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568节

特别是武力收复虎林县城,并坚守县城四个多月,如今还在跟日伪军打仗的高玉山,其名气直追民族英雄马占山。

然后高玉山就悲剧了,关东军甚至调动飞机来轰炸。本来在历史上,他能死守虎林县城五个多月,却因为《非攻》的报道文章,惹来关东军的疯狂进攻,比历史上提前一个月弃城而逃。

……

上海。

鲁迅吞云吐雾的抽着烟,仔细阅读着《非攻》的每一篇文章。他特别喜欢看关于国外的内容,由于信息传递方式落后,这个年代非常缺乏了解国外的渠道。

而《非攻》的各种国外消息,来自于各国留学生的投稿,还附带有周赫煊的分析和评论。鲁迅每次看这些文章,都有一种眼界大开的感觉,他是把杂志当成国际报纸来读。

认真地把杂志读完,鲁迅提笔写下对《黑土》的看法:“《黑土》这部小说已经连载两期,五万字左右的内容。就目前来看,作者是想写一个大部作品。他以旁观者的冷漠眼光,来审视发生在东北黑土地上的喜怒哀乐。他要借这部小说,讲世情、讲时代、讲国运、讲美丑、讲恩仇、讲历史变迁。钟家的遭难与发迹,是一个畸形社会的缩影;关家的猖狂与冷血,是满清王朝最后的叫嚣;马家似乎是要进行一个复仇的故事,由于小说情节还未展开,暂时还说不清楚……这部小说,无疑是近年来中国顶好的文章,它远比《神女》和《狗官》更为厚重,我确凿期待其后续。”

……

山东。

巴金笑眯眯地问:“感觉怎么样?”

老舍感叹道:“我肯定写不出这样恢弘的小说,我只会写小人物的故事。”

巴金笑道:“《黑土》讲的也是一个个小人物,但把这些小人物串联起来,那就是一个大时代。”

老舍点头道:“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会去拜访周明诚,跟他讨论些关于文学的事情。”

巴金说:“现在就有机会啊,我要去一趟天津,跟我一起过去吧。”

“我可没你那么潇洒,每年都能够全国旅游。”老舍连连摇头,“我还要养家,还要教书。”

巴金得意地说:“所以我坚决不结婚,结婚就被家庭拖累了。”

老舍好笑道:“你这种人生态度确实少见。”

“哈哈,那我就先告辞了,等下次来山东再找你喝茶。”巴金抄起杂志,说走就走。

老舍则拿起小说《黑土》,继续慢慢品味。

……

整个中国文坛都在关注《黑土》,不仅仅是因为内容写得好,更因为故事发生在东北。东北如今是所有爱国者心中的痛,一切跟东北有关的事物,都会得到格外的注意。

这本小说所展现的强烈时代气息,以及它表现出来的思想深度,非常具有研究和讨论意义。

无数周赫煊的书迷更是欣喜若狂,他们觉得自己心目中那个偶像又回来了,正在创作一部比《神女》和《狗官》更加伟大的作品。

与此同时,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中国分会,也正式公开出现在大家眼前,因为《非攻》标明了自己是一份会刊。

许多读者纷纷写信到杂志编辑部,询问加入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途径,他们把这当成了一个抗日组织。

周赫煊连忙给各地的会员们拍电报,讨论广泛吸纳新会员的事宜。他从来没有打算搞一个严密的团体,所以组织力度极为松散,基本上就是确定一个地方的总负责人,然后又细分小地方的负责人。

周赫煊也从不策划什么激进行动,只是号召大家定期聚会聊天,顶多也就搞搞团体读书活动。

说白了,这相当于一个大型俱乐部。相同地区的会员,各自结合成小圈子,自发的联络感情和一起学习进步,核心思想是支持并呼吁抗日。

如此松散的组织形式,国党特务简直都懒得去管,任由各地会员们组织乱七八糟的聚会。

与此同时,《非攻》的麻烦来了。

当这本杂志顺利发行第二期,并取得巨大轰动后,日本驻华公使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严正抗议,认为《非攻》刊载歪曲内容,意图抹黑日本政府和关东军形象,要求南京政府必须予以取缔。

南京国民政府要理会这种无耻的要求吗?

答案是肯定的。

正在北方活动的戴笠亲自上门,非常委婉地向周赫煊提出了警告。

南京政府前不久刚签署了《塘沽协定》。

第五百五十二章 喂狗

如果说张学良丢掉东北让人失望,那常凯申在热河之战的表现则令人愤怒。

前线战事打得一塌糊涂了,常凯申才碍于舆论压力,假模假样的派三个师的中央军到长城抗日。而这些中央军就像是来打酱油的,对抵御日寇不积极,反而热衷于监视和威逼友军。

或许,没有这三个师的中央军碍手碍脚,长城抗战会打得更加顺利。

就在前段时间,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关东军正式签订《塘沽协定》。内容概括来说,就是变相承认日本对东北四省的占领,并且划绥东、察北和冀东为自由区域,日军可以随时出入通行,整个华北都向日寇敞开了大门。

由于《塘沽协定》的内容实在太离谱,以至于南京政府都不敢公开,但部分条款仍旧被报纸披露出来。

特别是第四条:不可利用刺激日军感情的武力团体。

这一条款,相当于宣布华北所有抗日武装都是非法的,至少是南京政府绝对不会支持的。

连国党内部的许多人都看不下去了,南京国防会议直接认定《塘沽协定》“违法擅权”,不承认这个协定的合法性。铁骨铮铮的汪兆铭先生站出来,表示自己愿意“承担责任”,坚决推进《塘沽协定》的执行。

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大肆压制国内反日情绪,禁止举行公开的民间抗日活动,禁止正规报刊宣传抗战思想。

《非攻》显然违背了南京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精神,若非主办者是周赫煊,估计在发行第二期时就已经被封禁。

……

戴笠穿着一身西装,梳着大背头,人模狗样地走进三乐堂,抱拳笑道:“明公,久仰大名!春风冒昧来访,还请海涵。”

“明公”属于最高级别的尊称,就像很多人称呼张学良为“汉公”一样。

周赫煊打着哈哈,大笑道:“当不起戴处长的抬举,惶恐,哈哈,不胜惶恐。”

首节 上一节 568/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