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161节
这个时候,一下子拆掉了那多有问题的零件。
直接就给干死机了。
彻底不能用了。
想要将其修复,零件根本不够用,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完成的。
“那……刘先生可有什么好主意教咱?”
朱元璋望着刘伯温再度询问。
刘伯温道:“上位,臣此番前来,是找上位您来讨主意来了。
臣思来想去,都没有什么妥善解决的办法。
按照臣所想的那些办法,哪怕是拼尽全力,都没有办法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
刘伯温说的是实话。
在空印案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他就已经猜到了皇帝将会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李善长。
并猜到了,上位想要趁机好好清洗一下地方的意思。
但是有一个事情,他是至今都没有想明白。
那就是一次性解决了这么多地方税官之后,该怎么解决地方大量税官短缺的问题。
要知道,税务官可不是寻常的官,需要能写会算,还要懂得做账,要有专门的能力才可以。
缺口要是小了还好说,凑凑还是能凑够的。
可是现在,缺口却达到了恐怖的将近三千!
这短时间内怎么补?
他是绞尽脑汁都想不到解决的办法。
若是以往,他还会觉得这是上位被众多的贪官污吏,以及李善长号令地方官对抗朝廷给惹恼了,上了头。
要趁此机会,好好的清洗一番地方,打破李善长对地方官府的控制。
其余地方,根本没有考虑太多。
对于税务这些,很长的一段儿时间内会出现的问题,也没有想什么太好的应对办法。
这也正常。
毕竟和打破李善长对地方官府的控制,防止他们再次抱团胁迫皇帝,影响国家大局而言。
清理掉这么多官员,造成税务混乱,继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倒也没有那么严重了。
属于可接受的代价。
可是现在,经历了不少的事情,尤其是那次被上位拉着,说了大明的共同理想等话,此后又见识了上位的诸多手段。
刘伯温对于上位,有了更多的期待。
总觉得上位深不可测,属于典型的走一步看三步。
对于这次地方税官短缺的事,未必就没有相应的考虑。
也是因此,才有了现在这一问。
听到刘伯温这话,朱元璋眨巴一下眼,继而心里升起了莫大的成就感。
话说,一直以来,都是自己向刘伯温这个聪明人问计的份,结果现在事情颠倒过来了。
变成了刘伯温对自己问计策。
这可是上辈子让自己又是喜欢又是敬佩,又是自卑的刘先生啊!
这种感觉对于朱元璋来说,别提有多好。
“哈哈,还真让刘先生你给说着了,咱这里,的确有些应对的办法。
能尽可能的,把不利的影响给降低。”
朱元璋倒也没有藏着掖着,笑呵呵直接就承认了。
这本就是他在接下来要做的事,现在刘伯温来问了,这等反过来教刘伯温的机会,怎么能错过?
刘伯温闻言精神为之一震,自己的感觉没错,上位真的有办法!
当下就竖起耳朵,准备仔细听一听上位的办法是什么。
“补充地方税官的人选,咱已经有了,下次税粮征收之前,基本上能做到全部到位。”
刘伯温闻言愣了一下。
上位说出来的这个办法,和他心中所想有很大的差距。
按照刘伯温想的,如今最好的解决办法,也不过是一边抓紧时间,使出全力,尽可能多的往那些重要的地方派遣税官。
一边做出一些别的方面的调整。
上位所想的办法,应该也超出不了这个范畴。
哪能想到,上位的办法竟然是赶在下次收税之前,尽可能的把各地缺失的税官都给补齐!
刘伯温自然知道,如今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各地缺少的税官都给补齐。
可关键是大明现在,根本就没有那多相应的人员可用啊!
上位短时间内,从哪里找来这么多能写会算,又会记账核算的人?
如此想着,刘伯温心中忽的一动,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了他的心头。
这……上位该不会是准备不拘一格用人才了吧?
接下来,找些掌柜,能写会算的伙计,帐房先生等这些,直接破格提升,任命为官?
一念及此,刘伯温瞬间就急了。
这等办法确实能解决一下燃眉之急,可这也着实过于胡闹了。
直接就把选官任官的制度,给大肆的破坏了。
且这些人良莠不齐,里面多市侩之辈,猛地居于高位,担任这等要职,只怕会做出一些不太妥当的事情来。
哪怕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那也没有这么办的!
依照上位的脾气,这等事情不是不会做。
当即就要出声进行劝阻。
不过话到嘴边又生生忍住了,觉得还是稳一手比较好。
上位的解决办法,或许和自己所想不同。
“咱准备接下来,让国子学的学子们,提前结束学业,前往各地充当税官。”
朱元璋见到刘伯温明显会错了意,已经做好了准备,纠正一下刘伯温的。
结果刘伯温居然又憋住了。
这让朱元璋小小遗憾,失去了一个顺理成章在刘伯温面前人前显圣的机会。
稍稍停顿一下,见刘伯温没有再说话的意思,朱元璋便忍住小遗憾接着往下说,将他的打算告知刘伯温。
居然是把主意打到了国子学的学生身上了?
闻听了皇帝的办法,刘伯温并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心里面的疑惑反而更盛。
毕竟这是他早在之前,就考虑过、并经过了一系列的考量后,又给否决的办法。
洪武三年,上位恢复科举,开科取士。
但只进行了这一次后,就把科举给停了。
这里面有李善长等人在明里暗里使劲,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上位觉得,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那些人,大多言过其实。
写文章什么的还行,可真的做事了,那是一塌糊涂。
和上位的期望差的太大。
停了科举后,上位就更加重视国子学,前年开始扩招,准备自己培养合用的人才。
国子学的那些学生,不仅仅学习儒家经典,同时也要学习算学。
如今,国子学里面的学子,已经有大概四千人了。
这些学子,上位本身就是准备把他们往官员上培养的。
让他们大批提前离开国子学,前去各个地方担任税务官,倒是可以。
但也只是能说的过去而已,实际上真要这么做,根本行不通。
不然他之前也不会将之排除在外了。
“上位,这……只怕有些不太行。
能写会算,又能记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不低的算术功底。
地方上,各种账目来往又多,有些挺复杂,需要学习专门的记账方法才行。
国子学的学子,能胜任这些的只怕不是太多,有八百人吗?”
国子学的那些学子们,刘伯温早就在心里面算过账。
现在国子学内最早的那批学子,是三年前招收,学习的时间最长。
虽然每人都要学习算术,但并非每个人在算术上,都能学的很好。
再加上当税务官,那需要用到的算术学问就更高了。
再加上一些别的原因,五百人里面能有个三百人可以担任地方税务官,就已经顶天了。
前年那一批学子,赶上了上位扩大国子学规模的好时候。
人数有一千五左右,这批人因为学习的时间短,才不过刚刚两年。
能胜任税务官的就更少了。
去年的那一批有两千人,才只学习了一年的时间,除了少数真在算术上用功,或者在算术上,真的有不低天赋的人,绝大部分都不能胜任。
所以算来算去,国子学内能抽调去担任税务官的,顶天也就八百人。
上一篇:大明:我朱允熥,随机复活亲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