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620节
而那个关于里奇流的猜想本身,就是丘成桐提出的。
这要是在工程界,像这种没办法证伪的假设,早就被当成工具用起来了。
但在理论数学界,显然不能这么玩。
因此,常浩南的证明相当于给予了微分几何领域的学者们两个早就想用,但一直没办法用的工具。
根据数学界的惯例,不出意外的话,它们大概会被捏到一起,并命名为“常氏引理”。
至于这个常氏引理有什么用……
直观来说,或许可以推动证明庞加莱猜想。
也就是“每个单连通的3维流形都同胚于3维球面”。
而证明庞加莱猜想本身……
常浩南前些天自然也尝试过。
只是以眼下3级系统给他提供的理论水平,显然还不足以让他构思出一个“完整且可行”的思路来。
常浩南在文章最后也是这么写的:
【这两项证明在微分几何领域具备更深刻的意义,但由于本文的篇幅原因,我将在日后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如果把庞加莱猜想比喻成一个装满珍宝,但却被封死了的宝箱,那么,如今常浩南手中的工具,只能把它撬开一个缝隙。
而这篇论文中的某些部分,就是从缝隙中溢出来的些许宝藏。
这样的宝藏,对于理论数学界来说,自然是足够直接考虑所谓“四大神刊”了——
《数学年刊》、《数学新进展》、《美国数学会杂志》以及上面提到过的《数学学报》。
倒也没什么值得选择困难症的。
1999年这会,四大神刊里面只有数学年刊接受和发行电子版论文,而且前面提到过的那几位微分几何大神也都跟这份期刊的关系密切。
于是……
选择文件,上载!
……
对于常浩南来说,这只能算是他科研路上的一个小插曲。
至少现在,他还不准备把理论数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因此,在完成投稿之后,他就把精力转移到了准备国庆典礼上面。
毕竟,也就是这几天的功夫了。
虽然不需要常浩南著手做什么,但参加典礼的飞机几乎有三分之一都装著他参与或者主持设计的发动机,郑良群已经不止一次发来邀请,叫他去津门WQ区机场走访视察一圈。
之前是一直埋头于学术,如今流形学习的研究告一段落,他怎么也得去一趟才行。
而且刚好,还可以跟丁高恒一起。
从京城到津门,距离说长不长,但一路上的安保警戒也是相当麻烦的事情。
两个人同行,多少能缓解一些警卫部门的压力。
“小常,我可是听郑指挥说,他都已经请了你快一个月时间了。”
经过特别改装的中巴车里面,丁高恒坐在常浩南对面,笑著说道。
“我也收到了,但没办法,最近一直在研究一个新课题,实在不好分心打断思路,所以拖到现在才有时间。”
常浩南伸手理了理自己因为一个多月没剪而略有些长的头发回答道。
“让你都走不开的课题?”
丁高恒眼神复杂地看了一眼常浩南浓密的黑发,眉毛轻轻抬了抬。
在过去几年里,常浩南表现出了极强的一心二用的能力,甚至能同时领导两个不相关的项目。
因此,他说出不好分心这四个字,确实让丁高恒有些震惊。
常浩南也注意到了对方的眼神。
为了不让丁高恒觉得他是在炫耀自己的发量,犹豫一瞬间之后还是放下了手:
“嗯……本来只是解决一个信息检索和数据降维的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点理论数学方面的成果,就花了点时间证明出来,投了个稿。”
“哦……”
此时丁高恒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投的哪里啊?”
“数学年刊。”
常浩南端起杯子,喝了口水。
“啊?”
丁高恒双眼瞪大。
尽管他留苏出身,英语都说不很顺溜,但并不意味著对于美国那边的事情一无所知。
“数学年刊……普林斯顿大学的那个?”
“对,一个微分几何领域的猜想证明,他们那边比较专业。”
常浩南点点头。
丁高恒张了张嘴,似乎是在犹豫著什么。
但最后还是问道:
“那……你觉得中稿概率……高不高?”
实在不是不信任常浩南的能力。
主要是,理科学者跨专业到工科领域的他见得多了,但反过来从工科干回理科,尤其还是干回理论数学的,确实稀奇。
常浩南此前虽然在控制理论方面有过不小的建树,还发表过一篇影响力颇大的文章,至今仍然算是华夏控制学界的最高成就。
但控制理论尽管也带理论俩字,一般还是被当成工科的。
现在直接就去挑战数学年刊这种顶级boss,搁谁也得在心里掂量掂量成功率。
能跟这个行为相比的,丁高恒一时间只能想到放弃历史转学理论物理的钱伟长。
后者18岁时以文史双百,物理5分、数学、化学总共20分的惊人成绩考入青华,但次年赶上九一八事变,痛定思痛之后决心弃文从理,学造飞机大炮。
然后就在毕业的时候拿了专业最高分。
后来还成为了力学和应用数学领域的泰斗。
这个故事虽然丁高恒听过不少次,但真当另一个类似的人出现时,他还是觉得……
有点离谱。
第761章 阅兵前夕
“我个人觉得……应该问题不大。”
面对丁高恒的问题,常浩南摸著下巴思索了片刻:
“除非他们的编辑喝多了,没有把我的文章送到研究微分几何学的那几位专家手里。”
其实90年代这会,他这份文章投出去,无论投给谁,最后兜兜转转,大概率都是交给那么几个人审稿。
无非是效率差别罢了。
丁高恒点了点头。
如果别人这样表态,他可能还要有些顾虑。
但常浩南说话历来留有余地,也从未有过诳语,既然能有这样的表态,显然是相当自信。
“那大概什么时候能发表出来?”
丁高恒关切地问道。
“这可就不好说了……”
常浩南摇了摇头:
“按理来说,我的证明过程只是对于里奇流的扩展,还没有到创建新的理论框架的程度,连……呃……总之对于研究微分几何,尤其是研究庞加莱猜想的数学家来说,理解起来应该没有什么障碍。”
“但我听说那些搞理论数学的大佬脾气都比较奇怪,也保不准恰好找不到人,或者手头有事,只能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考虑到数学年刊是双月发行,那最快应该能登在11月末的今年第六期上面。”
听到发表时间是以月而不是年来计算,丁高恒明显松了口气。
而常浩南也稍作停顿,然后才继续道:
“这个我倒是不急,本来就是个研究流形学习的副产物,国庆之后,我的工作重点应该会放在给涡扇10项目收尾,还有刚才说的数据挖掘算法上面,这个是应用型比较强的项目,对于现阶段来说价值更高一些。”
别说只是两个引理,就算真把庞加莱猜想给证明出来,对于现如今的华夏来说也不是特别迫切的事情。
当然不是说庞加莱猜想没有现实意义。
正相反,庞加莱猜想在计算机、工程设计、生物学等领域有著广泛应用。
否则,它也不会在7个月后被纳入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
但是跟同为千禧年难题的N-S方程类似,即便不找到数学角度的严谨解释,工程界一样可以先用起来。
而且,考虑到庞加莱猜想需要的是“证明”而不是一个“解”,因此它的工程应用相比N-S方程还要更加简单一些。
我就先假设它成立。
万一日后发现不成立,那想办法加个修正就行了。
再者说,作为重生者,常浩南明确知道,庞加莱猜想是成立的。
在上一世,它于2003年被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所证明。
没有投稿给任何数学期刊,而是直接在因特网上公开发布了连续3篇论文。
由于他在证明过程中几乎提出了一整套新的理论,因此其它数学家花了将近3年时间,才最终确定他的证明过程正确。
只不过在那之前,2005年,佩雷尔曼已经进入隐居,无人知晓他的下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