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44节
郑国刚这会儿还没爽够,可不管你这个。
继续开火:
“实际上,正如美方代表所说,10亿吨甲烷的年排放量确实超出常理,因此,我们又尝试了把整个反演过程逆转过来,也就是以以美方公布的大气中甲烷含量为参照物,来计算其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那么就会得到一个更加符合现实因素的数字。”
为了表示强调,在说到这里的时候,他刻意放慢了语速:
“而根据我们的计算,美国在整个2003年总共排放了大约95亿吨二氧化碳,而不是他们所公布的69.4亿吨,占到去年全世界排放总量的35%以上……”
这下子,笑不出来的可就不止美国代表团自己了。
刚才那个10亿吨甲烷的数字,任何有理智的人只要稍加分析,就会知道是假的。
可是这95亿吨的二氧化碳,听上去则一点都不离谱。
另一方面,其实大家本来也有美国人瞒报数字的心理预期。
只是没人想到这帮老B能瞒报这么多……
要知道,虽然大家在减排这方面都有自己心里的小九九,但对于多数国家,尤其是欧洲和美洲国家来说,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仍然是实打实的。
这多出来的每年30亿吨,如果按照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里面的说法,可是要计算到全人类的碳负债里面的。
到时候无疑是给本就繁重的减排任务进一步增加负担。
而在这种情况下,郑国刚则接著火上浇油:
“这个数字相当于平均每个美国人排放30.8吨二氧化碳,甚至超过了目前在公开列表中排名第一的沙特阿拉伯,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6.3倍……”
“实际上,仅仅今年夏天,发生在阿拉斯加的泰勒森林大火一处排放源,就总计释放出了大概500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这片森林过去半个世纪当中净吸收二氧化碳的总和……”
“……”
看著脸色越来越黑的美国以及欧洲代表,郑国刚知道,火候已经差不多了。
归根结底,欧洲也好,美国也罢,大家至少在眼下还是合作多过斗争。
不可能真的把局面给彻底搞死了。
因此,他恰到好处地话锋一转,语气也变得缓和起来:
“我们之所以要说这些,并非真的要指责谁,只是为了反驳此前美国方面做出的无端指责。”
“我国之所以坐在IPCC的会场上,也是为了解决气候问题,而不是为了拆台……”
在连续几轮火力全开的输出把对方给打得熄了火之后,郑国刚顺势用两句话抢占了道德制高点,然后继续道:
“因此,我在这里做出一个倡议。”
“人类活动对于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从工业革命之后才开始明显产生的,所以,当我们讨论各个国家的减排责任时,不能只考虑现在或者过去十年二十年的情况,而应该从十八世纪中期开始计算。”
“一部分国家提前享受到了充足的发展红利,并且已经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出于公平,这部分责任应当由这些国家自身来承担,只有在详细计算过这些历史问题之后,剩余的减排责任,才应该再由全世界各国进行分配。”
“同时,出于人道主义原则,以及最基本的人权考虑,各国民众不分人种、肤色、性别,应当获得同等的排放权利,也就是按照人口规模来决定各国所应获得的碳排放上限……在此基础上,华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自愿在此基础上额外减排10%,以向世界各国做出表率……”
“……”
这一系列建议,才是华夏代表团本次的核心策略。
过去,一直是别人出题,我们做题。
而现在,则轮到我们出题给别人去做了……
第1165章 化被动为主动
郑国刚的这几条建议,其实都不是华夏第一次提出了。
早在京都议定书签署期间,就已经多次出现过类似的表态。
但作为一套完整的减排方案,被华夏系统性地摆在桌面上讨论,却还是第一次。
并且这也不太符合华夏过去十几年间的低调风格。
因此,不少其它国家代表团的成员甚至都没能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多数还沉浸在前面华夏和美国两边的激情battle上面。
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很快,就有人琢磨出不对味的地方了——
按照人口确定排放限额?
还是华夏提出来的?
不仅如此,还要先除去工业革命以来积累的历史排放数据?
好嘛,你有堂堂13亿人,工业化也就是最近50年的事情,你当然是爽了。
额外减排10%说的比唱的都好听,但真算下来还是突出一个遥遥领先。
那别的国家还要不要过日子啦?
美国好歹有个3亿多人口,问题还在其次。
欧洲那些工业化又早,现在人口又少的国家,比如什么低地三国,还有北欧诸国,按照这种办法算下来,排放限额岂不是要变成负的?
要知道,京都议定书中有关减排的部分虽然没有强制力,但却定下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就是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而各国,当然主要是各发达国家下一阶段的计划是把碳排放限额跟碳交易市场结合起来。
这样,只需要把排放量比较大的低端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把花出去的钱赚回来,就可以永远锁死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上限。
但现在被华夏这么一搅合……
还怎么玩得转?
别说向别人出售碳排放权了,恐怕全世界都得找印度孟加拉等几个人口基数巨大但工业产量又不太高的国家去买碳排放权。
但如果要反驳华夏人的话……
一方面别人的表态有理有据,而且主动做出了让步10%的承诺,加上挟刚才怼赢美国代表之威,实在是没人愿意率先触这个霉头。
另一方面,大家虽然在私底下都脏的一批,但21世纪初这会,表面上至少都还维持著体面的人设。
保护发展中国家,在明面上几乎是和保护环境同等级别的政治正确。
搁在以往,这种下场撕X的活,发达国家一般都是收买几个小国代表代为进行,自己只是作为幕后遥控者。
直到差不多撕出结果,再以一个争议终结者的身份下场。
嘴上说著“我来讲两句公道话”,但其实一点公道不讲。
但这一次,大多数国家都只是猜到了华夏会和美国针锋相对,却根本没人料到,前者会趁此机会提出一个如此有建设性的意见……
自然也没有准备。
于是,场面一时间竟然僵在了原地。
一众代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几乎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投向了在场的法国和德国代表——
毫无疑问,按照刚才华夏提出的计算方式,最吃亏的必定是一众发达的欧洲小国。
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的气候问题的讨论当中,欧盟是作为一个整体被纳入考虑的。
但众所周知,典型的欧盟官员同时拥有意大利人的组织力、德国人的灵活性、法国人的谦逊、比利时人的想像力、荷兰人的慷慨和还有爱尔兰人的智慧。
换句话说就是什么事都不可能办成。
所以在2004年这会,部分欧洲国家仍然会单独派出代表参会。
就比如作为欧洲发动机的德国和法国。
并且考虑到华夏近些年跟欧洲走得很近,由他们来提出意见也不会把气氛搞得过于紧张。
不过,德法两支代表团却直接发扬鸵鸟精神,权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因为他们其实并不想反驳。
正如刚才所说,欧盟在国际计算碳排放权和进行碳交易时是作为一个整体。
但细分下去,还是要在内部为每个国家设定一个限额。
因此,德法两国反而可以利用华夏提出的方案作为筹码,来加强自身在欧盟框架内的话语权。
至于碳排放量的问题……
首先,大家都不觉得华夏的方案能够原样获得通过。
别看华夏现在好像占尽优势,但真正有强制力的排放条约,是要等到2007年左右才开始正式谈判的。
最后还要有表决流程。
到时候就算面子上再不好看,各个既得利益国也不可能批准这样一份内容离谱的文件。
总会有所妥协的。
其次,就算真通过了,欧盟也可以通过吸纳一众中欧和东欧国家来扩充人口数量,再通过入盟协定把这些国家的碳排放额度转移到西欧。
真心不急。
就在主持人实在有点看不下去,准备出言强制结束华夏这一轮已经超时许久的发言时,一直都没有被注意到的俄联邦代表团,却出乎所有人预料地开了口。
“我们认为,虽然华夏代表提出的建议很有建设性,但仍然存在几个严重漏洞。”
刚刚摸到话筒的主持人瞬间又重新坐了回去。
没人想到,竟然是貌似应该跟华夏站在一起的俄国人率先发起质疑。
但很快,他们就意识到情况有些不对……
“首先,一部分位于寒带的国家,维持基本生存的成本就要比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更高,因此应当考虑到这一点,按照各国处在高纬度地区内的领土面积,或是年平均温度对这些国家进行补偿。”
“其次,一个国家在产生二氧化碳的同时,其国内的森林和草地等资源也会同时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但目前依据卫星遥感计算碳排放的方式却无法涉及到这一部分,因此,应当在计算净排放量之前再额外减去这个部分……”
“……”
显然,这一系列提议与其说是提出质疑,倒不如说是在查缺补漏。
而且更加离谱。
你俄国人有820万平方公里的森林和300万平方公里的北寒带国土面积,加在一起比加拿大的国土总面积都大。
还要点脸吗?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