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320节
“传令。”
魏昶君的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尤其是跪在地面上的一群大明朝堂重臣,如今一颗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
“崇祯、周后和太子移居景仁宫,派红袍军精锐看守。其余妃嫔发放路费遣返回乡,宫女愿留者留,不愿留者发放银两归家。太监......”
他顿了顿,想起历史上那些被污名化的阉人。
“全部放出宫去,一个不留。”
魏昶君分明能看到皇宫外的几名太监瞠目结舌。
那些大臣则明显松了一口气,甚至周延儒等眼底还带着几分庆幸和得意。
毕竟魏昶君能对那些太监如此仁善,皇帝也没被杀伤,何况是他们?
贿赂红袍军这步棋,走对了。
陈铁唳微微皱眉。
“里长,这些阉人祸国殃民......”
“他们几岁净身入宫,大半辈子当牛做马。”
魏昶君打断他,声音突然提高。
“现在,给他们一条活路!”
这句话不仅是对陈铁唳说的,更是对记忆中那个残酷的历史说的。
历史中,大明京师被破开的时候,最后坚守忠孝节烈的,不是这些读书人,也不是那群应当保家卫国的将士。
而是,太监。
数千名太监生平第一次带着刀,冲杀向官兵都不敢阻拦的大顺军,直到全数战死。
若不是活不下去的苦命人,他们本该也是读书人,是庄稼汉,是小商贩,带着妻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历史上的他们结局惨烈,但红袍军所在的世道,可以让他们活。
话音落下,魏昶君转向王旗,语气重新变得狠辣。
“至于在京的朱明宗亲,一个不漏,全部收押。”
命令像投入静湖的石子,京师各王府原本平静声响被彻底撕的粉碎。
许多穿着破烂的百姓都震撼的看着这一幕。
官府所说的红袍反贼入城后必定混乱,劫掠百姓的画面没有,甚至许多红袍军还在主动帮助平定借机劫掠的混混。
至于红袍军,第一件事,居然是问罪大明宗亲!
很快,哭喊声从各个王府传来。
被拖出大门的郡王、镇国将军们有的破口大骂,有的跪地求饶,华贵的衣袍染上了大片尘埃。
魏昶君冷眼看着,想起史书上记载,这些宗亲占据全国近半土地,却连一文钱的税都不交。
那些税,全都压在惨烈的百姓身上,差点压断了他们的骨头。
一个肥胖的郡王挣脱士兵,绸缎衣衫拖在地上,扑过来试图保住魏昶君的腿。
“魏大人,我府上有三百万两白银,全都献给红袍军,我还知道户部银窖的密道!”
魏昶君低头看着这张涕泪横流的脸,突然想起几年前在京师饮宴的景象。
那位亲王和眼前之人一般肥胖,高高在上。
“带下去。”
他漠然看着这身民脂民膏供养出的肥肉。
“所有宗亲财产充公,登记造册,皇室宗亲,全数收监。”
当红袍军开始按名单抓捕贰臣时,场面更加混乱。
礼部右侍郎赵志皋被拖出来时官服都扯破了,一双手在地上扣住石砖缝隙,被扯的血肉模糊。
“青石子大人,咱之前可是在皇帝谈判的时候给了红袍军最好的条件啊!我有功!”
兵部主事孙元化抱住洛水老道的腿。
“道长!我侄子就是上次议和前往送银两的官吏,那都是给红袍军的啊!”
洛水老道如今愈发知道,为什么莫柱峻只是贪墨一些,里长就决定要处理掉此人了。
“贪官污吏,死有余辜!”
魏昶君看着这些昔日意气风发的官员丑态百出,突然感到一阵疲惫。
他抬头望向皇城之上,暮色已吞没最后一丝晚霞。
三百年前,蒙古人这样看着临安城陷落。
按照历史,原本数年之后,努尔哈赤的子孙也是站在这个位置,接受明朝臣子的叩拜。
“里长,接下来......”
陈铁唳愈发亢奋,期待的等着魏昶君下令。
魏昶君深吸一口气,声音忽然变得铿锵有力。
“这只是开始!红袍军要的不是改朝换代,而是......”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张或疑惑或震惊的脸。
“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下!”
“现在,则是红袍军革新天下万千步的第一步!”
青石子和洛水老道对视一眼,忽然笑了,他们跟随的这个年轻人,似乎真的与历史上所有造反者都不同。
没有被权欲迷惑,里长的眼眸,永远炽热,只有对百姓的虔诚。
夜幕降临,魏昶君独自走在空荡荡的皇城外。
他弯腰从地上捡起一顶小太监落下的乌纱帽,那是刚刚被放出去的小太监对自己弯腰时落下的,帽里绣着平安喜乐四个小字。
这简单的愿望,在原本的历史中,要再过三百年才能真正实现。
而现在,他握着这顶帽子,如同握住了这段长达数百年的屈辱岁月。
远处,京师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像无数双期待的眼睛,注视着这支如火一般的红袍。
第405章 名单上的人
史官周三言在提笔,窗外传来密集的脚步声和马蹄声。
「崇祯九年末,红袍军入京师......」
他皱眉叹息,看着窗外的景象,却如何也落不下笔了。
“改朝换代了.......”
周三言复杂放下笔,跌坐在椅子上,听说这次红袍军对官吏怨气很重,他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于是只能沉默。
但他已做好了准备,无论如何,他一定不会对发生的史实更改半点。
红袍军入京,亦是如此。
菜市口的清晨,薄雾中透着血腥气。
红袍军的士兵们早已列队站好,他们身着殷红战袍,腰挎钢刀,面无表情地注视着前方。
这姿态让洛水老道看的有些恍惚。
九年多前,蒙阴那一批刚刚成立的红袍军也是如此,以至于如此漫长的时间过去,他仍记得那群农家少年咆哮着不坠红袍的景象。
如今,他们来到了京师。
但洛水也在笑,苍老的脸上浮现出昂扬和骄傲。
这批从百姓家走出来的汉子们,终究没变。
他们还是那群农家子弟,还是深深信仰着百姓。
刑场中央,一排排木桩深深钉入地面,上面还残留着昨日行刑时的暗红色血迹。
“带人犯!”
随着青石子一声令下,一队队被五花大绑的官员被押了上来。
为首的正是工部侍郎赵明德,他官服凌乱,脸色惨白,双腿几乎无法站立,被两名红袍军士兵架着拖到了刑场中央。
这一日青石子换回道袍,飘逸出尘,眼眸炽烈。
“赵明德!”
青石子展开手中长长的名单,声音洪亮地宣读.“天启六年至崇祯十二年,贪污河道治理银两共计八十万两!”
“克扣边关军饷导致三处卫所兵变!”
“纵容下人族人,霸占百姓良田一万九千余亩!”
“私卖官爵二十七人!证据确凿,按新律当斩!”
赵明德原本瘫软在地的身子突然挣扎起来,声嘶力竭,涨红了脸。
“你们这些反贼!我乃朝廷命官,只有皇上能定我的罪!你们算什么东西!”
如今倒记得皇帝了,可惜昔日青石子入京时,第一个命下人献上银两的,便是他这位‘朝廷命官’!
青石子冷笑一声,从怀中取出一枚铜印,在判决书上重重按下。
印文清晰可见。
审理有效!
“行刑!”
刀光闪过,赵明德的头颅滚落在地,鲜血喷溅出三尺远。
围观的百姓中有人惊叫出声,更多人则是沉默地看着这一幕。
这位工部侍郎是京官,以至于百姓们对他并不陌生,许多人目光都转向一旁抱着儿子,面色惨白的破落户黄三。
因为就在上个月,这位赵侍郎的儿子,当街抢走了他婆娘。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