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458节

林徽因的沙龙并非只谈论文学艺术,历史、时政、哲学、建筑、自然科学……各种内容无所不包。

怎么说呢?

相当于后世的论坛,或者说是贴吧,反正大家可以随便畅聊。

林徽因的知识面很广,古今中外各种话题她都能接上。就算是不懂的领域,也能顺势引导活跃气氛。当下她说:“该不会又要打仗吧?”

国际政治问题专家钱端升道:“打仗肯定会打,但规模不会太大。而且老蒋这次虽然犯了众怒,但他大局已定,汪兆铭掀不起什么风浪。”

林徽因的沙龙可以三三两两自行组合,金岳霖等人对时政不感兴趣,便跟徐志摩、冯文炳、邓叔存等人一起谈论文学和哲学。陈岱荪、陶孟和、周培源等人则加入张奚若、钱端升的话题,这场沙龙顿时分为两个谈话圈子。

林徽因亲自帮他们冲咖啡倒茶,不时地接上几句,再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沙龙气氛很快便活跃起来。

冯文炳说:“我最近在《时报》上看到一篇小说,名字叫《激流》(原稿名《春梦》、单行本名《家》)。写得真是好啊,现在只连载了十几章,但已经勾勒出宏大的轮廓!”

“作者是谁?”邓叔存问。

冯文炳说:“作者叫巴金。”

林徽因突然插话道:“就是写《灭亡》的巴金?”

徐志摩顿时说:“我认识他,前段时间还在天津《大众》副刊做编辑,很潇洒直爽的一个人。”

冯文炳毫不吝啬的赞叹道:“我敢说,巴金的《激流》,是最近两年中国最好的小说,巴金也会成为中国文坛数一数二的小说家。”

“废名先生这么推崇,那我可要去拜读一二。”林徽因笑道。

金岳霖的美国女友秦丽琳,突然拿出一本小说道:“提起小说,我最近正好读到一本,是周赫煊先生的《爱情方舟》。”

徐志摩大笑:“秦小姐说的是《泰坦尼克号》吧?那本书最好读英文版,中文译本读起来,实在感觉有些古怪。男女主人公明明都是外国人,却叫邓嘉恪和白露思,让人哭笑不得。”

林徽因说:“《泰坦尼克号》的英文版,我倒是已经看过了,是托美国朋友带回来的。沉船那段描写得非常有意思,通过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乘客,在面对死亡时的不同反应,揭示出深刻的人性群像。”

相对于林徽因的理性,金岳霖就比较浪漫了:“我更喜欢里面歌颂的伟大爱情,让人无比向往。”

那边聊政治话题的物理学家周培源,突然跑到这边来插话:“你们不觉得,《泰坦尼克号》最有意思的是它的科幻描写吗?周先生在创作的时候,采用的是未来人物的回忆,描写了许多几十年后的科学仪器。特别是那个人造卫星的设想,我觉得用物理理论完全说得通,周先生想必在空间物理领域也有所研究。”

此言一出,徐志摩、冯文炳等文学家瞬间懵逼,都不知道该怎么接话才好。

第四百三十六章 中国工人

周培源是谁?

后世物理专业的学生想必非常熟悉,这位先生是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未来还会担任清华教务长、北大校长和中科院副院长。

见徐志摩等人面露疑惑,周培源解释道:“讲得通俗一点,地球拥有万有引力,我们抛出去的物体必然落回地面。但是,将物体抛出去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飞得越远。当空气阻力足够小,速度又足够大的时候,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回地面,它将围绕着地球旋转,成为一颗做绕地运动的卫星。”

“就像月亮一样?”林徽因惊讶道。

周培源点头道:“是的,月球也是地球的卫星,如果人类能制造出绕地运行物体,那么这个物体可以称为人造地球卫星。所以我说《泰坦尼克号》这本书很有趣,书中的那些未来科技看似异想天开,其实是可以用科学理论来解释的。”

邓叔存笑道:“以前的飞机和潜艇,也只是科幻小说里的想象物,现在不照样成为现实了?要我说啊,文学也是科学的推动力之一。”

“这个人造卫星理论是周先生提出来的?”冯文炳好奇道。

周培源想了想说:“确切地说,是牛顿最先提出的。牛顿先生提出猜想,在高山上发射一枚炮弹,炮弹速度越大,落点就越远。由于地球是圆的,当炮弹速度达到一定的时候,炮弹就不会落下来。这个设想,就叫做‘牛顿的大炮’。”

徐志摩拍手赞道:“牛翁真乃奇人也!这个人造地球卫星,该不会真能制造出来吧?”

周培源仔细思考道:“很难。日月的引力、地球的引力、大气的阻力,这些力场交织起来非常复杂。最重要的是,如何让人造地球卫星具备足够的初速度,以现在的科学手段很难达成。”

如今的周培源,已经在进行量子力学的研究了。再过几年,他还会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并参加爱因斯坦亲自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

直至抗战爆发,周培源秉承科学救国的志向,毅然把研究方向转为流体力学——这倒是跟火箭和人造卫星有关联。

周培源对《泰坦尼克号》里的人造卫星很感兴趣,可惜这里一堆文科生、工科生,没法跟他深入讨论理科话题。

徐志摩他们这边还在谈文学,政治话题圈子那边已经讨论完宁粤之争,陈岱荪突然问:“听说孟和兄最近准备去欧洲?”

“下个月就动身。”陶孟和笑道,“荷兰海牙召开世界社会经济会议,邀请我前去参加。”

陈岱荪自己就是经济学家,他有些羡慕地说:“还是孟和兄有影响力啊,世界社会经济会议都主动邀请你。是不是又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了?”

陶孟和说道:“刚刚完成一个调查报告,研究对象是中国的工业和工人。”

“哦,孟和兄快说说。”陈岱荪对此很感兴趣。

陶孟和讲述道:“中国的工业发展非常畸形,工人大都集中在以纺织为主的轻工业工厂,其次是矿山和铁路。资本家为了攫取利益,大量雇佣薪资相对较低的女工和童工,这种现象在外资公司里面尤为常见。女工数量增加得特别快,十年前女工只占全国工人数量的三分之一,这个数据到现在已经变成了45.7%。童工在轻工业部门一直在使用,而且朝着低龄化的方向发展,我这次调查走访了六个大城市,年龄最小的童工竟只有6岁!”

陈岱荪苦笑道:“资本家嘛,为了利益可不管什么童工不童工,不论欧洲还是美洲,尽皆如此。”

陶孟和又讲:“中国和美国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具体情况更为恶劣,传统的包身工和学徒制也延续到现代工厂里面。一些穷困的底层家庭,为了让孩子学到谋生手艺,就主动送去工厂当学徒。学徒要在工厂里面拜师,刚开始只能打杂,一年或数年时间都没有工资,直到被工厂和师父肯定后,才能从微薄的工资拿起。甚至有些狠心的师父,还要截留徒弟的工资。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日资工厂,日本人把工厂学徒工称为‘养成工’。”

徐志摩听到这边讨论的话题,顿时气愤道:“真是岂有此理,日本人也太可恶了!”

“更可恨的是包身工。”陶孟和说,“包身工主要出现在矿业和纺织业。有些采矿公司,全部使用包身工,就连规模较大的新式矿业公司,也有27%—77%属于包身工。其次是纱厂,老板常常派人去乡下招工,利用乡民的无知横加盘剥。这些包身工毫无人身自由可言,劳动强度极大,却只能拿到微薄的薪水,甚至过着非人的奴隶生活,被资本家榨干身上流淌的每一滴血。”

陶孟和的这番话听得众人瞠目结舌,金岳霖惊讶道:“这些包身工,跟以前美国的黑人奴隶有什么区别?”

“还是有区别的。”陶孟和说道,“黑奴是奴隶主的私产,就像咱们养鸡养牛,得好好照看着,不能让畜生轻易死掉。包身工的待遇就要差得多了,他们被武力胁迫,只能在厂矿里日以继夜的工作,累死、病死、被打死都很稀松平常,反正死了一个包身工,还能再招来十个。”

众人听了默然,中国包身工居然连美国黑奴都不如,但他们又对糟糕的现状无力改变。

……

就在林徽因在家里开沙龙时,中文名叫《爱情方舟》的《泰坦尼克号》,迅速在南北方的大城市热卖起来。销售状况比《枪炮、细菌与钢铁》好了不知多少倍,毕竟学术专著受众面狭窄,而消遣性质的爱情小说却面向广大群众。

特别是那些妙龄少女、进步青年和深闺怨妇,特别吃《泰坦尼克号》这套,几天时间就卖出三万多册。

首节 上一节 458/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