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寒霜千年

寒霜千年 第104节

  但,话也不能这么说……

  曲家主又纠结道:“我们姑且是大虞人,投了姬渊,哪怕明面上不会太轻视,但也不会得到重视。”

  所谓宗贼,那都是别人所规定的。

  宗贼自己,绝对不会认为自己是宗贼。

  而且实际上,他们还真的是大虞国民,不能与山匪一视同仁的对待。

  “那就投魏忤生吧。”

  在考虑一番后,他终于决定道:“都是要离开城,都是要看别人脸色。至少这魏忤生贵为皇子,还指着赤水立了个誓。”

  “我觉得也不会太过分……”管事补充道,“他现在就是不想让曲公您倒向姬渊,并没有太大的杀心,杀了王公立威后,他很快又给那个许家的少爷封了官。”

  “好,那就把粮食和兵器农具都收拾一下,准备走吧。”

  事情,就这样决定了。

  几日后,魏忤生的军队也来了。

  只有几十人,但由一个军司马带队。

  曲家城堡里1243口人,带着四千多石的粮食,以及铁锹,犁耙,砍刀弓箭,还有不少的牛马猪鸡等牲口,全都迁出了城。

  在城外聚集好之后,坐在马上的曲公,回望着那近百年前建造的,汇聚五代心血的乌垒,有些不舍的对军司马问道:“我们走后,这城会怎么样?”

  “曲公,我们会一把火全都烧干净。”军司马说。

  “全都不剩?”曲公语气颤抖的问道。

  “只有烧成废墟一片,姬渊来了才没办法住嘛。”军司马笑着道。

  “哎……”

  曲公长叹了一口气,尤其痛心。

  “您要看着烧吗?不回避一下?”军司马建议的询问道。

  “等真烧起来了,我就走了。”

  军司马看着这个极度抑郁的男人,本就有些军旅诗人情怀的他,好心的安慰道:“城还在,等胜仗了,曲公还可以回来,在废墟上筑起一座更高的楼。”

  ………

  自从用最大的宗贼王公作为祭品,并将那些所谓的‘书信’全都烧了之后,剩下的宗贼,也就没办法再不听宣也不听调了,在统一一个时间,全部都带到了城外。

  然后,又将所有的人,在最中心的祁县某个乡的荒原上,聚集在了一起。

  按照六殿下所说的,统一安排到安全的地方。

  六百人的兵卒,管着总共两万两千四百余人。

  “什么时候才能够去南凉啊?”

  “去了那边之后,我们住在哪里呢?”

  “粮食如果全都被调集走的话,我们吃什么……”

  所有人的,都在想这最重要的三个生存问题。

  这时,宋时安和魏忤生,在将朔风安排好后,也亲自赶到,并带了千余骑兵。

  望着远处那不见边际,乌泱泱一大片的人,这壮观的一幕,让二人都感觉到有点夸张。

  在古代,动不动就听到几十万大军,觉得万把人就算不上什么。

  实际上,人若上千,扯地连天;人若过万,无边无沿。

  “这就两万了,那姬渊的十万人,该是何等的声势?”魏忤生打趣道。

  “而且那是十万的兵,我们这两万人,顶多就只能抽出四五千能战的兵,还是新兵。”宋时安道。

  在古代,最有价值的,就是壮年的‘老’兵。

  其次,年迈的老兵。

  刚入伍的新兵,在战斗力上,只能强于被强征的老农民。

  新三国里面有一点很尬的是,形容军队的强度,喜欢用老弱残军和青壮精兵来区分。

  其实除了那种已经饿疯了,荤素不忌的,很少有军阀会强征没打过仗的种田老头来扩充军队。

  一个人,他能够到老还是在当兵,他就是军队里最宝贵的财富。

  “那些乌垒全都这样烧了,是不是太过可惜了?”魏忤生也很心疼那一座座就在那里,只要重兵把守,肯定难啃的城。

  “没办法的殿下,倘若分兵据守,朔风的兵卒至少要抽调出一半。而姬渊若只围朔风,我们很快就会沦陷。”

  还是刚才那句话,不能够拿这些乌合之众当作和姬渊士兵一比一的战斗力。

  只有守城,才能够最大的发挥他们的价值。

  只有守城,才能将这种战斗力的悬殊,拉到最小。

  这也是宋时安选择来朔风,就已经确定好的思路。

  北凉谷地不像别的地方,有地形作为缓冲,还能打打伏击,整整游击。

  “那这四千人就收纳进我们的军队,其余的,全都迁回去。”魏忤生说。

  “嗯。”宋时安赞成,“这样,整个北凉也都完成了坚壁清野,姬渊他要再来,就只能够用河对岸那半个朔郡为自己补给。而半个郡,哪怕大郡,也不够十万大军吃,剩下的,就必须齐国后方来出。只要他们有补给的压力,我们就能够拖。”

  哪怕是去年刚经历宜州蝗灾,国内还有冗兵冗官的压力,但拼国力,大虞依旧能够强于齐国。

  只可惜潼门关丢了,他们的补给线畅通无阻。不然,大虞还能再有一个优势——以逸待劳。

  “殿下,宋大人。”

  这时,一名军中的正七品参军骑马过来,准备下马禀报。

  “不用,马上说。”魏忤生道。

  宋时安也浅浅一笑,回应他的打招呼。

  他妈的,你七品我也七品,你喊集贸宋大人。

  要捧杀bro是吧?

  “十二家豪族的粮草清点出来了,总共有八万五千石。”参军汇报道。

  听到这个,两个人同步的一愣。

  互相的,看向了彼此。

  魏忤生惊讶道:“有这么多?”

  “竟,竟这么多。”宋时安也有些超乎了意料。

  大虞的一石是六十斤,去壳后就是大概四十斤精米。

  总计,三百万四十万斤精米。

  按照正常士兵作战一天所需,大概两斤,够一万人吃近六个月了。

  “如果是让姬渊得到了,可以原地补充大半个月。”魏忤生都有点后怕了。

  这只是十二个宗贼,能够在战时养十万大军大半个月!

  “孙司徒家里更多。”宋时安道。

  “那时安你写信让孙司徒送点过来。”魏忤生用玩笑回应他的玩笑。

  二人都被整乐了。

  一旁的心月真的觉得,这两人真的就是能莫名其妙的说起笑话来。

  而很快,宋时安又能一改轻浮,道:“殿下,那就把所有人,全部都拉进城里,抗贼。”

  “……”

  魏忤生对于这个像是灵光一闪的思路给定住,反问道:“朔风现在已经很拥挤了,两万人,塞得进去吗?”

  “路上,瓦上,营地里,都能睡。”宋时安说,“甚至牵一根绳子,脸趴上面都能睡。当然,不至于残忍到这一步。”

  又在带我大英节奏。

  “我们的军帐有限,这夏季还好,快到了冬季,该如何应对如此庞大人口?”魏忤生问,“这是北方,会冻死的。”

  “到了冬季那就更不应当担心了。”

  “为何?”

  “那个时候人已经死的够住了。”

  “……”

  宋时安沟槽的地狱笑话没有逗笑任何一个人。

  “那粮食真的能拖到吗?”魏忤生问。

  “够。”对此,宋时安相当认真的说道,“这些粮食,正好就够这些人每日大量劳力下,一直到冬季来临。”

  其实豪族原本会有更多粮食的。

  今年是丰年,到了秋收的时候,又会得到无数的粮食。

  只可惜等不到了,只能尽早的付之一炬。不然让姬渊在这里丰收了,那压力就大闷了。

  魏忤生,在非常用力的思考。而后,喃喃道:“既然是要让他们进朔风城,我们却在朔风更南方的祁县乡里聚集,你这事先没有想过……不不,你竟然不跟我说,你早就想过这个了!”

  小魏他,这才领悟。

  将所有人都在祁县的乡里荒原集合,而非是朔风,就是在做这样的打算。

  道理很简单。

  如果在朔风集合,那豪族就会心里打颤:这不会是要拉我们过去守城吧?

  但不是,而是在更南方,甚至离朔风远了三十里地的地方。

  人的正常思维肯定是,这是要迁回南方啊。不然,还往回走啊?

  这样做,就能让那些人毫无顾忌的跟着虞军走,不至于在更多士兵不在,管制力还不够的情况下生了民变,半路逃窜。

  现在,魏忤生和宋时安带着更多的兵来了,还基本上都是骑兵,他们这下子,想走都走不掉!

  “殿下抱歉,我也有难言之隐。”对此,宋时安比较冷静的解释道,“原本我想的真的是,如果粮食不多,就把大部分粮食和青壮带走,其余妇孺老弱就给罗庭将军送过去。”

首节 上一节 104/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谍战:红鸾归巢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