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824节
其实在今日下午的时候,内阁就已经收到消息,翰林院、六科和都察院的一些人已经在议论王崇古的奏疏了。
如果海瑞还在南京,或许大家的关注点还是聚焦在他身上,可现在人已经走了。
走了,自然也就没什么好议论的了。
只是一个海瑞,还不值得大家继续讨论,是否应该下旨追回的事儿。
海瑞的威名太大,或多或少让其他人也都有压力。
走了一个,就少了一个政治上的竞争对手,其实也是好事儿,何况他还只是个举人。
不过这样一来,内阁想要遮掩的东西也就藏不住了,抓紧时间联络官员统一态度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其实今晚不止魏广德跑到定国公府上拜访,其他几位阁老也都在家里召见一众下属说事儿。
或许说,今晚被震惊到的,绝对不止徐文璧一个人,还有许多官员,这会儿也和徐文璧一样的吃惊。
“善贷,按说两下罢兵对百姓是好事儿,可是其中许多事儿你应该也能猜到一些,这可不符合大部份人的利益。”
徐文璧悠悠说道。
和蒙古人处于敌对关系,两下战事频发,最简单的就是京城那些勋贵子弟镀金就有了好去处。
边境待两年,不管真假弄点战功就可以高升,回到京营担任将官,这已经是勋贵圈子里约定俗成的规则了,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若是这不打了,以后小的们怎么捞取功劳,怎么快速晋升官职。
这还不说京城拨下去的大把军饷,从文官到勋贵武将可以从中获得多少利益。
只要不打仗,大明朝廷财政对兵部的开支就会大减,还会下旨让边镇恢复屯田,不敢往下想了,徐文璧就知道这会牵扯到多少人。
内阁阁臣确实很有权势,能影响到许多人的仕途,可是这项决定真的会断了许多人的财路。
“不就是银子吗?”
魏广德装作无所谓的样子笑道,“就你们的权势,那些银子不拿,难道就没别的地方捞银子了吗?”
“嗯?”
徐文璧暂时不去想这事儿能不能办成,而是关心魏广德说的捞银子的法子。
“善贷,你意思是说,即便和谈了,也还有银子可以捞?”
徐文璧既然上心,当即就问道。
不管朝廷和蒙古人谈不谈的成,多一条发财的路子总是好的,说不得不用两下谈好也可以操作。
或许这些点子,魏广德因为不熟悉边镇情况就误以为操作不了,可他是谁,他们这些勋贵对边镇的影响力还是有的,虽然不比那些将门,可这些将门也都要靠他们这些勋贵才能生存。
魏广德看着徐文璧笑道:“两边谈好了,除了封贡可还有互市,草原上的牛马那么多,弄回来不是大把的银子是什么,虽不能一夜暴富,可却能细水长流。”
魏广德知道这些勋贵喜欢什么,要的就是能持续赚银子的门路。
一次吃成胖子虽然诱人,但对这些勋贵来说倒没那么大的吸引力。
“现在两下虽然也有人搞贸易,但规模才多大点,要是互市了,你们门下那些生意都可以搬到那里去,那才是每年大笔的银子进账。”
这个时期,山西晋商虽然也有人搞走私,买通边将向草原走私商品,可毕竟是偷偷摸摸的进行,规模都很小,远不是明末那时几乎是明目张胆组团走草原到沈阳的商路,闯出什么八大家的名头。
不过一旦互市,即便朝廷会对交易规模进行限制,比如商品种类,盐铁茶的交易量,但这些人有的是办法绕开朝廷的监管,把银子赚足。
或许一些人会担心这样不受限制的交易额会不会促成蒙古人再次崛起,但至少魏广德是不会担心的。
蒙古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也就是热武器技术还不够成熟,再等上百年,面对日趋成熟的火枪火炮,草原骑兵的优势就会大幅削减,这天下已经变了。
魏广德也算是枪械的小白,只知道大势,但具体细节却是不知道。
热武器取代冷兵器是趋势,受技术发展速度影响,未来数百年内其实骑兵和冷兵器依旧在战场上发挥出重要的地位,只不过地位下滑是改变不了的。
热武器取代冷兵器,而骑兵的消亡更多还是因为二百年后机枪和坦克等武器的出现才彻底走向没落。
即便是在二战的时候,交战双方都还有相当数量的骑兵部队参战。
不过这些,魏广德并没有意识到,他只是让工部那边多研究锻造技术,设计更加威力更大的火器。
因为有了这些动作,所以他根本就不担心草原势力再次崛起。
毕竟那里就那么点人口,想要恢复到所谓成吉思汗时期,怕不是要百年时间。
大明是和俺答汗讲和了,可不代表不能也支持草原上其他的部族,以夷制夷始终是明朝内阁制定对付北方民族的策略。
让他们为了生存空间相互厮杀,一起被削弱,才是大明朝的国策。
有后世的那点见识,才是魏广德在大明安身立命的根本。
为了让草原安定下来,让勋贵支持内阁的意见,魏广德今天下午可是想了许多事儿,自然也是准备充分。
后世中国人都听说过“羊吃人”的故事,知道那是英国贵族地主因为突然繁荣的毛纺织业而大量圈地养羊,农民大量流离失所,而中国这边,毛纺织业的消息却非常少见,就认为似乎大明不存在毛纺织业一样。
实际上,魏广德以前也是这么下意识去想的,不过到了京城这么多年,他也见识了大明无数的所谓“顶奢”,而其中有商人送的冬天穿的绒褐衣就引起了他的兴趣。
是的,这东西产自兰州,也被称为兰绒,其实就是国内的毛纺织品。
只不过大明没多少羊毛,而且制造繁琐,所以产量极低。
当然,也因此导致兰绒价格极高。
草原上什么都缺,可最不缺的可就是羊毛。
第788章威胁
魏广德从怀里拿出一块披巾放到茶几上,徐文璧只看了眼就收回了视线。
他这一眼就已经认出来魏广德拿出来的是什么,兰绒嘛,又不是没有这玩意儿。
只不过这天气,貌似使用这东西还早,那是寒冷冬天才穿戴在身上的,保暖效果那是相当好。
虽然兰绒价格昂贵,可对于国公府这样的人家,兰绒虽然稀奇,但也并不少见。
“一袍费至百金,一匹价十余两。“
这就是这时代兰绒的价格,比上等松江棉布还要贵上许多,自然只有达官显贵才有资格使用。
徐文璧的反应在魏广德意料之中,他乐呵呵指着那披巾笑道:“大哥可知道这东西来历?”
“兰州那边织造,叫兰绒。”
徐文璧虽然不明白魏广德为什么这么问,但还是答道。
他可不相信魏广德不认得此物,他到京城做官多少年了,按理说什么稀奇的玩意儿没见过。
就算魏广德没做官前家底不殷实,不认得此物倒也情有可原,可他老婆是徐家人,即便是南京那地方,冬天可也不暖和,魏国公府里肯定也是有这东西才是。
“确实,这就是兰绒。”
魏广德没在意徐文璧的态度,而是接话继续说道:“我拿出来的这块,严格说应该是“姑绒”。
当然,“姑绒”实际上也是兰绒中的一种,它是兰州当地饲养的山羊毛纺织出来的.”
在魏广德说这披巾是“姑绒”的时候,徐文璧就想开口。
魏广德当然知道他理解错了自己的意思,以为自己说这东西是姑绒而不是兰绒,于是立马说道。
“善贷,你到底是何意思?在我这里就不用拐弯抹角的。
实话给你说,勋贵武臣这边,大部分都不会支持朝廷和鞑子和谈的,因为我们许多人家和鞑子都有死仇。”
徐文璧开口说道。
魏广德闻言嘴角一扬,又笑了。
要说这些勋贵和鞑子的仇,那肯定是有,甚至徐文璧说天下汉人和鞑子都有仇,其实都不为过。
不过,这话也就是那么回事儿,是他们反对和谈的理由,因为挡了他们的财路,这才是他们反对的根本原因。
“棉布的原材料是棉花,丝绸的原材料是桑蚕,而这兰绒的原材料就是各种羊毛。”
魏广德只是淡淡的答道。
“那又如何?”
徐文璧眉头一皱,还是没明白魏广德给他说这些有何意义。
“有了关外草原上的羊毛,兰州的羊绒就可以大量生产,就如同松江棉布一样.”
“嘶”
魏广德话刚说到这里,徐文璧就已经明白魏广德的意思了,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你的意思是,利用互市大量收购鞑子的羊毛纺造兰绒,行销天下?”
徐文璧只是一开始没往那边想,魏广德把话说的那么直白,就差对他说拿银子投资兰绒作坊,要是再不明白那就是真傻了。
话说完,徐文璧也没等魏广德答话,就自顾自低头思索起来。
兰绒价格极高,可羊毛其实不贵,特别是草原上的羊毛。
那地方牛羊遍地,是真不值钱,蒙古人御寒的衣服、帐篷其实也多是用羊毛纺织,只是做工粗糙,当然没法和大明比。
实际上在北方,羊绒产品的纺织历史还是很久远的,只不过因为织造困难,所以产量一直都不大,因为大多是家庭作坊似的生产,要真能大批量织造才是奇怪了。
兰绒成为权贵追逐的“顶奢”,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士绅豪门认可,而是全亏了肃王藩邸移驻兰州的功劳。
肃王朱楧入藩大西北后,发现这里冬天既漫长又酷寒,还没有很好的取暖工具。
当时,在兰州民间,已有利用羊毛纺织制作上衣的传统,但不成规模,也没有在上层社会流行。
敏锐的朱楧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于是便在冬天到来前特意让人为自己纺织了一件羊毛绒大衣,会见客人,公事出行,他都穿着,既保暖舒适,又高贵雅致。
上行下效,很快,用羊绒纺织冬衣便成为兰州上层社会的风尚,并逐渐成为在全国都叫响的一个服装品牌。
甚至皇宫大内织染局开始专门采买兰州羊绒为宫里贵人制作御寒衣物,有了这样的示范,在公卿贵族中也逐渐风行开来。
兰绒从上不得台面到被权贵勋臣追逐,价格自然就水涨船高。
西北地区牧业发达,牛羊遍地,而兰州作为西北羊毛的集散地,为毛纺业提供了质优价廉的羊毛。
按理说,兰绒的产量也应该很高才是。
可惜大明和蒙古人之间长期的战争,让兰州的羊毛供应一直都不高,当地人即便有很高的纺织技艺,也因为很难凑足羊毛而无法大量织造。
当然,也是因为稀缺才进一步助推了兰绒价格。
想想,织造一件衣服居然要二十两银子,这可是二十两银子,几十石粮食的价格。
魏广德贵为内阁阁臣,一个月俸禄若是不折色,拿足了,也就够买两件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