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909节
于是乎高府内现在是人人自危,即便高拱摆出风轻云淡的样子也已经渐渐镇不住人心了。
是的,高拱此时只能故作姿态,他虽然还不知道最终的结果,但他还是已经做最坏的打算了。
他是没想到,自己都被罢官了,冯保和张居正居然还是不肯放过他。
在高拱看来,此事肯定是冯保捣鬼,张居正肯定也是参与此事,否则不可能有圣旨发下来。
要知道,张居正是首辅,可是有封驳圣旨的权利,可他没有。
这样一道针对内阁前首辅的旨意就这么堂而皇之发下来,要说其中没有猫腻是不可能的。
和魏广德当初担忧的一样,他当初恨急了徐阶,可也只是对他子侄动手,都没有让人把案子牵扯到徐阶身上,就是担心阁臣的护身符没了,自己以后也会不安全。
高拱在府中想了两日,终于还是打算出手,不能就这么一直沉默下去。
虽然圣旨里没有说明到底为何如此,但他知道能动用锦衣卫而不是地方官府,那肯定涉及到宫里贵人。
要找人说情,只能是朝堂上资格够老的大臣。
虽然现在他在京里的人要么罢官要么外放,看似已经没人了,可是高拱很清楚,京城的官员可不是一条心的,大家都有各自的利益和诉求。
内阁三人,高拱没有选择给魏广德和张居正写信,而是选择了吕调阳。
此事若没有一位阁臣站出来说话,是掀不起多大风浪来的。
虽然他和吕调阳关系一般,但他曾是礼部尚书,当懂的维护制度,或者说规则的重要性。
六部九卿,他选择给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去信,同时还给吏部尚书杨博也写了一封。
书信内容,自然是请他们出手,为他洗清冤屈。
虽然高拱认为此事张居正肯定参与了,但杨博和张居正并未一条路上的人,他自己的心思很重。
同时,杨博也是历事三朝的元老,要说干干净净,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若是自己这个前首辅都能被莫须有的罪名追究责任,那他杨博将来呢?
杨博虽然不是张居正的党羽的,但是两人关系很近,相互影响也很大,所以他还是试着给杨博去信,希望他能够劝说张居正改弦更张。
于是乎,高拱的书信被他派亲信之人连夜悄悄送往京城,而此时高府的下人在瑟瑟发抖几日后,私底下也开始小动作不断。
或许是因为老爷亲信之人都突然消失的缘故,让府内人心惶惶,许多下人已经开始打起各自心思。
不仅是开始打包自己的物品,也悄悄,或者说默契的开始打包府里的财物。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更何况只是主仆关系。
这些小动作,高拱自然是看在眼里,但是在这个时候,他选择了沉默。
要知道,一旦门外的锦衣缇骑冲进来抄家,这些东西也会被朝廷收走。
给谁不是给?
自己如果真到了那个地步,他还是希望不要牵涉到自己府里的下人。
他只是吩咐管家,把家中一些家生子的身契找出来,如果情况真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就让他把身契还给他们,让他们各自逃难去。
实际上,现在高拱身上就带着一个金块。
是的,他打算在最后时刻吞金自杀,免得遭到政敌的侮辱。
他手里的金块,当然不是无知愚人自以为的黄金,而是采自南方金矿尚未提炼的矿石。
古人以为的吞金能自杀,其实此金非彼黄金。
若黄金真有毒,谁还会制作成首饰成天戴在身上。
唐代医书《本草拾遗》中就记载:“诸金有毒,生金有大毒,药人至死。”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毒金即生金,出交广山石内,赤而有大毒,杀人,炼十余次,毒乃已。”
所以,吞金自杀用的不是黄金,而是含有大量铅、汞等毒物的天然金矿石。
对于已经把生死看淡的高拱来说,自然也就不会对家里那些金银财宝还那么留恋,他们要就让他们拿去吧,只希望他们能过得了锦衣卫那关。
第858章求签
万历元年,新郑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里。
城里的豪门望族高家被锦衣卫围了,虽然迟迟没有闯府抓人,可在百姓眼里,高拱得罪了京城的权贵,肯定是完蛋了。
此时月黑风高,高府侧花园里却出现两道人影,他们小心的观察着四周,看到没有人这才凑到花园院墙的一个偏僻的小门前。
两个人聚在门前一阵捣鼓,随着吱吱呀呀木门被打开的声音,两道身影快速穿过小门,离开了高府。
走的之匆忙,甚至连小门都没来得及关好。
两道身影出了高府,顺着院墙往一个方向跑,隐约可见的是两道身影似乎都是驼背似的,很快就离开了高府的院墙,拐进一个小巷中。
只是没一会儿,只听到小巷里接连两声惨叫声传出。
不多时,几道人影出现,月光下依稀可以看出是穿的蓝色校尉服,正是前些天自京城来的锦衣缇骑。
其中两人手里还拿着一个大包袱,也不知道里面装的都是什么。
“大人,那两个就这么放了?”
“不是高拱和他的家人,我们抓他们干嘛。”
“这包袱”
“带回去看看,大家伙儿分了,值夜的人都给我提醒下,盯好了,要是走脱一人,别怪我用家法。”
“是,大人。”
随着几人的离开,小巷口恢复了宁静,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一般。
只是到了第二天,高拱还在书房里练字儿,就有管家来报,府里走失了两个仆人。
“有无身契?”
高拱依旧在练字,似乎完全没有受到仆人逃走这个消息的影响。
“无身契,是城外左家庄招募来的百姓。”
管家说道,说完话又上前一步小声问道:“老爷,要不要我报官,让官家派人把这两个小贼拿回来。”
“是外院的人?”
高拱只是随口问道,“可曾发现丢失什么贵重物品?”
“这个倒是没有,除了府里发给他们的衣服被褥,就是外院几个屋子的一些摆设.”
“算了。”
管家还未说完,高拱已经开口说道,“都是些不值钱的玩意儿,他们要跑就让他们跑吧。”
说到这里,一副字儿也书写完毕,高拱收笔,这才看向管家说道:“如果真到了那一步,他们也是要给遣散费的,他们自己走就走了吧,不用理会。”
等管家出门后,高拱脸上才浮现出一脸惨色。
他堂堂帝师,大明内阁首辅,顾命大臣,居然会轮流到这步田地。
仆人打包财物悄悄离开高府,而他自己也随时准备吞金自杀,希望以此能够保全家人。
新郑距离京城可不近,有千里之遥,高拱亲信混出高府后就快马加鞭把高拱的书信送往京城。
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这些忠于高拱的家丁也是拼了死命,路上快马都跑废了一匹,终于在三日后到了京城。
高府的家丁,除了老家的人,其他都是随着高拱在京城生活多年的老人。
牵马进了城门后,又翻身上马快速向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的府邸跑去。
随着把高拱给葛守礼的书信送到,又折向吏部尚书杨博的府邸,最后才是给吕调阳府上把书信送过去。
之后,信使就在京师外城找了家客栈临时住下,等待京城的消息。
这,也是高拱专门吩咐的。
安排跑京城的人,自然是高拱十分放心的,送信后赶回新郑其实也是毫无意义,不若让他们留在京城里。
若是真到抄家拿人的时候,他们也可以逃出生天,不至于被全部扣下。
晚上散衙后,吕调阳、杨博和葛守礼都在府中看大了高拱的书信,也都是心事重重。
是的,冯保发动的这场针对高拱的诬陷,在朝廷高层其实已经不算什么秘密,特别是锦衣卫不愿意给冯保背锅的前提下。
有意无意的,刺客王大臣被东厂掌控,锦衣卫连边都碰不到的消息已经在朝野流传。
这其中,心思最多的当然是杨博。
他在朝堂的时间最长,嘉靖八年的进士,四十多年的宦海生涯,是真正的老资格。
朝中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嘉靖三十七年他重回京城出任兵部尚书开始,就专心在朝中安插亲信、同乡,建立起一张巨大的关系网。
高拱之事,他当然可以选择置身事外,可是高拱眼光真的很毒,知道只要他向他服软,杨博就肯定不能坐视他被人冤枉。
是的,高拱和杨博可以说完全没有关系,可毕竟都是朝廷重臣,各自有各自的关系网。
而这些关系网,许多时候就会不小心重叠在一起。
此时的杨博就谢绝所有访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书房里,静静的思索。
而此时书桌上,一左一右摆着两封书信。
一封书信,自然就是高拱给他写的求情的书信,希望他能帮忙化解此次的危机。
而另一封书信,则是他老乡,宣大总督王崇古所写,目的自然也是为高拱求情。
王崇古因为完成隆庆和议而被载入历史,后世之人只知道当初明朝和蒙古和谈就是由他主导,但为何高拱会选择王崇古而非旁人?
这一切,当然不是王崇古恰逢其会。
实际上,若是换个人向朝廷提出和蒙古俺答汗进行和议,最后的结果怕是会大相径庭。
之所以王崇古提出这个想法,以高拱为代表的明朝内阁实权派也选择支持,其中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王崇古和高拱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而王崇古背后的关系网自然也是高拱的重要关系。
实际上,这是一个以蒲州政、商间姻亲结网,利益勾连,其在嘉、隆、万年间形成的牢不可破的势力网,给予了晋商及山西官僚难得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但盛极而衰,蒲州官商利益网随着核心人物的相继故去,亦逐渐松垮。
蒲州政、商间以姻亲为纽带结成的这道关系网,核心人物王崇古、杨博和张四维。
王崇古和高拱是同年,都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关系一直就非常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