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418节
“里长!这......”
民部官吏苦笑着看着这一幕。
魏昶君仰头喝尽米粥,把空碗倒扣在麦堆上。
“来了?那就接着一起干活吧。”
一群民部官吏也抄起镰刀割麦子,这一刻,魏昶君走在最前面,一边割,一边淡淡开口。
“记住了,天下的命都是公平的。”
“也必须公平......这就是我的心。”
最后半句弥散在风里,麦浪中传出很远。
暮色里,崇祯望着魏昶君远去的背影,突然抓起一把泥土,紧紧攥在掌心。
湿润的、温暖的,活着的气息。
第二天,魏昶君终于到了蒙阴老家。
他站在官道旁的山坡上,俯瞰着脚下的县城。
十年前,这里不过是个凋敝的小城,城墙低矮破败,街道狭窄泥泞,每逢雨天,污水横流,行人踩着一块块垫脚石艰难前行。
而现在,蒙阴县城的城墙已全部重修,夯土的城墙变成青砖水泥包面,箭楼高耸,城门上方悬挂着巨大的铁制匾额,上书蒙阴二字,笔力雄浑。
城内街道宽阔平整,两侧商铺林立,蒸汽机车拖着货厢缓缓驶过,车轮碾过铁轨,发出铿锵的声响。
远处,铁路如一条黑龙,蜿蜒向远方,每隔半个时辰,便有一列火车呼啸而过,拖拽着滚滚黑烟,载满煤炭、铁器、棉布,运往济南、徐州,甚至更远的南方。
魏昶君的目光随着马车再度颠簸,继续移动,落在更远处的乡村。
落石村,他穿越之初的起点。
十年前,那里只有几十户低矮的茅屋,屋顶漏雨,墙壁透风,村民们面黄肌瘦,饿得肋骨突出,肚子却因长期食用观音土而肿胀如鼓。
孩子们赤着脚在泥地里刨食,老人蜷缩在墙角,等待死亡的降临。
而如今,落石村已扩建数倍,青砖瓦房整齐排列,村口立着一座高大的水车,清澈的渠水哗啦啦地流入田间。
晒谷场上堆满金黄的麦垛,几个孩童追逐嬉戏,手里抓着刚出锅的馒头,油香飘散。
村中央甚至建起了一座学堂,朗朗读书声随风传来。
魏昶君闭上眼。
他记得,自己刚穿越过来的时候,陕北的田埂龟裂的土地,手指抠进干硬的泥土里,却连一滴水都挤不出来。
而山东截然相反,过连天连月,不见天日的阴雨。
那时候,村子里所有人都在盼太阳。
不是因为温暖,而是因为阴雨天,霉变的粮食会让人腹泻至死,风寒会夺走最后一点生机。
“里长,该进城了。”
夜不收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魏昶君睁开眼,笑了笑,迈步向蒙阴县城走去。
街道上人来人往,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新到的江南棉布!结实耐用!”
“天工院新式铁犁,翻地省力一半!”
“热腾腾的肉包子!三文钱一个!”
他停在一个包子铺前,摸出几枚铜钱。
老板麻利地包好两个肉包,笑容满面。
“客官,趁热吃!咱这肉馅可是用玉皇庙乡养殖场的新式猪种养的,肥瘦相间,香着呢!”
魏昶君咬了一口,肉汁在口中迸开。
十年前,这样的肉包,普通百姓一年,甚至一辈子都吃不上一回。
他继续前行,路过县衙。
曾经的县衙破败不堪,县令虽不算贪墨,却连同缙绅欺压百姓成性,小吏有样学样,百姓告状要先交门包,否则连大门都进不去。
而现在,县衙门前挂着民部政务堂的牌子,几个穿着整洁制服的文书正在门口接待百姓,耐心解答赋税、土地等问题。
不远处,一座崭新的大医馆刚刚落成,门口排着长队。
“里长,那是蒙阴医馆。”
夜不收低声道。
“按民部的要求,各县至少设一座大型医馆,百姓看病只需付药钱,诊费可免。”
魏昶君点点头,目光投向更远处。
玉皇庙乡,曾经穷得连庙里的泥像都被饥民啃掉了半截胳膊,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忠心。
高大的厂房矗立在乡间,牛羊养殖声日夜不息,工人们抱着成捆的饲料进出,脸上带着忙碌的红晕。
左营村,过去因驻军而得名,那时候他们红袍军才几个人?不过是些巡田队。
现在,这里成了铁路枢纽站,红袍军的退伍老兵们组织起运输队,帮着村民将粮食、山货运往各地。
傍晚时分,魏昶君终于回到了落石村。
村口的老槐树还在,只是更加枝繁叶茂。树下摆着几张石凳,几个老人正坐着喝茶下棋。
“这村子......变化真大。”
他轻声道。
“那可不!”
老者似乎是新搬来的,如今蒙阴商贸发达,总有许多人搬来。
他得意地捋着胡子。
“自打红袍军来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去年村里通了自来水,再不用去三里外挑水了!今年还要建池子,听说连浇地都不用挑了!”
魏昶君笑着,眼底温和的看着这片土壤,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十年前,他在这里饿得啃树皮。
十年后,他让这里的孩子吃上了肉包子。
第517章 入城!
魏昶君这次也没急着回去,索性就在蒙阴县衙开始听各项政务汇报。
上次在此地处理是崇祯几年,他已不记得了。
他只知道,上次他还要面对流寇,缙绅,乡党,鞑子,天灾......县衙的后院里,槐树荫下铺开一张巨幅地图。
夜不收展开卷轴,炭笔勾勒的铁路线如蛛网般从山东青州府向东南延伸。
“禀里长,津浦线已通至徐州,钢轨铺到江阴渡口前三十里。浙赣段勘测完毕,但衢州段需炸穿两处山脊,最快明年霜降前贯通。”
“炸。”
魏昶君指尖划过地图上未干的墨迹。
“告诉工兵营,三个月内必须贯通。”
十年前他穿越时,山东的官道还积着难民踩烂的草鞋,如今铁轨已横跨四省。
远处传来蒸汽机车的汽笛声,那是蒙阴刚投产的国兴钢圈正装车运往登州,每条轮辋都将成为战舰的筋骨。
他低头,指尖在舆图上摩挲。
这些铁轨,便是建设大国的工商业动脉。
莒州至东昌线,每日二十列货运列车吞吐量,其中六列专运沂蒙山区的红薯和土豆。
徐州枢纽有三十六座煤仓沿铁道线排列,像黑色的蜂巢。
与此同时,魏昶君似乎透过舆图,看到了一幕幕恢弘建设画面。
徐州煤仓旁。
矿工王二狗在煤灰里抹了把脸,听见工头开口。
“红袍军的大人们说了,两年后铁轨要通到汉口!”
他攥着刚领的铁路券,突然想起十年前饿死的弟弟,那年郓城大旱,要是早有这铁家伙运粮......“狗子!发什么愣?”
工友踹了他一脚。
“赶紧装车!这车煤要赶在申时送到莒州钢厂!”
夜不收补充道。
“另外,宁波府一些宗族联名请愿,要求增开士子专列。”
魏昶君面无表情,指尖在桌案上敲打。
这些记吃不记打的宗族,这是还想要弄出新的阶层?
“告诉他们,红袍军的火车先运化肥。”
地图角落标注着令人心悸的细节:衢州段有十三处弯道需限速,因当地宗族阻挠改线,称会截断祖坟龙脉。
对此魏昶君不但没有愤怒,眼眸反而愈发深邃。
“要闹,就再迁移一批。”
夜不收点头,旋即继续汇报着新的。
这次是关于港湾建设,魏昶君坐直了身子,老袍子上的丝线随风飘飞。
松江军港的模型被抬上石桌。
檀木雕刻的战舰群中,两艘铁甲舰格外醒目,这是按魏昶君图纸建造的战船,也是里长胞弟亲自建造完成。
“里长,现在港湾建设方面,军港建设的很快,主要在登州府。”
“目前已经完成深水区工程基础建设,但战舰停泊还是个难题,钢铁战船的吃水和以往所有的船只都不一样,现潮位差仅两丈,需每日候潮进出。”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