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308节
获得了新的资源和经费之后,李志宏教授终于开始著手把传统“铣齿-热处理-研齿”三步法工艺中的最后一步改为磨齿,并在实验室环境中试制出了符合要求的成品,但却始终无法转入工业化生产。
该工艺中难度最大的部分在于磨齿工序要和热处理工序进行配合,以修正后者过程中产生的变形误差,但磨削加工本身就会产生大量磨削热,影响修正精度和后续的应力释放过程。
国外相关厂家在这一领域已经深耕了几十甚至上百年,各自有一套相当准确的磨削加工模型,即便如此,对于不同的具体产品,仍然需要进行大量试验才能确定加工参数。
而国内的研究才起步不到20年,要想短时间内追赶难度可想而知。
“王杰啊。”
李志宏摘下眼镜,揉了揉已经有点开始脱发的头顶,把旁边正在埋头画图的一名学生叫了过来。
“你把这个新的工艺要求给加工厂那边送过去。”
房间另外一边的王杰放下手中的铅笔和圆规,走过来从教授手中接过一沓厚厚的文件,翻开之后看了两眼。
“又是调整了磨削力计算公式里面的经验参数么?”
就连刚加入课题组才一年左右的王杰都已经对此轻车熟路了。
李志宏没有出声,只是点了点头。
“唉……”
王杰一边把手中的文件收进书包里,一边微不可查地叹了口气。
搞工艺研发的项目,说高大上确实高大上,动辄就是几十上百万的研发经费,平时接触的也都是密级颇高的国之重器,逼格拉满
但另一方面,他们平时做的大部分工作总结起来就是调参数、试制、样品分析、再调参数、再试制……
哪怕换成一个普通高中生也没问题。
在度过了最初的新鲜阶段之后,王杰尽管仍然会尽职尽责地处理自己的工作,但总归免不了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
它们也尝试过用数值计算的方式对于热处理和磨削过程进行理论计算,以重复叠代的流程次数,但由于整个加工过程中,工件的温度、受力情况以及计算边界都在不停发生变化,最终他们算出来的结果跟实际情况简直风马牛不相及。
这当然也不算出乎预料——
如果能如此轻松地靠计算得出结果,那么行业内的几家顶尖企业肯定早就用上了,而不是继续靠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公式吃饭。
但这对于后发国家,尤其是华夏这样一个经济水平还不算高的后发国家来说,确实很难。
“也不要灰心嘛,其实我们这半年的进度,无论是相比过去,还是相比国外同行,都已经算是很快了。”
李志宏重新戴上眼镜,对自己的学生开导道。
“老师,这我知道,我只是觉得这跟我预期的科学研究……不太一样。”
“唉……我们搞机械制造的就是……”
话才说到一半,办公室的房间门就被推开了。
风风火火冲进来的是课题组的大师兄兼小老板,郑书东。
“李老师,学校计算中心那边说,他们今天收到了一个全新的数值模拟软件,可能可以解决咱们的问题。”
话音刚落,李志宏和王杰两道目光便直直地盯向了他。
尤其是后者。
刚刚才抱怨过现实跟理想的差距,现在就来了一个实现理想的机会。
“详细说说?”
身为导师的李志宏毕竟要稳重得多,但眼神中也透露著兴奋。
“前些日子京航大学和科学院计算所那边联合搞了一个软件开发项目,主要是为了解决多场符合模拟过程中的强非线性问题。”
房间里的另外两个人对视了一眼。
显然,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瞌睡来了送枕头。
“走,去看看。”
一行三人快步离开实验室,李志宏教授甚至连他的钢笔笔帽都忘了扣上。
……
当他们来到机房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个熟人在了。
“老李,今天这个软件送到我手里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们,来看看这个,火炬公司一起送来的说明书和宣传手册。”
李志宏挤开人群,钻到电脑前面。
“TORCH Multiphysics……名字倒是直白得很。”
他推了一下眼镜,尽管语气平淡,但目光已经被死死地锁在了屏幕的一行行文字上。
前面的大段文字对于专业的研究人员来说实在有些基础,但李志宏又有点不太好意思直接翻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老师,这里可以直接选择章节。”
王杰的愣头青发言很快帮助自家导师找到了台阶。
“急什么,别人可能还要看呢……”
李志宏嘴上虽然这么说,但身体却非常老实地从善如流,直接点进去了“力热耦合”一节。
“温度场是一个由各种热源所引起的磨削温度在空域和时域分布的集合……”
他很快就完全投入其中。
大概二十分钟后,师徒三人互相对视了几眼。
“这和你预期的科学研究,是不是有点接近了?”
首先开口的自然是李志宏。
他扶了一下眼镜,对王杰问道。
“接近,太接近了。”
后者不住点头。
旁边的超算中心主任见状才总算开口道:
“其实我本来想要请这个软件的开发主管,也是京航超算中心的常主任来专门开个讲座,但电话打过去之后对面说他最近不在学校,所以就没成。”
“这不要紧。”
李志宏摇摇头:
“这个软件的应用不算困难,哪怕不是计算机专业的人也不难掌握,至于具体效果么……当然还需要测试才知道。”
说完他用询问的眼神看向对方。
主任显然听懂了他的弦外之音:
“没问题,今年接下来几个月,伱们课题组的超算分配时间加倍!”
下一章被审了,等一等
401.第401章 首飞前的最后准备
第401章 首飞前的最后准备
这个时候的常浩南,真的不在京航。
由于川省本身就不是遭受水灾非常严重的地区,132厂的地理位置又比较优越,本身不太容易积水,再加上上级单位在最关键时刻送过去的一车息壤膨胀水袋,多种因素叠加之下,整个厂区受到这一波全国范围内洪灾的影响程度远远弱于之前的预期。
十号工程的01架原型机甚至没有被转移到高处,只是经过计算之后,在总装车间内被稍稍支撑起来了一些高度,便完全躲过了内涝积水的威胁。
因此,在雨势消退的大约半个月后,蓉飞就得以彻底消除水患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按照原计划准备试飞工作。
而常浩南作为在前期地面测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的人员,自然也收到了参与首飞仪式的邀请。
尽管对此早就有所准备,但真接到这个电话的时候,那感觉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说华夏空军可以被简单粗暴地分为两个时代,引进苏27之前和引进苏27之后,那么华夏的航空工业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分成两个时代,而分水岭就是十号工程!
作为第三代战斗机的优秀性能倒还在其次,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是在全新的国军标体系下,华夏第一个独立自主走完从预研、立项一直到定型服役全过程的型号。
即便这架飞机上面还有一些零部件需要从国外进口,也丝毫不影响其在华夏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地位。
在此之前,尽管也有歼教1、初教6和水轰5等脱离仿制苏联飞机技术路线的自主型号,但它们要么技术水平实在比较低,要么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并没能进入批量生产,总之都有著各种各样的遗憾。
而歼10,则是华夏第一次从始至终地打通了完整的航空工业链条。
不要觉得飞机总体设计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做过工程设计的人会知道,哪怕是全程亲眼看著别人完成一个项目,也跟自己亲自上手去做完全不同。
只有完成这个从0到1的跨越之后,才能有本钱这么想。
要知道,哪怕放在二十多年后,能用进口零部件“攒”出一架飞机的国家总共都没有几个。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有点像写论文,看别人发的论文时总会感觉“这什么垃圾也能发nature?”,但真到了自己写的时候发现写出来的东西连垃圾都不如。
而十号工程,就是华夏在航空工业这个领域完成的第一篇一作论文。
并且这篇论文直接就中了顶刊。
因此,歼10的首飞,自然是不能缺席。
……
常浩南坐飞机到达蓉城的时候,是首飞日的前三天。
毕竟他可以算是参与了十号工程的内部人员,获得的待遇自然也完全不同。
说到底,其他只是来观摩的嘉宾,无论地位多高,对于十号工程这个项目来说,都只能算“外人”,提前太长时间到蓉飞,或者过于深入他们的日常工作,都会显得比较碍事。
但常浩南则不会。
不仅不会,甚至在他到达132厂之后,还是由副总设计师杨韦亲自带进去的总装车间。
“宋总,薛总。”
意料之中地,常浩南在那架正在进行最后一轮检测的01号原型机前面看到了宋闻聪和薛炽寿。
到了眼下这个阶段,他们二人作为总师和总工,能做的事情其实也比较有限了。
之所以一直呆在这里,主要也是图个心理上的慰藉。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