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175节
哪怕李承恩已经尽可能快的行动,让差役把城内的揭帖给尽数揭下,可还是太晚了。
这揭帖的内容,已经风一般的传播开了。
自然无人敢大声议论,但各种窃窃私语,却到处都是。
无数人都被这个劲爆的消息,给撼动了心神。
不过反应各不相同。
有人恐惧,有人拍手叫好,有人暗爽。
有人后悔之前,趁着日蚀发生,趁机上了奏章上书言事。
有人则觉得,应该趁此机会继续上书,趁热打铁,让皇帝感受到压力,下罪己诏。
哪怕不能挽救那些,因被空印案所牵连的无辜,也能让皇帝知道,他这般随意妄杀朝廷大臣,杀天下官员是错误的。
让皇帝见识到百官的力量。
如此,才能防止狗皇帝杀的收不手,今后遇到事情,不想着好好解决,就会一味的杀。
这谁能受得了?
万一哪天,刀子砍到自己头上了呢?
比如,此时工部郎中王凯,就正在和工部尚书薛祥说话。
“日蚀之象,主皇帝失德,杀伐过重,上天震怒。
需得皇帝祭祀南郊,下罪己诏,向上天认错才行。
否则,只怕会有大祸降临……”
王凯的神色显得有些严肃。
“你真这么认为?”
薛祥听了一阵儿后,望着王凯认真询问。
王凯闻言,换了神色,不复方才的正义凛然:
“自然是不太信的,天人感应这一套,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朝五代,早就不太行了。
但……这不是陛下杀心太浓了,不趁机规劝一下皇帝,就皇帝这性格,谁知道会不会在今后变本加厉?
这样下去,多少朝臣禁得住他这般杀?
不说刑不上士大夫了,至少不能动不动就这样大规模牵连,弄得人人自危吧?”
王凯一边说,一边暗自留意着薛祥的神色变化。
见到薛祥露出思索之色,看样子是把自己的话,给听进去了。
就接着开口道:“若非陛下行事过于严苛,又怎么可能,把人给逼到这种份上?
不惜行此下策,张贴揭帖?
而且,据下官所知,其余五部都已经上书言事,独独咱们工部,到现在还没有任何动静。
这样……是不是显得有点特立独行了,会不会被其余人所孤立,被人视为异类?”
薛祥闻言,终于不再迟疑,点了点头道:“你说的非常对,在这等大事发生的关头,我们工部也一样不能置身事外。
这样确实不太好。
之前,是我考虑的欠妥当了。
我这就上书言事,这等大好时机,可万万不能错过!”
听了薛祥这话,工部郎中王凯喜出望外。
好!太好了!
这个榆木疙瘩终于开窍了!
知道事情该怎么办了。
依照其工部尚书的职位,此时上奏章言说日蚀之事,份量还是足够的。
必然能再狠狠的添上一把火,让皇帝头疼。
更好逼皇帝让步,下罪己诏!
薛祥这个榆木疙瘩,还算是比较好劝说的。
看着已经转身去写奏章的薛祥,王凯心情很是不错。
并觉得薛祥这个尚书有些傻,这家伙治水,营建宫殿这些本领没得说,可论起朝堂争斗这些,却差远了……
小半个时辰后。
看着薛祥写好,并让自己送往中书省的奏章,王凯呆立当场。
忍不住眨了眨眼睛,有些怀疑人生。
“大司空,这……这日蚀现,不是应兆空印案一事杀伐过重,牵连太广吗?
和治理黄河……又有什么关系?”
“怎么没有关系?”薛祥反问。
“这黄河夺淮之后,连年泛滥,只要一发大水,就会令无数地方遭灾。
以往的多少膏腴之地,都会变成泽国,多少人因此而受尽苦难,可谓是遗祸无穷。
论起夺人性命,危及社稷,黄河之祸,不知比空印案多上多少。
此番日蚀,上天示警,我看就是因为黄河多年泛滥,无人能治,夺了无数人性命,毁了无数人家园。
有伤天和,所以上天才会愤怒。
最好的应对办法,自然是让陛下下令,考虑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将这条失去束缚的大河,给重新束缚起来。
此举利国利民,泽被苍生。
一但事情做成,河清海晏,上苍岂能再降下灾祸?
怎么,你觉得不对?”
说到后面时,薛祥的语调已经有些变了。
“这……这自然是对的,只是……”
郎中王凯的眉毛,都纠结到了一起,像是突然被硬塞了一大口屎,还是吐不出来的那种。
“既然是对的,那就赶紧把奏疏送到中书省去,别再这里耽误时间了。
六部里,可就我工部还没有上书,耽搁的时间长了,难免会让人说闲话。”
“是。”
王凯满心的话都说不出来,只能忍住满心的腻歪,拿着奏疏,前去中书省。
心里那叫一个憋屈。
薛祥这个狗东西,真该死啊!
真是个榆木疙瘩!
眼里面除了治理黄河,就不能有点别的东西?
薛祥看着离去的王凯,哼了一声。
中都城的事情上,自己没得选,跟着李善长吃了个大亏。
现在有的选了,还有人过来想要推着自己,往一些事情上去,把自己当成傻子用,怎么可能!
他薛祥不参与这些政事,只干事实!
王凯这家伙,今后也可以找机会,将之弄下去了。
工部的官员,做好本职工作就好,没事干掺乎那么多作甚?
还想拉自己下水,把自己当成傻子用,真以为自己这个工部尚书,只会治水,营建工程了?
……
军器局下辖的火器营,被人称为万户的陶成道,也在趁机写奏疏。
他的那些弟子,在知道了老师的想法后,第一时间就进行劝阻。
天变这样大事,是那些朝臣们和皇帝该考虑的事,自己老师一个制作火器的人,掺乎这个干什么?
做出更好的火器来,比什么都强。
陶成道却不听,说值此大好时机,说什么都要上奏疏。
万万不能错过。
而在见到自己老师,写的奏疏是什么后,陶成道的这些弟子们,一个个面面相觑。
不是……自己这老师的奏疏,写的也太……出人预料了吧?
确定这是奏疏?
确定这奏疏能送给皇帝看?
陶成道却自信满满:“这等时刻,我火器营不能没有声音,就这么写!”
……
一篇震动人心的揭帖出现后,像是捅了马蜂窝一样。
有些人吓的偃旗息鼓,不敢再有什么动作。
有的人,却变得振奋起来,觉得这个一个千载良机,不可错过。
正当趁天变之威,携揭帖之大势,好好的规劝皇帝。
于是,诸多奏疏雪花一样的飞入中书省。
胡惟庸这次,没有对送上来的众多奏疏做甄别,一股脑都给送到了皇帝那里去。
不像以往那般,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他这个丞相直接就处理了,不用往皇帝那里送。
……
“薛祥这个工部尚书,来凑什么热闹?
上一篇:大明:我朱允熥,随机复活亲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