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921节
“治水之人.”
朱衡这次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想了一会儿才说道:“治水有功的,也只有挂冠而去的海瑞海刚峰了。”
“嗯?”
听到朱衡说起海瑞,魏广德还很是诧异。
这位老兄后世很有名,不过都是因为清廉,相对于大明当下的官员来说,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
看魏广德不解,朱衡就解释道:“江南地区虽水网纵横、富甲天下,但水灾却十分频繁,百姓苦不堪言。
每到雨季,江南便浸泡在洪水当中,大面积田地被淹导致绝收,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
海瑞做江南巡抚,主要就是为了治理江南水患去的。
他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历任主官的治水记录,终于找到了水灾的成因,除雨季长、降水多外,更大的因素是水利设施的荒废。
当时太湖主要出海通道吴淞江堵塞严重,太湖的水泄不出去,奔涌回溢,便造成了水患。
所以他上奏请求征集民夫清淤,以解决江南水患。”
魏广德点点头,“他成功了。”
不过朱衡却没有点头,而是笑道:“他征集的民夫不是清理吴淞江的淤堵,而是派去拓宽黄浦江,这其实也是前朝夏元吉采取的策略。
洪武朝时,朝廷为了封住出海口,故意封堵了吴淞江,导致大面积淤堵,要想恢复工程太过浩大且难以短时间完成。
而夏元吉应对太湖水患,就是选择“黄浦夺淞”,利用吴淞江河道把太湖之水引至当时吴淞江的支流黄浦江,然后让太湖水顺着黄浦江注入长江,奔涌入海。
海瑞也是选择了和他一样的套路,放弃淤堵厉害的吴淞江,而选择治理黄浦江,拓宽江河之出海口,现在那里已经数年不见水患了。”
朱衡的解释,魏广德眨眨眼,依稀有些明白点什么。
魏广德此时微微点头,不过在他心里,也把海瑞做为了治黄的备选之人。
“你觉得朝廷若是再次治黄,用潘季驯好还是海瑞好?”
魏广德很突兀的问道。
朱衡盯着魏广德半天,才皱眉说道:“潘子良其实已经多次治黄,但是效果都不甚理想。”
这话,其实朱衡还是很客气的,没有直言潘季驯之前的治黄是失败的。
“至于海瑞,虽然懂治水,但是”
朱衡对把治黄这么大的事儿交给海瑞,显然还是心有顾虑。
毕竟治理太湖,在他看来还是简单,并不是太大的事儿,可是治黄却不是,难度是天壤之别。
“好了,我明白了,只是作为备选。”
魏广德开口说道。
“善贷,伱给我交个底,是不是内阁又要”
朱衡这时候开口,对着魏广德问道,不过话到最后,还是不知道怎么说下去。
“唉”
魏广德叹口气,这里就朱衡和谭纶,魏广德倒是都放心,于是也不藏着掖着,就直说道:“漕粮今年虽说稳了,可首辅那里依旧还是担心。
水患的事儿,谁说得准呢?”
“未雨绸缪,是对的。”
谭纶接话道。
“加之他还有那些小心思,所以今日他在我面前又提到开凿胶莱运河的事儿,虽说依旧有一小段海路,但是风险可就小了,不用环绕胶东半岛。
这次的海难,对首辅那边影响很大。”
魏广德继续说道。
“其实,应该还是要彻底否决高阁老那些政策吧。”
谭纶没开口,朱衡却接话道。
他在朝堂多年,很多事儿都看的清楚。
一朝天子一朝臣,对首辅来说也是一样的。
继续执行高拱的政策,出了成绩大家也是念着他的好,可不会认为是现任首辅的功劳。
如此,还不如断掉。
第二日,魏广德到了内阁办公,他暂时也没想好,打算等张居正再次提及此事时再和张居正商议治黄之事。
不过接近中午的时候,张居正那边忽然派人过来相召。
等魏广德到了首辅值房才知道,宁化王府、方山王府及秦王府都上奏催禄。
“宗支日烦,禄米无措,郡王而上犹得厚给,将军、中尉多不能自存。”
张居正等魏广德看完奏疏后,开口对他说道,“这次也是,三府的将军、中尉又把府县衙门堵了,讨要禄米,地方上也没有,还好各府派人把人都带回去了,可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
“最怕的还是有宗室故意闹事等京城责罚,更甚者越关进京城来讨要,之前几个被圈禁高墙的宗室,凤阳那边虽然限制自由,但都好吃好喝供着。
要是他们效仿,那才叫闹笑话。”
没想到张居正叫他过来是因为宗室禄米的事儿,魏广德知道这个事儿不好处理。
宗室禄米的事儿,其实在嘉靖朝之前就时有发生,但那时候朝廷还有底子能够解决,而到了中后期,户部老库枯竭,朝廷也就没办法解决了,于是开始全面爆发。
“三四万张嘴,真闹起来,陛下颜面也是无存。”
张居正看着魏广德说道:“我记得你早前曾对先帝提到过一些解决办法,不知现在可曾拿出章程来?”
魏广德考虑片刻,就把自己以前想的一些事儿详细给张居正进行了介绍,无非就是开源节流。
节流,其实嘉靖末年的《宗藩条例》就已经做到极致,当时定下来的就是禄米发放,给钞七成,给粮三成,实际上禄米就是定在三成,皇女则正是只有两成。
同时,礼部还更加严格审核宗室身份,其实就是有意的拖延认定的时间,这样就把能领禄米的时间往后拖延。
对这些动作,魏广德以为已经是做到极致了,不可能继续压缩宗室禄米的支给。
“朝廷得考虑让宗室自给才是。”
最后,魏广德提醒道:‘宗室如此繁衍,真如之前有人上奏,举国之米怕都无法供给宗室了。’
“开放四民之业,怕是未必有人响应,而且朝中和宫里,怕都不会答应。”
张居正有些犹豫道。
现在朝政决策权就在内阁手里,宫里也就是行使监督之权,可最终决策权还是在宫里。
民政或许他们不会在意,但是涉及宗室,就未必会答应。
“若不废除四民之禁,让宗室可以从事农工商等事务,让宗室当中有才华的人出来做官,宗室只会越来越多,多到彻底拖垮朝廷的地步。
只要说动那些生活困难的宗室,给一些东西让他们脱离宗室自谋出路,不仅对他们好,对朝廷也是降负。
士农工商,大家都可以过得很好,宗室为什么就不能活?
至于那些担忧,只要限制宗室人才不得入京做官和掌握军队就行了,在地方上担任一些职务谋生。”
魏广德说道。
“这个我再考虑考虑,礼部那边未必会答应。”
张居正摇摇头说道,“还有你说的那个永额,是如何操作?”
“礼部牵头,核定宗室各支人口,和各省督抚协商,确定每年派额数量并定为永额,不得再增减。
此额一旦划定,每年各省须按分摊足额给付禄米,宗室各支人口不论多寡,都按此额依照爵位均摊。
这样,各王府每年能够分配多少禄米就是他们自己的事儿,自己要多生儿子,到时候分配的禄米养不活,那也是他们的事儿,和朝廷无关。
再有允许其脱籍入四业,想来会有一些宗室之人选择退出,拿了朝廷给的东西自谋出路。
不管是经商也好,科举也罢,反正和朝廷就没多大关系了。”
魏广德看着张居正说道,“另外,亲、郡王因为地位崇高还有大量获封田地,尚可以保持优渥的生活,将军、中尉多缺衣少食生活凄惨,在分配定额时,可再大减亲、郡王禄米。”
“亲、郡王人数没那么多,减少他们的禄米,其他宗室到手也多不了多少。”
张居正摇摇头,“善贷可知现在在册宗室有几人?”
魏广德摇摇头,不过还是试探着说道:“三万?”
“呵呵,没那么多,我记得前年底礼部奏报过,在册有二万九千人,现在应该不到三万之数。”
张居正笑道,““现在亲王岁给禄米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
就算亲王都降到郡王甚至将军级别,又能有多少?”
张居正考虑半晌,这才对魏广德说道:“这样,你关于《宗藩条例》的建议写个章程,我们和宫里议一议。”
第868章分家才能真正解决宗室问题
“将见在额派之禄通融均用,日后子孙不拘多寡,均此取给,则朝廷无减削之名,而各宗得分愿之正,自今以至万年可也.”
慈庆宫大殿,一道珠帘将宽敞的宫殿一分为二,两宫太后携万历皇帝朱翊钧在帘后,张居正、魏广德和大太监冯保则是在另一侧。
此时,魏广德还在读着手里草拟的《拟重修宗藩条例章程》,因为之前三府宗室又闹起禄米之事,所以也被当做朝廷当前的头等大事。
要知道,万历元年刚刚拨出大批内帑赏赐,既有各地军镇,也有宗室成员。
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宗室闹事,不能不说宗室禄米问题的严重程度。
他们闹的不是万历小皇帝,而是之前隆庆朝拖欠的几年禄米。
嘉靖中期时,宗室聚众索要禄米,朝廷还能从老库拨银安抚,到了后期库银枯竭后,就是内帑,然后内帑不足,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哪个府闹事就从周边拨粮拨银安抚,剩下的只能少发或者不发,拖上几年,闹事再安抚。
这样的方法其实还是徐阶沿袭严嵩的手段,不过到了现在,张居正认为魏广德提议的永额制似乎可以彻底解决宗室禄米之事,于是催着魏广德紧赶慢赶把章程拿出来,然后就马上召集顾命大臣先行商议。
魏广德读完章程后,陈太后就率先开口问道:“魏爱卿,这宗室人口,这些年到底增长了多少,为何自嘉靖四十年后,几乎年年都有宗室聚众索要禄米之事发生。”
魏广德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先看了眼张居正,见他微微点头,示意照直说,于是这才清理下思路开口说道:“启禀太后,自洪武末,宗室人口五十八人,永乐年间也是百余人,但自正德朝时期,总是人口就已经暴涨至近三千人。
到嘉靖八年时,宗室人口已经有八千人,而到了嘉靖十二年,宗室人口已经破万,到嘉靖三十三年,宗室人口突破两万,从嘉靖四十年起,宗室人口一直维持在两万八千余人。
现在料想,人口已经有二万九千人了。”
“嘉靖年初期,为何人口每年增长上千,而近十年,宗室人口却变化不大,是因为朝廷没有拨付禄米导致的吗?”
魏广德介绍还算详细,明初一笔带过,但是对宗室人口大爆发的嘉靖朝确实相对仔细,所以陈太后很容易就能看出近十年宗室人口变化和之前有云泥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