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975节

  不过以他今时今日在辽东的作用,他不认为刘台会在这件小事儿上为难自己。

  要知道,他可是设宴款待刘台。

  若是刘台以此上奏弹劾,以后刘台在官场上怕是就举步维艰了,谁还敢和他一起喝酒,不怕转背就被他算计吗?

  于是屋里众人推杯换盏,吃的好不热闹。

  “哒哒哒”

  急促马蹄声响起,一匹快马从南门冲进了险山堡。

  虽然一开始听到马蹄声乍响,守门军卒还想持矛拦住来人,可看到他胸前的字,立马就缩回城门两侧,任他直接纵马穿城而过。

  很快,人马就到了李成梁的临时总兵府外,在这里,不待护卫拦下,他就已经勒住马缰,快速从战马上跳下,一边往府门前跑,一边卸下背后的信筒。

  “十万火急,立即交付总兵大人。”

  信使把竹筒双手呈上,交给迎过来的军将。

  “哪里来的?”

  军将大声问道。

  “孤山堡,长甸战报。”

  信使大声答道。

  “胜负如何?”

  军将忽然压低声音问道。

  听到他的问话,信使一下子低下头,没有吭声。

  “门房休息,等着。”

  军将接过信筒,转身大步进入府邸。

  很快,人就到了堂外,只是看到此时大堂内把酒言欢的热闹场面,来人一下子就愣住了,不知道该不该这时候送进去。

  府邸里正在招待重要的贵客,这时候把失败的战报送进去,他也不知道会不会引来大帅滔天怒火。

  要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可也得看场合。

  有外人在,送上败绩,大帅的脸面往哪儿搁?

  一时踌躇之际,有亲卫过来问道:“何事?”

  军将双手抱拳,信筒也出现在来人眼中。

  “孤山堡战报,应该是败了。”

  说完,军将就把信筒双手递了过去。

  那亲卫只得接过这个烫手山芋,守门军将适才的犹豫他已经理解了,此事确实不好应付。

  回身看着堂上喝酒的众人,亲卫这时候左手向后一挥,示意人先退到一旁,他这才拿着信筒往回走。

  无论如何,接到战报要马上交给将军,这是铁律,他也不敢耽搁。

  在要进门的时候,他一眼瞥见门旁一个二十多岁小将,而他正好斟满酒水,放下酒壶的时候顺势往外看了眼。

  亲卫当即有了主意,把手中信筒扬了扬,然后一脸为难状。

  那小将自然猜出个大概,当即向堂中看了眼,然后起身就出了大堂。

  “什么事儿?”

  小将走出屋来,当即小声问道。

  “孤山堡战报,应该是败了。”

  亲卫小声禀报道。

  听完他的话,小将当即脸色一冷,随即就要拆开信筒。

  “小将军,是不是先禀报大帅。”

  他出言提醒后,小将只是一愣,随即点点头,“差点犯了错。

  这信筒就交给我,我进去送。”

  “有劳小将军了。”

  亲卫当即大喜,总算不用硬着头皮进去挨训了。

  拿着信筒,年轻小将当即进屋,直接往主桌走去。

  “如松,你来了,过来,正好给刘大人行礼,适才介绍简单了。”

  主座上的李成梁注意到儿子过来,当即笑呵呵向他招手。

  “父亲。”

  只是低声说了句,随即小将又向旁边的刘台深施一礼,“刘大人好。”

  “这是犬子。”

  李成梁适时又介绍道。

  “这就是李大帅的公子,穿着这身铠甲真是威风,将来定能继承大帅衣钵,为朝廷建功立业。”

  刘台此时有些醉意,仔细端详了小将一阵,这才抚掌大笑道。

  “来,你代为父敬大人一杯。”

  说着,李成梁就把自己面前的酒杯拿起,递给了李如松。

  此时的李如松也不好把战报拿出来,只好伸手接过酒杯,双手捧着向刘台敬酒。

  不过,这样的动作,总算让李成梁注意到他手上的信筒。

  等刘台和李如松喝下酒后,李成梁才开口问道:“你手里的是什么?”

  “父亲,孤山堡送来紧急战报。”

  李如松也不隐瞒,当即说道。

  李成梁一把从李如松手里接过信筒,快速拆开,取出里面的公文。

  都来不及查看封漆,已经被李成梁快速打开。

  不管怎么说,李成梁都是考过秀才的人,识文断字还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等他快速浏览战报后,脸色已经阴沉的吓人。

  “父亲。”

  李如松看到此情,自然是猜到了,怕是结局相当糟糕,远不是打个败仗那么简单。

  李成梁看了眼屋里众将,特别是视线落到巡按御史刘台身上,他脸上泛起一丝复杂难言的意味。

  好半天,李成梁才开口说道:“逆酋王杲,诱杀我裨将裴承祖,把总刘承奕、百户刘仲文随后领兵支援。他们全被王杲、来力红军队歼灭。

  之后趁着长甸大营不稳,贼酋引兵复攻大营,我军大败,逃回孤山堡不足千人。”

  “轰,哗啦哗啦.”

  当李成梁简单讲述长甸战败消息后,顿时引得屋里一片哗然。

  随后诸将呼啦啦起身,带翻不知多少桌椅,甲片也因为剧烈运动不断碰撞发出响声。

  “大帅,出兵吧,宰了王杲,屠了古勒城。”

  喧哗中,不知谁大喊一声,随即引得其他将领纷纷跟着喊起了。

第912章填榜

  “大帅,出兵吧,宰了王杲,屠了古勒城。”

  “大帅,出兵吧,宰了王杲,屠了古勒城。”

  刚刚还热闹的酒席,霎时间爆发出浓浓杀气,屋外大树似乎都感受到了,树叶不断摇晃着。

  此时的辽东明军,没有经历过几十年后面对崛起的建州女真那种无力感。

  虽然明军在辽东处于守势,但一旦选定攻击目标,不管是对上西面的土蛮部,亦或者是北方的女真族人,胜算都是极大的。

  即便偶有失手,只要明军打起精神来,报仇还是轻轻松松。

  否则,辽东广袤的土地也不可能被明廷牢牢掌控在手中。

  至于对京城那边的战报,多有夸大蒙古人实力的成份在其中,特别是还和明廷处于战争状态的土蛮部。

  其实这也不是让人疑惑的问题,要想从朝廷多拿银子,可不就得给自己竖起一个“强大”的敌人。

  否则论功行赏的时候,打败一个强敌和打败一个小贼,封赏的差距可就大了。

  此时大明定下的赏格,壮年蒙古人的首级可比是壮年女真人的首级贵好几倍。

  首级之所以叫“首级”,就是因为“一首一级”,最早来自商鞅变法中的秦国军功授爵制,“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不过,以首级记功并非秦朝开始,早在商代时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商鞅变法把许多以前未成文的规矩书面化,做到有据可依。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斩首记功都是主流。

  但弊端肯定还是有的,比如杀良冒功,甚至在战场上为了争抢首级还可能会自相残杀。

  于是北宋时期名将狄青上疏提出废除斩首记功,并获准,自此开始两宋不再实行斩首记功。

  而在大明建立之初,也是以战功为核定标准,分奇功、头功、次功三种。

  所谓奇功,是指战阵之中斩将、夺旗、陷阵、先登,而头功则是指当先、跳荡、摧锋、破敌,次功是指侦踪、守阵、擒敌、被伤等。

  实际上,大明的功劳簿上,一般主要就是头功和次功,在明初立国战争后,奇功已经很少出现了。

  如元至正十五年采石矶大战当中,常遇春单骑冲入敌阵,无人可挡,凭一己之力将元军防线撕裂,明军由此获胜,这就是陷阵之奇功。

  这种战功设计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只适用于创业期,只要有勇力、不畏死,就有大把功劳可以立,不在乎漏洞不漏洞,干就完了。

  但是,在开国之后进入守成期就不行了,功劳有限,而且军队战斗素质也远比不上开国。

  而这种无法量化的战功制度,不可避免的会有不公与腐败,所有的功劳都成了功曹一句话的事情。

  所以从洪熙开始,滥报、冒报的情况比比皆是,每每打了胜仗,报功上去的基本都是将领的身边人。

  最后大明朝廷发现,还得是可供量化的斩首记功能够服人,交出多少首级就记多大的功,简单省事儿。

首节 上一节 975/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