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850节
想想当初英宗皇帝初期的样子,“三杨内阁”把持朝政,可以说现在内阁许多权利都托福于那个时代。
那也是文官集团最美好的时代,直到英宗亲政和王振崛起,文官才再次遭到打压。
想到这里,魏广德不由得想到英宗时期那些事儿,内心也不由得一颤。
是的,他想到的就是隆庆皇帝之后的朱翊钧时期,是否又是英宗时期的翻版?
王振最后死在土木堡,他留在朝堂的亲信则是被大臣打死,至于王振的家人有没有怎样,魏广德不清楚,但是想来结局也不会多好。
而之后的首辅张居正生前据说风光无比,可是死后却是被人清算,家人许多都是被饿死的。
想到这里,魏广德有些迟疑了,不知道自己出仕的话,结局又会是怎么样。
念头只是在瞬间,他耳中已经听到谭纶的答话。
“陛下批可,但是让内阁和礼部在在翰林院中选择老师,但并未下旨意定下来,想来就算真要安排,也是明年的事儿。
不过据我所知,翰林院那边之后就组织过两次考试。
你在翰林院呆过,自然知道,以往也有这类考试,只是多在岁末年初。”
谭纶笑道。
翰林院的考试,其实就是命题作文,庶吉士每月都有这类文章要做,提交给老师。
而有官身的,则每年也会有一两次这样的考试,要求作文交给掌院学士。
当然,文章好坏不会影响到做官,但是也会有评语,却会影响升迁。
魏广德一时也不好说什么,实在是他也很难确定,在朱翊钧手下做大臣到底是好是坏。
“另外还有一件事儿,士南兄也不知道你的看法如何,所以让我过来告诉你一声。”
谭纶又说道。
“何事?”
魏广德奇怪问道。
“漕河这些年多有事故,近两年漕粮都未按时足额运抵,所以此前朝中争议颇多。
一曰开胶莱运河,漕船自淮安出海过胶莱运河运抵天津,已绕过黄河故道。
可士南兄将此事和山东联系,派人勘察地形后发现,胶莱运河开凿难度太大,且有许多不确定性,所以最后朝议不开。”
谭纶开始给魏广德讲解此事,其实这就是殷士谵和高拱之间矛盾爆发的源头,不过虽然高拱一心要开凿新河道,但是在工部勘察人员返回说出困难后,高拱才死了这个心思。
虽然胶莱运河的议论被否,但是朱衡和山东巡抚梁梦龙书信来往时却得到他另一个思路,那就是不开凿胶莱运河,漕船自淮安绕过胶州直抵天津。
“梁巡抚所言,自淮安至胶州北,或天津至海仓各有商贩往来,舟楫屡通中间,自胶州至海仓一带亦有岛人商贾出入,足可见海道可行。
大约每岁自五月以前,风顺而柔,过此稍径诚以风柔之时,出并海之道,汛期不爽,占候不失,即千艘万橹保无他患,可以接济京储。”
谭纶说道。
“此事当然可行。”
魏广德听到是朱衡和梁梦龙在考虑用海运而弃漕运,心里自然是支持的。
当初他给隆庆皇帝写过奏疏,不过最后都没有下文。
其中关节,魏广德多少也能猜到一些,那就是影响太大了,皇帝也难以抉择。
第810章海禁不好
“此事当然可行。”
魏广德听到是朱衡和梁梦龙在考虑用海运而弃漕运,心里自然是支持的。
虽然他们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节约运输成本,而仅仅是为了避开黄河。
当初他给隆庆皇帝写过奏疏,不过最后都没有下文。
其中关节,魏广德多少也能猜到一些,那就是影响太大了,皇帝也难以抉择。
毕竟,隆庆皇帝考虑此事不会只听他一个人的话,还会召集其他大臣询问,了解情况。
不过这次貌似和以前的情况不同,以前只是朝廷高层的探讨,而这次有山东巡抚出面支持,貌似地方上有了推动的人,最起码可以进行一些尝试,而不是以往只是在朝堂上的夸夸其谈。
“梁梦龙是北直隶人?”
魏广德想了想,对梁梦龙这个人印象不深,在朝中见过数面,还是他在顺天府时候的事儿。
那时候魏广德还在翰林院,也没什么权势,大家见面也就是拱拱手罢了。
“真定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算是你的前辈了。”
谭纶笑道。
说起来,魏广德这人升官速度是真的快,不嫉妒是不可能的。
谁叫人家运气好,老早就搭上裕王这条线。
那时候,看好景王的可不在少数。
“如今,黄河年年大水,阻断漕运,重启海运已经是不得不行之策。”
魏广德看着谭纶,脸带苦恼的说道:“其实海运之事,我在潜袛之时就和陛下讨论过,直到我入阁后,两次上奏此事。”
“啊?我怎么没听说过这事儿?”
听到魏广德说他早就和隆庆皇帝说过重启海运的事儿,谭纶自然很是惊奇的询问。
“兹事体大,都是我写好后面圣时亲手递交,没有经过司礼监、文书房,外界当然不知了。”
魏广德叹口气,这才继续说道:“每次陛下看完我的奏疏和我讨论半晌,都显得很是意动,但之后都没了下文。”
“为何?”
谭纶紧接着就追问道。
“陛下应该还垂询了其他重臣,大家意见相左,所以陛下那里就犹豫了。”
魏广德看着谭纶,“我记得当初辽东大灾,朝廷选择海运济辽,那会儿漕运势力就极力反对。
好在当时先帝乾纲独断,虽然海运济辽只进行了几年,在辽东灾情缓解后随即罢黜,但当时的朝堂环境我还记忆犹新。
朝廷里,有太多人在漕运上有利益瓜葛,别的不说,就说我在京城这些年,九江商人就没少用我的名帖行走运河之上。”
魏广德只是点了这么一句,他相信谭纶是明白其中道理的。
对魏广德这样位高权重的大人物来说,或许这点银子算不得什么,要不要都无所谓,可是京官里还有无数品级较低的官员,他们往往就靠这名帖这东西赚银子养家。
京城居,大不易。
至于煽动京官反对海运,理由自然也在于此。
一旦漕运失利,京官们就不得不考虑自己的荷包会不会受损,因为商船改走海路,没有运河之上的那些钞关,他们的名帖自然就失去了意义。
当然,或许海港也要随之建钞关,但是名帖还能不能用,那可就说不定了,他们不会愿意去赌这个事儿。
所以,在京官的队伍里,反对海运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只要稍微一煽动,就会让许多人附和。
“那你觉得,此事该如何操作?”
谭纶对漕运、海运没有明显的偏见,因为他根本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事儿。
不过他坐镇蓟辽,手下兵卒的军粮,部分也是依靠漕运,所以在京城时朱衡对他提起,这才让他上心。
想到那时朱衡就让他问计魏广德,行与不行,如何操作,于是就直接问出口来。
魏广德想了想才说道:“我觉得,此事最好不要有工部上奏,还是山东直接上奏此事,士南兄在京城帮忙活动,重点还是要说服高拱。
只要让高拱知道,要保证南粮北运的安全,恢复海运势在必行,此事当可行。”
说到这里,魏广德忽然醒悟过来,之前他和隆庆皇帝商量此事事,高拱已经下野回了新郑。
若是那是高拱在朝,或许皇帝咨询的结果就会不一样,现在漕船说不好已经改走海路了,朝廷的大把银子也不用丢在大运河之上。
当然,黄河治水是必须的,但是治水之时就不用过多估计运河的安危。
实际上,明朝黄河治水效果不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求先保运河,之后才是大河安全。
想到这里,魏广德接着又对谭纶说道:“此事应该可行,记得当初裕袛商议以海运济辽时,高新郑就是选择支持。
实际上在那时候,裕王府能够在朝廷里说话的,也就只有他和当时的户部山贾应春,此事就是由贾应春所提,高拱说服了严首辅。
当年的理由我还记得,那就是此为应急之策,待辽东灾情缓解就可以停罢。”
说到这里,魏广德面露苦笑道:“其实,那时候我还抱着一丝幻想,希望借此打破大明禁海之策。
只是没想到山东地方上因为有辽民涌入,在辽东灾情缓解后就上奏停罢,唉.”
“海禁不好?”
听到魏广德说出打破大明禁海政策,谭纶不由得皱眉。
他是和倭寇打了半辈子交道,对倭寇的痛恨非常,而且在他的意识里,就是因为倭寇贪图大明财物,所以才会大举来攻。
所以,谭纶对嘉靖皇帝禁海之策,其实是举双手赞成的。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在大明朝也有,只不过大家没有说出来罢了,但意思其实差不多。
此时,不和外国人做生意,相互不往来,我不想要你的东西,伱也别打我东西的主意,天下就太平了。
这种思想,其实是占据主流的,大部分人都能接受这样的观点,只求平安无事即可。
如果没有几百年后的惨痛历史,魏广德或许也会觉得这么想没错。
但是他更知道,时代已经变了。
要想别人不敢打你东西的主意,那你的实力就得强过对手,让他们轻易不敢造次。
可惜,之后的中国,数百年时间里原地踏步,而西方各国则是在蓬勃发展,中国空有强大的产值却缺少强国的底蕴,看似强大实际上却是外强中干。
瓷器,一碰就碎。
魏广德面对谭纶的问题,想了想才说道:“子理兄,你们杀倭寇的利器是什么?”
魏广德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反问谭纶道。
“杀倭寇的利器?”
谭纶闻言微微一愣,低头想了想才说道:“我大明军卒和倭寇近战,因为一些原因,战果确实不好,也就是元敬手下的兵,接受严格训练后,近战才能有利。
若说和倭寇交战,我大明更多还是利用火器远程杀敌,即便是戚元敬也是如此,近战主要是街市围剿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