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375节

  各地宗族世家迁移,开垦发展规划,北海及东南亚红袍思想前站成果,双军港商港建设,集体生产推进......他整个人忙碌至极。

  直到看到半本大明事感录开始浮现文字,这才有些诧异的皱眉。

  当代后盾组织已经主动切断联系许久,想不到如今会突然联系他。

  看完了来信,魏昶君平静的提笔。

  “收到历史修正消息,不必惊慌,这是必然结果。”

  文字冷静得可怕,完全不像许多年前那个只想在乱世中存活的年轻研究员。

  随信附上的红袍军现阶段发展简报显示,山东工业区年产钢铁,教育覆盖适龄工人及农户家中儿童,海外殖民前站准备等。

  他是后盾组织规划数据和多次预测中成长起来。

  虽然理念不同,但也不会掺杂个人情绪。

  消息飞速传递,魏昶君也迅速放下大明事感录,开始继续思考批阅。

  如今案头堆着几份截然不同的奏章。

  摆在最上方的,赫然是以阎应元和黄公辅等人为首的官吏,第无数次劝他大婚的折子。

  他们声称虽然自己不是帝王,也不允许红袍军再有帝王,但他为红袍之魂,一日无嗣,红袍军一日不得稳定。

  徐白海的奏疏也在,关于民心如水的温情报告,以及隐晦提出的红袍功臣二代子弟为官限制。

  相比之下,反倒是青石子的方案奏报,格外狠辣。

  这个青年道士还是一如既往的凶狠,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

  他要自己将所有红袍核心官吏二代三代子弟,全数发往海外,为红袍天下开疆拓土!

  魏昶君起身,将黄公辅,阎应元等人上奏自己大婚的汇报放在一边,远远看着窗外天际。

  “青石子说的没错。”

  “你们的孩子可以在安南诸国传递思想,但不能在京师。”

  这一刻,魏昶君眼底森冷,做下了决定。

  “既是任重道远,当从明日开始体能训练,翻倍的训练。”

  突然决定拼命锻炼,是想要自己活的久一点。

  之前他没打算活多久,因此在当代告诉自己,自己会累死的时候,自己也并不在意。

  可现在,他得活着。

  “我要活到看见红袍旗帜插遍全球的那天。”

  即将红袍二年。

  这一年,魏昶君虚岁,三十!

第473章 船只

  算算日子,自己那片言辞激烈的奏疏,当送到京师了。

  青石子站在登州府正在修建的军港码头上,海风带着咸腥味扑面而来。

  他眯起眼睛,望着远处海天一色的景象,心中盘算着南返的行程。

  军港的建设已经步入正轨,三座新式炮台已有了雏形,数十艘战船也在魏昶琅这位总工程师的带领下,在船厂逐渐成形。

  这个北方最重要的军港,将成为红袍军控制港湾的重要支点和通往泰西的门户。

  “大人,船已备好,随时可以启程。”

  一名夜不收恭敬地报告。

  青石子点点头,最后环视了一眼这片他监督了许久的工地。

  工人们正在搬运最后一批石料,号子声此起彼伏。

  他注意到几个年轻工匠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是北方各地推行集体生产制度以来,最常看到的表情。

  “传令下去,明日启程南下,沿途我要亲眼看一看北方其他区域的集体开垦情况。”

  青石子抵达平原县的时候,耕种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李老汉蹲在自家地头,粗糙的手指捻起一撮土,眉头紧锁。

  “这集体生产,真能比咱自己种强?”

  他嘟囔着,望向远处连成一片的田地。

  那里,上百人正在统一指挥下耕作,场面倒是热闹,可李老汉总觉得不对劲。

  “老李,又在这儿发愁呢?”

  邻居王铁匠扛着锄头走过来,擦了把汗。

  “我看集体干活也没什么不好,至少水渠修得比咱自己挖的强。”

  “你们没听说过山东那边的集体生产吗?那是一个人都不会饿肚子啊。”

  李老汉哼了一声。

  “祖祖辈辈都是自己种自己的地,现在倒好,全混一块儿了,谁知道秋收能分到多少?”

  “那咱这些种地下十二分气力的,难道和那些种地只下三分力的分的一样多?”

  不远处,几个年轻人正兴奋地讨论着新分到的农具。

  县里统一购置的铁犁比他们自家用的木犁强多了,翻地的效率提高了不止一倍。

  但李老汉这样的老农依然心存疑虑。

  “听说南边来的大官要路过咱们县。”

  王铁匠压低声音。

  “要是集体生产真不好,人家大官能推广吗?”

  “你不相信旁人,难道还不相信一心只为咱老百姓的红袍军?”

  李老汉没答话,只是望着远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眼神复杂。

  他咋能不相信红袍军?

  数变了祖祖辈辈几千年,哪个朝廷能让那些军爷帮他们这些泥腿子一起干活。

  哪个朝廷的大官,甚至是皇帝能亲自陪着老百姓一块下地种田?

  虽然红袍军不兴皇帝,说的是老百姓做主,可他们是念魏里长的好的。

  只是......只是这集体生产,他们不敢尝试啊。

  青石子没说什么,只是平静开口。

  “之后派人关注一下此地,有消息及时汇报。”

  他知道集体生产从一开始就没那么容易,即便是军中也有能征善战的士卒和普通士卒,若是将战功汇聚平分,谁一开始也不会信服。

  这种事和剿灭缙绅之类的事不一样的。

  队伍继续行走,如今绕了一大圈,赫然抵达了陕北。

  陕北黄土高原上,李秀兰正带着妇女队在梯田里播种。

  风吹日晒让她的皮肤黝黑粗糙,但眼睛里却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彩。

  “姐妹们加把劲!这块地今天必须种完!”

  她高声鼓励着同伴们。

  自从村里实行集体生产后,妇人们头一次有机会参与生产管理。

  李秀兰因为做事麻利、头脑清楚,被推选为临时带头的。

  “秀兰姐,你说咱们这么干,秋后真能多分粮食吗?”

  一个年轻媳妇小声问道。

  “那当然!”

  李秀兰信心十足。

  “你看山东东昌府试点的地方,那边的人都说,产量至少能比往年多三成。”

  “集体干活,能用上更好的农具,修更好的水利,还能互相帮衬。”

  她抹了把汗,望向远处正在修建的新水渠。

  那是县里派来的工匠和村民们一起修建的,完工后能灌溉上千亩旱地。

  在过去,这样的大工程想都不敢想。

  顶天不过是哪家的地主老爷组织几十个人修一修水渠,还只能是地主老爷自己家的田能用。

  现在,大家都能用上这些水渠呢。

  这边的情况也没出人意料,青石子倒是明白,越是生产艰难之地,反而越能推广的方便些。

  反正大家都种不出什么名堂,倒不如跟着红袍军干,至少能不饿肚子。

  山西的一个小山村里,情况却不太乐观。

  “凭什么把我家的好地和张老五的薄田算一块儿?”

  青石子抵达的时候,正好碰见这一幕。

  陈二狗怒气冲冲地在村口嚷嚷,身后跟着十几个同样不满的村民。

  当地民部官吏耐心解释。

  “集体生产就是要取长补短,好地薄地一起种,按劳分配......”

  “放屁!”

  陈二狗打断他。

  “我祖上留下的好地,凭什么让别人沾光?”

  “还说咱红袍军心里只有百姓。”

首节 上一节 375/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