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升级避难所 第188节
陈新现在也只能将其作为备用计划,可以开始研究,而不能说自己一定能把这东西造出来。
虽然他只需要不断地投入生存点升级,就能够把罗德岛这样的陆地巡洋舰升级出来。
“陆地巡洋舰在西南地区还是不好派上用场啊!”只是虽然将罗德岛的制造列入了计划列表,但在陈新看来,像罗德岛那样几百米长的庞然大物想要开进西南地区,还是显得有些不太实用。
有没有更实用一点的东西呢?陈新一边将罗德岛的资料记录下来,一边继续翻找着。
此时他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在过去他曾经看过的一部中,也有关于灾难方面的描写,其中一个故事就是主角穿越到了电影《2012》的世界,在那个世界没有上各国政府打造的方舟,而是自行建造了一个可以躲避灾难的私人方舟。
那个主角所采用的方式就是以飞艇技术为根基,打造出了一个可以漂浮在天上的气囊方舟,带领一群人躲过了《2012》里的灭世大洪水。
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如果能够飞行的话,西南地区的山地地形就无法形成制约了。
这样一来,即便西南地区真的发生大规模地质灾害,导致交通中断,无法从陆路进入灾区,飞机也无法降落,依旧还有办法可以进入灾区,将灾民转移出来。
第445章 气囊方舟
陈新早就有了建造飞艇的想法,只是之前的飞艇第一投入太高,第二性价比太低,并不适合满足现在国家的需要。
但气囊方舟却不一样,它更类似于一个会飞的避难所,有些类似于《灵笼》里的灯塔,却又比灯塔要简单得多,也更加容易建造。
翻阅着自己以前收集的资料,陈新也在构思着这个气囊飞艇该如何建造。
当初他在里看到的故事已经时间太过久远,记不太清了,具体该如何制作也是毫无头绪。
目前能够想到的,还是和建造飞艇一样的方式,用大型气囊来作为升力来源。
因为如果采用热气球的方式来的话,燃料是个很大的问题,虽然说加热空气之后,可以让空气的体积变得更大,提供更多的升力,但显然气囊方舟是需要长时间飞行的,而不是说飞一段时间就降落下来补充燃料。
陈新依稀记得在那个里,主角建造的是一个超大型的飞艇,载重达到了惊人的800吨,以一个成年人体重60公斤计算,这这架飞艇足以承载五千人在上面生活,还有足够的余力搭载生活物资和其他必需品。
但要想建造一个能运载800吨重物的飞艇又谈何容易?
人类历史上建造过的最大型飞艇兴登堡号的载重也才几十吨而已,总不可能造十架兴登堡号那种体型的飞艇,然后把它们的气囊都捆在一起吧?
不说这需要消耗多少资源去建造,最终得出来的也将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庞然大物,从成本和投入上来说,着实不太划算。
但这个设想却给了陈新灵感,现代科技可不是齐柏林飞艇建造的时代可以相比的,轻型合金可以极大地减轻飞艇的总重同时,提供足够的支撑,保证飞艇的气囊不会变形。
原本的齐柏林飞艇使用的材料是铝,铝虽然轻,但和碳纤维、石墨烯这些新型材料相比,无疑是要重得多的。
科学家早已在实验室里制造出了比塑料片还要轻,但坚韧程度胜过钢铁十倍的新型石墨烯材料了。
如果不考虑成本问题,陈新有把握把新型飞艇的载重能力提升到100吨,这样一来想要建造一个能够搭载一千人的气囊方舟,理论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而且有着系统升级作为后盾,陈新觉得自己可以尝试建造一艘这样的飞艇,用于西南地区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人员运输。
毕竟目前国内运输效率最高的还是火车,但如果发生地质灾害,火车的通行必然要受到极大的影响,铁路线一断,哪里都去不了。
而飞机也是同样的道理,现在才刚刚恢复通航能力的航空网络非常依赖机场,如果没有适合降落的机场,就算有飞机也降落不了,更不用说一般飞机只能运载一百多人的运载量了。
至于直升机,在关键时刻拿来搜救,转运伤员还差不离,但想要大规模运输幸存者,除非是能够一次出动上百架,否则都是杯水车薪。
由此可见,制造一架能够拥有足够运载能力与地形适应能力的载具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既然拿定了主意,陈新也就打开了工作站的绘图软件,开始绘制起设计图来。
当然这个所谓的设计图不过是一个连草稿都算不上的概念图,具体的设计要放到之后才会去完善,现在陈新只是将自己脑海里的想法记录下来而已。
只不过是个概念图,绘制起来当然很快。
陈新很快就在屏幕上画出了一个和齐柏林飞艇差不多的雪茄型结构,下面有着一个大大的吊舱。
然而看着这个设计图,陈新很快就否定了这样的设计。
雪茄型的设计并非不合理,这对于飞艇来说可以算得上非常经典的设计,即便是现代飞艇也大多沿用这样的设计,反而是异形的飞艇很少见。
但陈新所需要的是一个有足够升力的气囊方舟,而不仅仅只是一架飞艇,那么理所当然的,足够的升力和滞空能力才是陈新所需要的,向雪茄型飞艇所带来的更快的前进速度对于陈新来说反而可有可无。
所以很快,图纸上的飞艇造型变成了一个圆盘一样的形状。
整个飞艇看上去更像是个飞碟,扁平的圆形造型让飞艇看上去更大了,虽然长度没有变化,但体积无疑增大了许多,内部所能够容纳的气体总量也大大增加,飞艇所能够承载的重量也得以提升。
看着这个修改之后的结构,陈新又在上面涂涂改改,好一阵之后,这个气囊方舟才算是设计完成。
它有着240米的最大直径,整个飞艇的高度在充满气体的情况下有130米高,内部陈新打算用石墨烯材料来作为支撑,用多个气囊来提供升力,这样在一个气囊发生破损的时候,其他气囊还能提供足够的升力,不至于因为气囊破损而导致整个方舟坠落。
整个气囊方舟的主体部分位于气囊的下方,是一个上大下小的多层碟形结构,看上去有些类似于倒置的汉诺塔。
其中最大的一层作为居住舱,结构有些类似于冰汽时代里城市的环形布局,房间围绕中心布置,维持一样的大小面积,设计是可以容纳两个人居住,最大可容纳1200人。
再往下是提供生活所需的生活区和更底下一层用于保证方舟正常运作和前进的动力区,同时这里也具备临时制备气囊充气所需气体的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为方舟上方的气囊紧急补充气体。
至于物资存储部分则放置在生活区上面,架设在气囊之间,这样可以减少对生活空间的占用。
只是将整个设计图完成之后,陈新却不由得挠了挠头,这玩意造出来容易,但是在没有大规模且低成本的制造轻型材料之前,这玩意的投入还是太高了。
别的不说,单单只是用来作为气囊支撑的石墨烯材料,就是一种虽然性能卓越,但却贵得惊人的材料。
所以在制造气囊飞艇之前,需要先获得便宜的材料?陈墨挠了挠头,拿过自己的笔记本,将大规模制备轻型材料写了上去。
第446章 科研人员
轻型材料研究、嘲风战斗机改进、生态农业种植研究、气囊方舟制造、狼类生物改造……
陈新翻着自己手上的笔记本,发现他在这段时间里着实给自己添了不少要做的事情。
这其中大部分的项目都属于陈新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而且并不属于很紧急的事项,所以陈新虽然看着一大堆事情要做,倒是并不意味着他很忙,或者手头上事情太多,做不过来。
因为做研究,除非是像陈新这样有着系统作弊,否则的话每一项研究都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
就算是这其中最可以按部就班、也花费时间最少的嘲风战斗机改进,如果是以常态来说的话,至少是要经过一两年的测试,统计出到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然后才会集中进行修改、调整。
调整之后可能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够真正完成改造。
至于说其他项目的研究,大多也都是同样的情况,像轻型材料研究这种项目,石墨烯出现已经不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但是对于石墨烯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大规模推广应用却还不那么广泛。
一项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可能研究者灵感来了明天就能把东西做出来,也可能走进死胡同,十几年都没结果。
有人说科研就像买彩票,投的越多,才越有可能中奖。
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让欧皇去搞科研,说不定出成果的可能性比专业研究人员更高。
虽然只是玩笑话,但确实很多科研成果都来自于研究者的那如同中奖一般的灵光一闪。
当然,真的搞研究是不可能这样去摸奖的,大家更多的还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样本筛选掉错误的方向,最终留下正确方向的穷举法来获得正确答案。
只要我的样本够多,我就一定能够找到正确答案。
这就是许许多多普通而伟大的科研人员所做的事情,几十年如一日研究一个课题,重复的实验做上几百上千遍,为的就是找寻那可能存在的不同。
陈新自问做不到这样投入,但好在他也不需要这样的投入。
有系统帮助,他有信心在短时间内解决手上的这些事情,并且每一件都得出让人满意的成果。
所以虽然这些事情都堆在眼前,但对于陈新来说,依旧可以慢慢来,一件一件的来处理。
而事实上,这些事情他就算想要一起做也是可以的,毕竟国家为陈新手头的这些研究项目每一个都配备了一个研究组,这些科研人员随着陈新这边科研基地的建设完成,已经开始陆续的前来报道,展开工作了。
嘲风战斗机那边的研究人员是最先到的,他们可以说是跟着飞机和陈新一起回来的,所以他们已经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如果陈新不打算用系统升级来直接升级改进嘲风战斗机,那么他大可把这个项目交给这些研究人员,让他们按照传统程序,按部就班的来进行改进。
事实上不只是嘲风战斗机的改进项目,轻型材料、生态农业、狼类基因改造……
这些研究项目都可以交给国家调配过来的研究人员去负责,陈新只需要给出要求和研究方向,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引导和帮助,不需要他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收获成果。
只不过对于陈新而言,这样做效率有些低了。
如果陈新只是想偷懒,那这样做自然没问题,毕竟就算他这么做了,研究效率依旧比别人要快,还能够保证所有的投入100%出成果。
但对于陈新而言,他如果真的想要偷懒,或者说只是为了让自己过得舒服的话,他根本连这个科研基地都不会想要建。
他的目的终究是让更多的人在这场人类的劫难之中活下来,并且过得更好,为了这个目的,任何偷懒、效率低下的方法陈新都是不会去选择的。
——
市区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列火车正停靠于此,一群人站在站台上,而火车上正在卸着东西。
“小心一点,这些都是重要的实验仪器,所有东西都要轻拿轻放!”一个人拿着喇叭正在不断地叮嘱着注意事项。
“小王啊,还有多少东西没卸完?”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这人身边,向他询问着。
这人看到老人走过来,赶忙向他回话道:“李老您怎么过来了?这些东西马上就卸完了,我让他们先送您去研究基地那边吧,这太冷了!您身体一直不好,别冻着了!”
“没事,一把老骨头了,没那么娇贵。”李老不在意的笑了笑,顺手拍了怕身上穿着的防护服笑道:“再说了,有防护服在,这种天气也不觉得冷到哪里去!”
看到李老的动作,小王也不由得看了一眼自己身上的防护服,这是去年才从国家配发下来的防护装备,内部自带加热功能,在现在这种极寒天气下,确实可以起到很好地防寒保暖效果,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所有人的欢迎。
而且因为产能有限,这种防护服和配套的外骨骼一直都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李教授,研究基地那边还要报道和进行交接,这些事情需要您和陈院士那边对接,您还是先跟我一起过去吧!”一名同样穿着防护服的女子对李教授劝说着,她显然比小王更会说话一些,李老听到她的话之后,略作思考便点了点头和她一起离开了站台。
看到李老和女子一起离开,小王这才松了一口气:“还是唐组长会说话,不然还真不知道怎么劝李老!”
李老可是国家在生态农业研究方面的权威学者之一,这次来这里也是国家希望他来主持关于生态农业领域的研究,所以才会将已经八十高龄的李老派过来。
只是毕竟是八十高龄的老人,虽然一路上都有人细心照顾,但老人家就是老人家,谁也不敢让他出什么事情。
至于刚才的唐组长,则是省府派来的工作组组长,将会在科研人员入驻科研基地之后,来负责行政管理工作。
第447章 唐棠
前往科研基地的路上,唐棠的心情有些复杂,对于自己即将负责的工作也有些不确定。
作为原本的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公职人员,这种行政管理工作原本和她是完全不沾边的。
然而上级领导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众多人选当中挑中了她来作为科研基地的行政主管,并且将接待各地调来的科研人员的工作也交给了她。
这让往常都是做监察工作,几乎是人见人怕的唐棠一下子身份就掉了个个,整个人差点被弄得措手不及。
好在现在这个大环境,所有人都更加注重效率和实际工作,倒是没有了过去的迎送往来,省去了唐棠不少的处理人际问题的功夫。
再加上来的都是科研人员,更注重实际,再加上纪律监察委员会这个金字招牌的震慑,唐棠倒是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接待任务。
上一篇: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
下一篇:这世界危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