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863节

  杨博只是看了眼张居正,也没多说什么,只是点点头说了句,“我知道了。”

  对他们这个层次的人来说,要保个人也就那么回事儿。

  在兵部,别管谁得了高拱的差遣要办这事儿,只要他旗帜鲜明站出来保人,就没人敢和他这个尚书作对。

  本来高拱的算计也是杨博不会管这事儿,毕竟不是他那边的人。

  只是没算到张居正的想法,至于戚继光会不会接受张居正的示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老大人,高仪高大人那边是怎么回事?”

  戚继光的小事儿说完,张居正就要开始今天的重头戏。

  “别问老夫,我也正狐疑。”

  杨博知道张居正想问什么,可他也没有答案。

  京城就这么大点地方,宫里和内阁又都是京官们关注的重点,高拱保举高仪入阁的事儿半天时间就传遍了京城各大衙门。

  杨博在奇怪之余,也在嫉妒高仪的好命,就是比他多个翰林院的经历,入阁看似就是这么简单。

  “老大人的意思是,高大人那边,可能未必如我想的,和高新郑暗中有联系?”

  张居正试探着问道。

  在杨博府上,两个人讨论了半天也没个结果。

  “算了,不想了,看他回不回京城吧,到时候我再问问。”

  杨博最后只是说道。

  说实话,他都回京城继续当官,他不认为高仪也会忍得住诱惑,前头不是还有他吗?

  不过按照他对高仪的熟悉,他不认为高仪为了当官会主动联系高拱,高仪好面子,铁定拉不下脸来。

  就算想要谋求复出,也会是联系他而不是高拱才对。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一个月,进入隆庆六年四月。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隆庆皇帝的身子时好时坏,太医院的太医几乎天天都往乾清宫跑,不断调整给隆庆皇帝调理身体的方子。

  一大早,清宁宫里。

  冯保手里拿着一封信飞快的在宫中奔跑,向着太子朱翊钧的寝宫奔来。

  沿路上的太监、宫女都自觉让到路两边,冲冯保行礼。

  这位可是宫里的大太监,也是这清宁宫的天。

  推门进去,此时朱翊钧正坐在椅子上,有小太监正在给他梳头。

  古人留发,所以比后世人稍微麻烦点,那就是早上起来要梳洗一番才能示人,不然看上去就是蓬头垢面的样子。

  “冯伴伴,遇到什么事儿了,这么着急忙慌的。”

  因为梳头的缘故,朱翊钧依旧正襟危坐,没有看向殿门。

  “魏师傅给太子爷回信了。”

  “师傅怎么说?”

  听到是魏广德的回信,朱翊钧小脸一下子激动起来。

  他也就是听冯保讲故事或者说书的时候知道,那些文人雅士没事儿就给人写信,好像是件很风雅的事儿,可惜他这么大也没人给他写过信。

  这还是第一次有人给他写信,小太子在心里感觉到极大的满足感。

  “这是魏阁老给太子爷的信,老奴可不敢看。”

  冯保假装尴尬的笑道。

  “冯伴伴,你好笨,孤都不识字,魏师傅给我写信,还不是要你读给孤听。”

  朱翊钧一听冯保这蹩脚的理由就笑了,“你们快点给孤梳头,孤还有正事儿要办。”

  两个小太监一阵手忙脚乱,总算很快把太子的头疏好,带上一顶“爪拉帽”。

  这点也和后世人的印象不同,其实在明朝的小孩子一般是不留发的,都是剃光头,皇子和民间小孩也是一样。

  明代儿童有剃发习俗,皇室子女也不例外,宫中设有“篦头房”,有近侍十余员,专门负责为皇子女请发、留发、入囊、整容之事。

  凡皇子、皇女诞生,到满月剪胎发,百日命名后,便按期剃发,谓之“请发”。

  皇子女们和民间的儿童一样,将头发全部剃掉,一根不留,“如佛子焉”。

  皇子平时戴玄青绉纱制作的六瓣有顶圆帽,名曰“爪拉帽”,到十岁时开始留发,留发一年后,又选择吉日“入囊”,即将头发总束于脑后,纳于特制的囊中,垂在身后。

  囊宽二寸许,长尺余,冬天用玄色纻丝制作,夏天用玄色纱。

  直到皇子选婚纳妃时,才择吉行冠礼,以示成人。

  朱翊钧因为要出阁读书,嫌剃光头不好看,所以已经留发一年了。

  不过也正是因此,头发要长不短的,打理起来还更加麻烦。

  梳好头,从冯保手里接过魏广德的信看了眼,封口完好还盖着魏广德的私章,心里大是满意。

  “冯伴伴,给我读读师傅都写了什么。”

  朱翊钧把信交回冯保手里,就催促道。

第821章油尽灯枯

  魏广德接到冯保代笔,朱翊钧用印的书信还是很新奇的。

  看过书信,知道是小太子问他要上好人参给隆庆皇帝调理身体,冯保的意思他其实就已经明白了。

  对此,他当然不会拒绝自己这个学生伸手向自己要东西。

  于是在当天就给朱翊钧回信,让他派人带着这封书信里的小纸条去自己在京城的府邸取人参。

  实际上,小纸条不过就是糊弄小太子的,他另外写信,派人直接回了京城家中准备。

  人参,自然得是上好的,但也绝对不是最好的那几株。

  数百年份的人参,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用一株就少一株。

  虽然东北大山里,或许还有更多这样的好东西,可要得到也是殊为不易。

  听冯保读完魏广德的书信,太子朱翊钧小脸满是兴奋,拍手叫好道:“还是师傅懂我,知道给我小纸条,自己去家里取。”

  冯保一听,就明白太子的意思,急忙说道:“太子爷,魏师傅说的是你派人去取,可不是让你亲自去。”

  “那不行,让别人去取我不放心,必须本宫亲自去取来献于父皇。”

  朱翊钧直接摇头道,说完就对着冯保又撒起娇来,“冯伴伴,师傅让我去取人参,你得安排孤出宫才是。”

  “太子爷,这个.”

  冯保有些为难,当初太子想要出宫看看,他如实禀告了隆庆皇帝,但是当时刚好高拱在场,结果可想而知。

  太子想出宫的计划泡汤,他还被高拱斥责一番,说他只知道献媚,一点不关心太子的安危。

  其实,那不过是高拱在隆庆皇帝面前给他上眼药,故意指责他。

  真以为冯保看不出来。

  现在,貌似在宫里,除了陈洪做的事儿,高拱都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即便是隆庆皇帝的一些做法,貌似高拱都要说教两句。

  想到往事,冯保很是为难,但他也不敢违背隆庆皇帝当初的旨意,只好对朱翊钧说道:“太子爷,出宫这么大的事儿,还是要先禀报皇爷才行,当初皇爷可是有旨意的。”

  “可是禀告了父皇,那不是就出不去了?”

  朱翊钧不笨,知道当初父皇拒绝过他出宫的打算,现在要去说,结果和上次也会一样。

  “可是太子爷,就算老奴带伱出去,拿了人参回来,皇爷问起,杂家也不好交代不是。”

  冯保知道这事儿是不能瞒着皇帝的,否则自己之前的一切付出可能都会成为泡影。

  其实所有身处高位的人,遇事都是小心谨慎,稍不留神可能就会万劫不复。

  或许满朝臣公,也只有高拱可以肆无忌惮,因为他对皇帝的影响力超乎想象。

  “那好吧,你想办法去说,反正我这次一定要出宫看看”

  冯保走出清宁宫,向着乾清宫走去,一路上心情很是忐忑,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说服皇帝,毕竟太子身份不凡,出宫不是小事儿。

  貌似,自己也只能用太子仁孝来说事儿,否则怕是这趟过去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到了乾清宫门外,冯保并没有马上进去,而是招呼一个在乾清宫当差的干儿子过来。

  “现在皇爷身边有谁在?”

  “干爹,现在皇爷身边没人,只有一些御前太监在伺候。”

  那被唤过来的小內侍谄媚的答道。

  “陈洪不在宫里?”

  冯保还有些不放心,追问起陈洪的去向。

  “陈公公应该是在司礼监去了,先前孟公公抱着一些奏疏过来,好像陛下说头疼就没看,让孟公公带回去,再叫上司礼监几个人商量着处理。”

  小內侍急忙答道。

  “这样啊,你去吧。”

  打探了原由,冯保就挥挥手让他离开。

  现在知道宫里的大太监这个时候都不会到乾清宫来,应该是在司礼监商量着奏疏的批红。

  先前他在清宁宫的时候,也接到过消息,孟冲派人叫他去司礼监,说有差事儿,看来就是处理奏疏这件事儿了。

  正好没人,或许自己去见皇帝,能把事儿办成。

  想到这里,冯保这才大步向着乾清宫里走去。

  现在他们都知道陈洪和高拱是穿一条裤子的,所以很多事儿都背着陈洪操作,就是担心陈洪把消息传递给高拱。

  太子出宫的事儿,当初高拱就反对过,自然是不想让陈洪知道。

  至于孟冲,那倒是无所谓。

  这人年纪其实也不小了,在宫里也没几年时间可以蹦跶,就是陈洪稍微年轻的。

  要是陈洪上了位,至少可以压他冯保十年时间,这也是他愿意和孟冲、张宏等人合作对付他的原因。

首节 上一节 86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