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 第206节
10美元1公斤已经被认为是马斯克为了宣传效果营造的噱头,比这还更低简直不敢想。
林甲有点被吓到了,因为这意味着全球的火箭市场都别玩了,会被华国一家包圆。
除了阿美利肯本土以及少数国家外,光甲航天和华国航天局能够把所有订单都抢过来。
陈元光似乎看出了林甲在想什么:“你会错意了,我指的发射成本低到10美元1公斤以下,是指发射到空间站。
因为它要发射到太空中,然后再从太空中回收。
这需要太空中有一个载体让它停下来改变它的方向。
因为用常温超导体作等离子发动机的磁流体线圈,它的能量损耗可以忽略不计。
这意味着它会不断加速,随着它升高,地球的引力减小,但它的推力和加速度不但不会减小,反而会不断增加。
如果没有自身或者外部的力让它停下来,它会一直飞。
空间站就是让它停下来的东西。
很简单的物理原理,在阳极和阴极间施加轴向的电场,然后带电线圈就会产生单项的磁场。
一般带电线圈用金属作为材料,会产生电能的损耗,而用常温超导体它的损耗可以忽略不计。
一维的常温超导用在这上面就很合适。
但相同的,你把等离子火箭发射上去之后,你要控制它的速度,这是很困难的事情。
过去的火箭发动机用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直接用机械控制,停滞燃料进反应室就可以了。
但是等离子发动机不能这么做,尤其是常温超导的等离子发动机就更没办法让它停下来。
因此在我们的设计里分两步,先用化石燃料的传统火箭把第一个空间站模块给打上去。
这个空间站模块除了常规空间站核心模块功能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它需要在太空轨道中让等离子发动机停下来。
然后在空间站中反方向发射它回地球。
这样的设计,等离子火箭的回收率要比化石燃料高得多。”
陈元光讲得非常通俗易懂。
林甲听完后迅速捕捉到了其中的疑点:“元光,这实现自然会是巨大的突破。
可我现在关于等离子火箭有一些疑问。
都知道传统化石燃料的火箭把货物送上太空,它只需要发射到预定轨道,然后通过多次变轨进入到空间站的周围。
我之前在交大上课的时候,那教授给我们详细讲过神舟飞船给华国空间站送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神舟号飞船为了顺利完成对接甚至会在空间站下方去做一个180度的转向运动。”
无论是华国还是大毛,他们给空间站送货的航天飞船都是一次性的,神舟号单次造价大概在8亿rmb左右,一次就烧完了。
SpaceX的龙飞船则是可以重复使用。
“你说的没错。所以现在的难点就在于超高精度的控制。
神舟飞船是飞船来接近空间站,天宫它更多是在自己的轨道上不动,等着神舟来和它对接。
它搭载的等离子发动机推力太小,不足以支撑它去做一个大量的变轨和加速运动。
我们则会给我们的空间站有更多的推力,让它能够去完成变轨,去接近等离子火箭。
这样的坏处在于,等离子火箭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发射,需要超高精度的计算。
空间站同样需要搭载等离子发动机,需要利用太阳能给它完成储能,甚至是搭载核裂变发电装置。
其实这些困难在初期都是能克服的,最困难的是随着空间站规模的增加,比如说20个模块构建的巨型飞船之后,到了那一步,你如何去实现这样高精度的轨道对接。
因为按照我们的空间站设计,它更像是太空列车,每个模块就像是一节车厢,在太空轨道中行驶。
一旦车厢数量多起来,车厢上还像印度货车上下左右都是物体,如何还能实现如此高精度的轨道对接,这会是一个大麻烦。
当然我们可以选择把问题留给未来,等未来如果研究出了二维甚至是三维的常温超导体,等到那时候等离子发动机有了进展。
它可以类似化石燃料的火箭做自动变轨的话,那么空间站就不用那么麻烦,他们只需要在轨道上等待就可以了。
但我们不可能现在完全不考虑这种可能性。”
陈元光说完后,林甲问:“为什么不能采取多种发动机结合?
化石燃料发动机和等离子发动机结合,和空间站对接以前用化石燃料,返回地球用等离子发动机。”
陈元光解释道:“本身我们用等离子发动机取代化石燃料的发动机,就是因为化石燃料的发动机太重了。
化石燃料的发动机要携带大量的化石燃料,除了化石燃料外它需要有冷却液,需要大量的金属连接件。
以重型火箭为例,它在起飞前的质量高达4000吨,实际搭载的货物只有40吨。
我们如果还是采用传统化石燃料发动机和等离子发动机相结合的模式,那就没有任何意义。
即便可以回收,在发射成本上依然不会和星舰有什么本质区别。
用等离子发动机能够大量节约质量,像化石燃料的冷却系统可以直接砍掉。
如果不考虑未来,其实现在可以说已经成功了。
不久后我们就会做第一次的等离子火箭发射。
到时候你如果想去现场参观火箭发射可以和我说,我帮你联系人。
等离子发射的光和化石燃料发射产生的光可完全不同。”
像航天器在太空中的精密对接,这种技术资料在未来能找到,但是能找到不意味着能够直接拿来用。
两边的现实环境天差地别,你压根找不到能够直接拿来就用的技术方案。
里面的参数放在现在时空,压根就用不了。
因此对陈元光也好,对华国航天也好,这是一个超大的项目,其中涉及到的技术难关都得一关一关过。
算是华国航天这几年的最大项目了,对华国方面来说,能搞出等离子火箭就已经是大赢特赢了。
因为有等离子火箭,算好轨道就能够直接送去火星了。
人往上面一扔,在上面搭载一个冬眠舱,进去就睡,根据他们计算39天就能够送到火星。
就是回来有点麻烦,但也不是太麻烦,只要等离子发动机别炸,核聚变发电装置别出问题,回来问题也不大。
再说有再大的风险,也有大把华国航天员为了第一个登上火星,愿意踏上征程的。
因此对华国航天来说,已经可以开香槟了,阿美利肯还没去火星,他们已经可以去火星了。
所以说人工智能未必是技术奇点,常温超导一定是技术奇点,哪怕只是一维的常温超导,都能实现原本要花大量时间才有可能实现的工程。
只是对陈元光来说,去火星除了象征意义外,意义不是那么大。
你没办法在火星上构建起可以循环的生态,人类无法在火星上生存。
第246章 急急急
“当然刚刚提到的这套方案,和马斯克的星舰把成本降低到10美元一公斤以下一样,是理想状态下的方案。
它的运载能力需要达到5吨左右的话,对等离子发动机的要求很高。
在起步阶段需要消耗巨大的电能并在短时间内释放快速释放,产生大量的反作用力让火箭脱离地球引力。
我们很快要进行的发射更多是预研究层面。
短期内还是要依靠电磁发射,主要利用超高速超导悬浮与电磁推进在地面将火箭助推至超声速以上再进行点火起飞。
等脱离地球引力之后,再通过等离子发动机来推动,整体是一个三段式的动力系统。”陈元光说。
项目立项之后,陈元光觉得为了减少整体对化学燃料的依赖,以及减少化石燃料发动机的复杂度,可以在最后的末端继续用更大推力的等离子发动机,等离子发动机同样用常温超导体打造其内部磁体。
“想和你并肩看日出东方,看夕阳西回@光甲航天”
“想和你携手观戈壁沙漠,观大漠孤烟@华国航天”
老实说,在西方过去强势文化席卷下,七夕节其实没啥存在感,存在感稀薄地还不如消费主义造出来的概念-520.
最近这几年随着女权被男性当成严肃话题对待后,七夕节就更没有存在感了,仍由各大电商平台怎么忽悠,男性消费者就是不上当。
这天也一样,网友们本来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七夕节,结果没想到光甲航天的官博和华国航天的官博进行了互动。
互动还颇暧昧,有种七夕文案的意思。
但里面无论是大漠孤烟还是日出东方,都让华国的航天爱好者充满遐想:
“难不成有生之年系列终于要出现了?我能够亲眼看到华国航天和光甲航天合作?”
“不知道是什么大项目,要知道之前光甲航天帮华国航天把人体冬眠设备送上天宫,双方都没搞的这么肉麻。”
“卧槽这保密工作做的也太好了吧,我之前从来没有听到任何消息。”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急急急急急国王就是我”
“能不能别当谜语人,很好奇又有什么突破”
“我之前还以为你们老死不相往来呢。”
“能不能透露一下是什么惊喜?”
微博上午九点卡点发的,五分钟之后就被顶上了微博热搜榜的头条。
因为技术突破,华国现在的日子可要比20-22年那几年好过得多,哪怕欧洲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疯狂给华国汽车产业加关税,但他们总不能给光伏产业加关税。
因为他们给华国光伏产业加的关税,都会变成成本转移到他们本国企业上。
另外就是芯片产业突破,两大支柱产业有力缓解了华国内部的经济状况,没有受到什么实际干扰就打下4v所有外岛,更是让华国有底气坐在牌桌上不亲自下场,看着竞争对手们轮番唱戏。
整体大环境空前好转,哪怕是阿美利肯金融支柱都在一根接着一根被拆。
舆论场上更是兔兔当道,神神只能暗地里阴阳怪气几句。
由于马斯克星舰的成功,航天领域是神神们少数几个能够想到就昂首挺胸的领域了。
现在见光甲航天和华国航天好像要联手搞事,神神们都很慌,深怕舆论斗争的武器又少了一把。
等到中午十二点,华国央妈的新闻三十分节目就给神神们沉痛一击。
“8月29日消息,据华国航天科工官方消息,华国航天集团携手光甲航天集团联手打造的神舟-光甲号电动火箭已于今日发射成功,该火箭是一款基于电磁发射超导技术和等离子发动机技术打造的纯电火箭,未来将用于发射小型卫星。
据介绍,本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常温超导技术应用在火箭发射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根据华国航天和光甲航天的官方消息,最迟今年年底基于同技术框架打造的复合动力可回收火箭将进行发射,发射成功后预计可以实现火箭发射成本的大幅度下降。”
主持人介绍完之后是一段简单的采访,采访对象是整个项目华国航天方面的负责人。
节目播出后,各路官博同步在微博发声。
上一篇:全球暴雨:我的船上全是女神
下一篇:末日:每天十连抽,我必定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