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 第385节
大家知道星爷吧,离现在也有十年时间了,当年星爷在国内的营销策略就是我们欠星爷一张电影票,从西游降魔篇就开始玩这一套,到了美人鱼的时候这个营销策略已经炉火纯青。
美人鱼砍了三十多亿的票房,是内地首部破30亿的国产电影,再后来票房就一路走低,新喜剧之王在上映首日票房2个多亿的情况下,最终票房只有6亿左右。
这说明,星爷的品牌确实具备足够的情怀,有市场号召力,但终究是作品说话,当作品不行的时候,你再有情怀也得给作品让路。
几十块的电影票如此,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汽车更是如此。
所以从来就没有必成这回事,也不要以为背靠巨头就是免死金牌。
这几年,死了多少所谓背靠巨头的新能源品牌,背靠巨头有可能死,有国资背景也有可能死,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老实讲这类内容之前不讲是因为想接商单,而现在能讲是因为现在不行的新能源品牌已经死完了,在华国这个新能源吃鸡赛道上还能活下来的,都有点看家本领在,已经不太可能会暴毙了。
现在已经算是进入到新能源车的下半场了。
“话题回到Space会不会暴毙上,我和大家说心里话,我一开始看到这新闻的时候,我觉得它活不长,因为它是合资品牌,合资的另外一方还是来自阿美利肯,是特斯拉。
所有合资品牌为什么都不行,这几年销量大幅下滑,怎么都救不活。
各类车评人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说营销跟不上,有说技术不行,有说是之前日子过得太舒服,也有说是因为傲慢。
这些都是原因,但它们这几年把这些缺点都改了,在体验上和国产新能源品牌已经没有本质区别了,但消费者仍然不买账。
这里面必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所有合资品牌都无法解决的,甚至在内部开会的时候,他们连提都不敢提,但殊不知这才是合资品牌只有可能死路一条的终极无解难题,营销、技术、产品力这些都能改,只有这个终极无解难题是所有合资品牌都没有办法解决的。
也就是因为这个终极无解难题的存在,我才会并不看好Space。”
作为少有会说一点真话的车评人,过去因为在国内合资品牌、新势力都干过,出来干车评人能够给出大量干货而迅速爆火,直播间里的观众狂扣弹幕。
大家都想知道对方所说的终极无解难题到底是什么。
“抱歉,卖个关子,这个现在我还不想说。
之后我第一次觉得Space有可能能成是因为这家公司的法人是由光甲里的甲,也就是林总直接担任,而且企业也是林总直接参与全过程的经营管理。这点可以在林总的抖音里能够看到。
这从商业上其实是很不成熟的行为,这和林总在公开场合里成熟商业精英的形象是不符的。
这样的决策不够精明,它给自己预留的辗转腾挪余地太小了。
真正成熟的决策是,建立子品牌,但是不要自己亲自下场,找职业经理人来负责具体经营。
如果换我来负责这件事,我会和国内一线车企各成立一家公司,像什么吉利、比亚迪、上汽等等,一家投一部分钱,我只做资方,并且会很低调。
我和吉利合资成立的就叫极光,和比亚迪合资成立的就叫迪甲,总之你可以扯我的虎皮,但我在公开场合不会去帮你主动宣传,你也确实是我的子品牌。
然后就养蛊,这些谁能跑出来,谁才是亲儿子,该给的资源该站的台该有的扶持,全部会给,直接出来收割胜利果实。
至于没能卷出来的品牌,那就切割,反正它也不是用光甲为名,没有和我光甲航天深层次绑定。
这才是成熟的商业做法,稳赚不赔的生意。
我最开始以为Space就是这样的路数,就和过去所有所谓大厂合资成立的新能源车企一样。为了规避风险所成立的子品牌。
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之前业内没人讲,但是实际存在的一个东西,那就是股东方越牛逼的新品牌,越不想负责,或者说没人负责。
你看上去股东方很牛逼,这个品牌能从牛逼的股东方吃到红利的概率是很小的。
因此一开始我以为Space也是走的类似路子,光甲航天提供的扶持有限,你得自己证明自己之后,光甲航天和特斯拉才会逐渐加大扶持力度。
就类似之前互联网大厂很流行的所谓内部创业,你跑赢外面的竞争对手,那么董事会就让你单独成立公司,如果不能,那就把外面的公司给收购过来。
和互联网内部创业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比起来,这种孵化子品牌的创业模式,耐心会更多,给的时间会更长,只是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我第一次觉得它能成是什么时候?就是林甲亲自担任法人,亲自下场参与到Space全运营中去,这就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了。
虽说光神才是光甲航天的灵魂,但作为光甲里的甲,林甲从来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大家可能会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觉得林总好像是花瓶,属于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型案例。
然而实际上林总非常有能力,我因为是车评人,认识的新能源车供应商上下游老板也不少,我和他们聊的时候,也会聊到Space,所有这些上下游供应商,没人会小看林甲本人,会小看她本人的能力。
包括我听说过一些坊间传闻,说一直到今天,林总当年给腾讯视频高管留下的心理阴影都还没消去。
林甲的亲自下场,让我觉得至少不是玩票,老板亲力亲为和找职业经理人孵化子品牌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所以我的态度变成了适当看好。
如果Space更名为光甲,那么意味着它避开了所有合资品牌的原罪,加上和小米一样和母公司高度绑定,我对它的看好程度已经来到了八成以上。
华国市场是只养的下几家巨头,所以过去五年我们能够看到所有新能源车企都在卷生卷死,为的就是成为巨头,能够在这场牌桌上笑到最后。
这个生存线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是五十万,年销量五十万的车企才有资格谈活下来。
但大家要知道,这是针对普通品牌,也就是说我要做定价20到30万这个区间的新能源品牌,他们的生存线是这么多。
对于一个豪华品牌来说,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另外如果光甲航天只会孵化这么一家品牌的话,那它背靠的是年收入已经在快速接近五千亿rmb的巨头,华国新质生产力领域的高通,躺着赚钱的典范,它就不可能会死,无非是获得扶持力度的多少。
大家会以为光甲航天是航天企业,实际上无论现在常见的光伏、新型半导体还是常温超导,光甲航天都要收专利授权费的。
它旗下的独资豪华车品牌是不可能会死,区别只是在于,它是靠母公司存活,还是说能够作为一家有认可度、辨识度和品牌影响力的豪华车品牌,能够去撼动其他豪华车品牌的地位。”
“今天很荣幸受到了光甲航天的邀请,来到他们Space的总部来看一下他们的新车,站在我身边的呢是光甲航天的CEO也是Space的创始人林甲,之前也是我们小米汽车的副总裁,我们之前在小米汽车的时候合作非常愉快,她说让我来帮他们把把关,我们去看看是怎么一回事。”
林甲不仅仅邀请了车评人,还邀请了雷君。
这件事是要给Space的新车把脉,但同时也是一场营销,一场声量越大越好的营销。
如果现在Space的概念车能够让所有人一致觉得很牛,那么他们出去之后自然会帮忙说好话,吸引潜在消费者的眼球,初步建立起购买欲望。
如果不行,那他们也会通过设计新的概念车,来规避现有概念车的问题,舆论也会觉得Space对品质的要求太高了,进而给消费者一种Space够高端的印象。
当然邀请雷君自然不会和其他车评人混在一起,而是单独邀请的雷君。
雷君来了自然不能不发微博,他得强调Space的创始人之前是小米汽车的高管,如果Space成了,那某种意义上等于是小米汽车成功孵化了Space。
未来小米汽车要去攀登100万以上的价位自然顺理成章。
“雷总,很感谢您能来,元光去申海那边开会去了,最近因为阿美利肯那边成立太空战略委员会,元光最近会有点多。,所以就由我带您看看我们的量产车。”林甲很客气,一行人就往试车场去了。
“这是我们制造的第一款概念车,Space S1,它用到的应该全部都是最先进的供应链技术,其中在很多功能设计上是由我们光甲航天原创的,底盘、电机和电池,则是由我们和供应商团队联合研发,这些是我们的独特优势。
另外在车前盖这里,我们借用了劳斯莱斯的设计,劳斯莱斯的前盖会有女神浮现。
而我们的车前盖可以浮现Space的logo,它是一个平面,然后在车盖进行呈现。”
劳斯莱斯的车前盖上浮现的不是自由女神,而是欢庆女神,从1911年开始正式成为其车头标志,后来有很多豪华车都借鉴了这一设计理念,在车头搞一个雕塑状的标志。
其中除了劳斯莱斯外,最出名的应该要属迈巴赫。
客户甚至可以定制欢庆女神的材质,是要不锈钢、玻璃还是24K金。
不过劳斯莱斯的车标之所以设置成可以隐藏起来,倒不是因为担心被人给掰断,毕竟在他们的设计理念里,能开得起劳斯莱斯的用户家里怎么着也得有私家车库才对啊,开出去也是出入高端场所,有保安帮忙看着。
设置成可隐藏是因为70年代的时候有一些国家禁止立式车标。
而Space车头的车标,不是立式雕像,而是一个二维平面图。
因为Space的logo是线性几何图形,所以它可以像画一样出现在车身。
“我们计划整个logo用太空材料来打造。
原本的计划是月球土壤,拿来做成混凝土,现在有金属的话,那就会用铁镍合金,来打造logo。”
第430章 就得追求极致啊
雷君听的很认真,因为在他看来,好的设计理念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很不错的设计,谁说一定要立式logo,你们这种浮现式的logo确实也很合适。”雷君赞叹道。
林甲接着说:“这个logo在夜晚的时候是可以发光的,它周围有一圈灯带,可以发一种led的灯效。
雷总,来上车试试看。”
“这是?”
“这是抬头显示加上空气成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是要车前玻璃上的抬头显示,还是说要一个空气成像来充当仪表盘的功能。
然后为了追求整个显示效果的一致,我们在方向盘的选择是选择的是异形方向盘或者半幅方向盘。
用户可以根据它的需要去选择。
雷总,来开一下试试看。”
雷君开完一圈,围绕着他很关心的问题提问后,回到会议室他说:“我只能说这绝对是一辆好车,它应该采用了比现在的线控底盘还要更先进的技术才对?”
在24年的时候只有蔚来的ET9采用的是线控底盘技术,而到了2027年,几乎市面上所有价位在30万往上走的车型用的都是线控底盘。
传统底盘主要依靠机械传动、液压或气动连接来传递驾驶员的操作指令,通过方向盘与转向机构之间的机械连接实现转向,通过刹车踏板与制动系统之间的机械和液压连接实现制动。
而线控底盘则完全采用电信号传输指令,实现了真正的“线式”操作。
简单来说就是无论是响应速度还是精度都要远超传统底盘。
甚至在可靠性上,线控底盘因为结构简单的缘故,理论上要比传统底盘更好。
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成本,尤其作为新技术,它的成本就更高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实现不了线控底盘的新能源车智能驾驶再厉害,最多也只能算是L2.99的智能驾驶,谈不上L3,线控底盘是实现L3级的智能驾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雷君一开就知道,如果不是线控底盘,以传统底盘绝对实现不了如此灵敏的操控,方向盘转幅比最新的小米su8同等转向情况下还要来的更小。
“没错,不仅线控底盘技术进行了优化,我们在底盘上采用的也是新型合金,这种金属的重量会更轻,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操控感。”林甲点头。
雷君直言道:“尽管我没有体验智能驾驶功能,但考虑到这本身就是你们的强项,不可能差到哪里去。
我只能说这是绝对意义上的好车,设计上有很多巧思存在,但我还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像去掉仪表盘转而用空气成像,以及用半幅方向盘,这些设计消费者不一定能够接受。
你们的目标用户群体应该是30到50区间的成功人士,而这个车对他们来说可能太激进了。
就如果说华为造的豪华车太像迈巴赫,那么你们造的车又太像超跑。
我觉得这需要在两者之间权衡。
很多时候用别人已有的成熟方案未必会是一件坏事,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原创就一定好,消费者一定会买账。
说白了成功的车企谁没借鉴别人的成功元素?迈巴赫还借鉴了劳斯莱斯的立式车标,你们其实可以采取更保守一点的方案。”
林甲从雷君的言论中听出了诚恳,她说:“我明白了。”
其实给雷君看的只是Space S1的一部分,没有给雷君看全貌。
为的就是怕对方把他们的设计理念给借走了。
到时候寻思这借鉴理念没人要,给你整走了怎么办?
车评人他们知道S1的设计理念,因为保密协议的存在,他们不会对外透露,但雷君知道了之后,把设计理念包装一下用在小米的高端车型里去,那就完蛋了。
上一篇:全球暴雨:我的船上全是女神
下一篇:末日:每天十连抽,我必定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