,一路上这些人对他们这些书生学子照顾颇多,别管是不是上峰的命令,魏广德都觉得还是应该给人家一些好处。
下了船和曾元述兄弟会和见礼,众人又是一阵寒暄。
魏广德和曾元睿熟悉程度可是超过曾元述的,毕竟这位大哥是和自家表哥交好,魏广德很多时候被曾元述当个小孩看待,所以魏广德更愿意和曾元睿交流。
“这次院试你可不怎么样。”
魏广德调笑着曾元睿道。
去年曾元睿就过了府试成为童生,但是和他哥哥差不多,已经连续两次院试落榜。
“嗨,学识不够,又运气不好。”
这时候的曾元睿成熟不少,倒是没多话,只是假装叹口气道。
“呵呵.”
魏广德一直都说那次院试能够侥幸过关,是自己运气好,或许文章里那句话对了考官的脾气才点了他。
曾元睿话里的意思,先是谦虚的承认自己成绩还不行,再说运气没你好,也是调笑成分居多。
一大帮子人,赶考的二十多人,还有不少带着小厮跟班来的,就是四十多人。
这么多的人聚在一起,要在平时难免不引起码头附近官差军卒的注意,不过此时马上就是乡试,这群人里,人群中的大多都是生员打扮,外面的则是下人的装束,别人自然都明白他们是来干什么的,到是没人上前查他们的身份证。
“人齐了,那就进城,住的地方都安排好了。”
曾元述看了一圈,人是一个没拉下,就笑着对他们说道:“还是住那间客栈,直接包下后院那栋小楼,按你们书信里说的要来的人算了算,刚好够住,我和掌柜的说了,这些日子就安排个小二在院门口守候,不管是要什么,直接叫他们做就是了。”
曾元述把自己的安排和众人说了下,又冲远处挥挥手,那里有一队马车靠在那里,显然是曾元述提前联系车行准备的马车。
只能说他们这次来的人真的有点多,不提前联系好,到时候再找,那绝对找不到足够的车驾供他们使用。
听到是那间客栈,魏广德自然没什么意见,之前他就一直住那里,参加了院试又是乡试,条件还是很不错的。
旁边车队的管事人看到曾元述挥手示意,立马让车夫都动起来,十来辆马车被赶了过来。
有人在这边就是好,不仅有人提前安排好住宿,交通工具都预备好了。
两三个士子挤一辆车,下人们把行李放在马车后面,然后几个人挤一辆车跟随在后,一行车马就浩浩荡荡出了码头往南昌城去了。
临近城门,魏广德挑开车帘看到南昌城那巍巍城墙,还有那黑黝黝的城门洞,魏广德不觉有些感慨。
当年斗志昂扬来到这里参加乡试,结果却是灰溜溜离开,那今年呢.
第141章考官们
提前了半个多月到南昌府,此时各府县的考生不少还在路上,九江府这么一大群考生浩浩荡荡进了南昌府城,还是成为一个小趣闻快速流传在市井坊间。
多亏了朱世隆朱公子当年的助攻,在得知是九江府府学的考生前来参加乡试后,有记性好的自然就想到了曾经轰动南昌城的孝子魏广德。
很快的,在魏广德完全不知情下,他的名字又一次在南昌城里家喻户晓。
在客栈里休息了一晚后,第二天下午曾元述到客栈来找他们的时候,魏广德才从曾元述口中知道了这件事儿。
我特么成焦点了。
魏广德知道后,先是无奈,再是有点点惊喜。
虽然是莫名其妙的出了名,可这是好名声,魏广德可还记得,当初朱世隆朱公子为了传名可是花了大价钱请客吃饭。
朱世隆的前车之鉴,让魏广德在这个时候不免内心里又滋生出一点点侥幸心理。
好吧,其实他现在感觉,这次乡试,他上榜的机会也就是一半,但是在知道自己名字传开后,魏广德就感觉机会怕是多了那么一丢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