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905节

  这也是隆庆皇帝临死时下旨,不准魏广德三辞三让,直接回京城的原因。

  他已经等不及了,没时间和魏广德耗在这里。

  再有司礼监冯保的钳制,足够保持朝廷大权不会旁落,大明江山稳固到朱翊钧长大亲政。

  这也是他这个父亲,唯一还能为儿子做的事儿。

  只是时态变化超过了他的预想,在他向高拱释放明确信号后,高拱选择的不是暂避锋芒,而是想要整倒冯保,获得司礼监的权利。

  可即便如此,魏广德和张居正也不愿意继续为难高拱,毕竟人都下野了,还继续纠缠个什么劲。

  在魏广德说话后,张居正也开口说道:“魏公所言极是,此事牵扯太大,若是处置不当,后果难料。

  臣认为还是先抓到高府家人严加审讯为好,而且人证最后交由刑部关押,以安朝臣之心。”

  案子由厂卫负责查办,外廷肯定会有顾虑的,毕竟办案过程是完全不透明,不像刑部办案,大家多多少少也能知道个大概。

  若是高拱真犯下此罪行,处置他倒也没有什么,可就怕证据不足以让朝臣心服,那时候的风波可就大了。

  内廷构陷大臣,这让谁受得了?

  今天可以是致仕首辅高拱,那明日呢?

  “这不行,谁知道有哪些人和高拱是一伙儿的,你们刚才也说了,高拱做首辅的时候,可是培植了不少党羽的。

  一旦人证交出去,被人暗中做了手脚,谁担待的起。”

  听到张居正说要把王大臣交给刑部,冯保当然不会同意。

  人在自己手里,想让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他是绝对不会交人的,就算是锦衣卫也不行。

  “冯保,那就你就继续审问王大臣,问出和他联系的高家人。”

  陈太后开口说道。

  “可是娘娘,若是现在不派出缇骑去新郑,一旦高拱知道消息逃脱怎么办?

  那时可就是泥牛入海,再难找到人了。

  必须趁消息还没有传到新郑前,先把高拱拿下,让他不得走脱才是。”

  冯保继续争取道。

  必须抓住高家人,他才好从中做手脚,于是在说完话后,眼睛不自觉就看向下面的魏广德。

  魏广德面对冯保乞求的目光,他是不打算和冯保闹崩的,何况自己就算无视,冯保八成还会求助张居正那里。

  心思电转,他就有了主意,于是又开口说道:“娘娘,冯公公的意见也有可取之处,不妨派出缇骑到新郑,但不是抓捕而是监视高拱,命他不得出新郑城半步。

  若是高拱执意要离开,可立即逮问回京。”

  魏广德虽然没有支持冯保现在就抓高拱,但还是同意可以让厂卫出动,先把高拱监视居住,等待案情侦查进展。

  若后续确实有证据显示高拱涉案,就再行抓捕就是。

  毕竟是刺王杀驾的大案,派出厂卫监视居住,想来朝臣们也是能够理解的。

  魏广德话音落下后,张居正和吕调阳都吃惊的看着他。

  不过魏广德熟视无睹,依旧面色淡然站在那里。

  其实,在一开始,张居正和吕调阳就已经认定此事为冯保构陷,自然是想拖延,在他们看来这个先例是绝对不能开的。

  当初严嵩的名声为什么那么臭,其实大多都是拜他儿子严世番造成的,心胸狭隘,睚眦必报。

  而现在.

  就在二人不解魏广德为何如此时,魏广德继续说道:“此事必须明确告诉锦衣缇骑,他们只是监视高府,在未得圣旨前不准莽撞行事,只能限制高公出新郑城,而不能阻止他在城里寻亲访友。”

  张居正和吕调阳这时候互相对视一眼,心中无奈,可也反应过来,这或许也是为了安两宫太后和皇帝的心。

  人监视起来,不会让他搞事。

  想通此处,两人这才默契的点点头,算是认同了魏广德的主张。

  三位阁臣的动作,陈太后自然看在眼里。

  虽然她没有想到这事儿其实就是冯保搞出来的,她对宫里的太监还算信任,毕竟是家奴,又是先帝认可的人,于是开口说道:“好,伱就这么办,派人监视高府,不准高拱离开新郑,厂卫继续严加审问,缉拿其他同案之人。”

  陈太后的话算是一锤定音,把事儿给定下来了。

  于是很快,宫里的旨意就送到了北镇抚司,此时的刘守有也早已经召集一队锦衣缇骑在衙门里等候。

  旨意送来,可是把刘守有吓得不轻。

  高拱毕竟是内阁前任首辅,是他这个锦衣指挥触碰不到的大人物。

  锦衣卫指挥虽然地位不低,可也得看是谁。

  若是天子近臣,自然可以横着走。

  可当今天子才十岁,哪里知道收拢心腹,所以这个时候的锦衣卫就显得有些尴尬。

  实际上,大部分时候,因为锦衣卫指挥使和皇帝隔的远,需要太监做中间人,所以锦衣卫一直被东厂压制。

  锦衣卫唯一比东厂强的一点就是,东厂是皇帝的私兵,锦衣卫也是,但毕竟是朝廷在册的人,比东厂办差更有法律效力。

  所以,东厂番子大多是从锦衣卫中抽调,否则办事都很难,因为没有官身,光是番子的制服,吓吓不懂事的小老百姓还行,可是对上官员可就难做了。

  既然得了旨意,刘守有当即叫来缇骑的统领,将旨意交到他手里。

  他也注意到旨意中明确提到的,他们此番可不是直接拿人的,而是监视高拱,这和以前缇骑出任务不同。

  再三强调后,锦衣缇骑这才冲出了北镇抚司,南下新郑办差。

  锦衣卫的人马一出动,自然惊动了朝野。

  在张居正、魏广德回到内阁后,消息就从六科那边传了出去。

  行刺皇帝的幕后之人疑似前首辅高拱,这么大的瓜瞬间就惊动了所有官员,人人都不由自主放下手里的公务,聚在一起议论起来。

  “此事透着古怪呀。”

  “高公这么做,他有什么好处?”

  不得不说京官不是那么好哄骗的,虽然只是一点传闻,都没看到王大臣的供词,但大家都对此表示怀疑。

  要放在以前,文武百官对于同一件事情肯定有分歧,但是这一次,文武百官没有任何的分歧,都一致认定这是冯保有意栽赃。

  至于原由,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高拱做下这等灭门之事,对他有什么好处?

  首先,高拱刺杀皇帝对他有什么好处?难道他能做皇帝吗?不能。相反,就算他刺杀掉万历,将来的皇帝也会将他灭门。

  其次,关押王大臣的地点虽然是在锦衣卫,可看守是东厂番子,锦衣卫的人根本就没机会靠近。

  不得不说刘守有机灵,看到圣旨那一刻刘守有其实就已经知道冯保要做什么。

  毫不迟疑,当即让人把大牢里的情况透露出去,想要把锦衣卫摘出去,他可不想和冯保在一条船上。

  太不稳当了。

  锦衣卫当然熟悉如何定罪,栽赃构陷那也是有章法的,若是此事由锦衣卫操办,就绝对不会如此做。

  控制王大臣,拿到供词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肯定要再找人垫背,还得是和高拱有牵扯的人。

  两份供词在手才会向宫里禀报,直接把高拱钉死。

  这个蠢材。

  刘守有只能在心里暗骂冯保这个门外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别说他为什么不愤怒,锦衣卫靠什么发家,可不就是制造大案。

第855章散衙后

  刘守在心里暗骂冯保这个蠢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别说他为什么不愤怒,锦衣卫靠什么发家,可不就是制造大案。

  若是冯保一开始把主意和他商量,这个时候缇骑就已经南下抄家抓人了。

  别说为什么这件事儿交给锦衣卫就很好办,高府的人虽然离开了京城,可锦衣卫手里还有那些和高府来往密切人员的名单。

  要知道,高拱回京城几年了,他所有的动作都在锦衣卫的掌控中。

  就这些名单里的人,挑两个合适的人选出来很难吗?

  锦衣卫有的是手段让他们按照他们的意思做出口供,直接就可以把高拱的罪名钉牢。

  至于朝野上下的议论,锦衣卫才不会关注。

  他们在乎的是功劳大小,还有在这其中有多少油水可捞。

  但是现在不行了,就算这个时候冯保把事儿交到锦衣卫,他刘守有也会觉得很难操作。

  说白了,现在的刘守有还有没找到强大的政治靠山。

  本来,锦衣卫的靠山应该是宫里的皇帝,可惜万历皇帝朱翊钧年龄太小,实在没办法投靠。

  至于冯保,本来还是在刘守有的可选名单里,但这一刻已经被划掉。

  看着缇骑离开,刘守有站在北镇抚司大堂门口沉默不语。

  不行的话,貌似也只能在朝堂之上寻找支援了。

  是的,刘守有现在能想到的,就是在朝廷里找靠山。

  朝廷的靠山,首选自然是内阁阁臣张居正、魏广德和吕调阳,三选一。

  本来,锦衣卫的存在就是监视朝臣,可到了这个时候,谁能想到锦衣卫的头领居然在考虑找个朝臣做靠山。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朱希忠病重,他兄弟朱希孝暂时顶替了朱希忠的职责,掌中军府事,北镇抚司已经无暇顾及,这也是他能暂代锦衣卫指挥,掌北镇抚司的原因。

  不过有一点刘守有还是想不明白,这王大臣是怎么顺利混进宫里去的。

  要知道,就算王大臣偷了宦官的衣服,可要进皇城也要通过宫门的检查,就算他机警,随着外出办事的宦官进宫,可要不留痕迹就进去,也是非常困难的。

  何况,当场还搜出随身携带的刀剑。

  一时间,刘守有其实也有点把不准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冯保明显就是想要通过此时攀咬高拱和陈洪,定下高拱的罪,最后认定人是陈洪故意放进宫里去的。

  只不过,人到底是冯保放进去的还是陈洪,这就很难说了。

  就在刘守有根据仅有的一点点线索思索此事的时候,朝廷散衙的时间也到了,无数的官员在离开衙门后,除了事先有约的官员,无事之人大多选择前往张居正府邸。

首节 上一节 905/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