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63节
王晓模除了是雷达系统专家以外,其实还是一位先天宣传圣体。
1988年的时候,那会还在电子工业部38所工作的他就依靠三寸不烂之舌,凭借一个仅有一本宣传册,连样机都没有的雷达型号,愣是从国外薅了5000万投资回来。
要知道,那个型号的财政拨款才2000万人民币而已。
当然,后来肯定是研发成功了。
客户也很满意。
画饼,本身并不令人反感。
当然,有些人只管画饼,却又不给人吃到嘴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
在两个项目的间隙,常浩南总算是得著了几天的空闲。
就在他准备打开那个经常被挤爆的邮箱,看看国外学术圈最近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时,从敞开的办公室门口忽然探进来了半个脑袋。
“老师?”
是栗亚波。
常浩南只好把注意力从还在转圈的网页上面挪开——
在经历了多次邮件爆仓之后,唐林天专门关照学校的信息技术部门给他的邮箱分配了额外的空间。
但由于电脑性能以及网速的缘故,每次打开收件箱都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时间。
“老师,我收到邀请了!”
栗亚波快步走进来,一脸兴奋地说道。
不过,自家学生突然来这么一句,倒是让常浩南一时间有点没反应过来。
“呃……你先坐。”
在示意栗亚波坐下之后,他才意识到对方说的是什么事:
“邀请……是参加C808商业首航的邀请?”
这个邀请其实沪飞方面早就跟常浩南提过,但他当时表示不想来回折腾,所以只是出席了去年庆祝顺利完成取证试飞的仪式。
后来C808的第一架交付机由于发动机零部件的交付问题而被迫延期,商业首航这事也就一路拖延到了现在。
搞得常浩南都快忘了。
“对。”
栗亚波面带喜色地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精美的信封,交给常浩南:
“所以下星期想和您请两天假。”
信封上面并排印著华夏联合航空和沪飞集团的两个logo。
由于“军队一律不许经商”的影响,联航目前还是脱离了空军系统,不过也还没加入东航,而是暂时以一个有点别扭的形态独立运营。
估计是等著民航系统的下一轮重组。
不过,也正是因为独立运营的方式,使得这家航空公司在不少地方都比较敢为天下先。
比如印在信封右下角的那架C808,就被涂上了花样繁复的申奥主题彩绘。
算是紧跟著琼省航空的步伐,第二批开始采用大范围机身彩绘的航空公司。
因为常浩南自己的作息也没什么规律,而且经常连续长时间出差,因此火炬实验室的请假,以及小笔经费审批之类的日常工作都是由柳晨晨负责的。
今天栗亚波特地过来找常浩南,请假显然只是顺便。
主要目的恐怕还是跟后者汇报一下自己受邀这件事本身——
尽管激光加工那个项目还没落实到具体的生产领域,但栗亚波在年初的时候毕竟还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Nature。
这个年头,就算是在企业眼里,拿一笔经费换一篇超级顶刊的论文也绝对是大赚特赚的。
要知道,排除掉3篇短篇评论,2000年全年,整个华夏的学者一共也只在Nature上发表了4篇论文而已。
光是由此而生的曝光度,以及在年终总结时可以加进去的内容,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更别说这篇论文还能起到误导竞争对手的作用。
所以,作为C808机体大部件的主要供应商之一,镐飞集团给栗亚波发个邀请函,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好说,时间方面你自己看著安排。”
常浩南把信封还给栗亚波:
“照片多拍一些回来,到时候贴在咱们实验室的宣传墙上面。”
这个时候,他突然想起了前世看过的一个系列短视频。
就是用猫猫狗狗指代导师和学生的那个。
里面有一期,就是“发Nature之前”和“发Nature之后”进行对比——
发过Nature之后,哪怕在组会上睡觉,老师都得让其他人闭嘴,以免打扰到休息。
栗亚波的那篇Nature当然情况有些不同,但不管怎么说,常浩南对他还是比较放心的。
“咱们实验室的宣传墙……还缺素材啊?”
栗亚波惊得手上动作都停了:
“您那些……随便摆出来一点,不是随便让别人惊掉下巴?”
“那不一样。”
常浩南拿起鼠标,重新把视线投回到邮箱页面上:
“实验室么,又不只是我一个人,只有大家都拿出成绩来,才能说我们实验室的总体水平很高。”
“再者说,名字是我的内容,别人都已经看太多了,就算挂上去新的也不会有几个人注意……”
“……”
面对常浩南不经意间的凡学,栗亚波一时间有点不知道自己该作何反应:
“那行吧……我尽量拍好看一点……”
紧接著,便拎起书包,转身离开了常浩南的办公室。
“整挺好啊……”
看著栗亚波的背影,常浩南表面上不露声色,但心里还是高兴的。
自己的学生能以独立的身份收到这种邀请,无疑也是给他这个当老师的增光添彩。
说实话,虽然还不是院士,但常浩南在华夏学术圈的地位也已经基本到头了。
但对于教授的本职工作来说,他只能算初出茅庐,仍然有很大进步空间。
毕竟,收徒这种事情,其实很多时候都看脸。
有些学生,在学术界对老师毫无威胁,却会在教育界让老师颜面扫地。
好在他第一年的这两位学生都还不错——
那位博士生王杰,每月交上来的报告也写得十分认真。
只是因为造船毕竟是个长周期项目,所以还没拿出特别有说服力的成果而已。
第896章 我来当主编
送走栗亚波之后,重新稳固好心态的常浩南一边享受著初春的暖阳,一边重新开始查看邮件。
现在,距离他和佩雷尔曼一起发表那篇证明庞加莱猜想的论文,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年时间。
此事的热度也已经冷却下来不少。
不过,“热度”这种说法,归根结底是对于媒体而言的。
学术界虽然也存在追逐热点研究方向的说法和现象,但除非像生物或者材料这种出成果相对短平快的领域,否则意义实在有限。
所以总体上还是比较克制。
另一方面,相比于几乎彻底杳无音信的佩雷尔曼,常浩南在过去一年里总归还是有些踪迹。
因此,仍然有不少机构、学者或者学生会向这个邮箱发送邮件。
实际上,这里面也包括佩雷尔曼本人。
虽然在外界看来他基本相当于失踪,但和常浩南之间的联系倒是一直没有断过。
除了照例交流一些数学上的灵感以外,或许是由于已经实现了解决庞加莱猜想的夙愿,二人往来邮件中的内容还包含很多与研究无关的内容——
音乐、生活、美术、文学乃至哲学。
佩雷尔曼确实属于字面意义上的天才,他对于这些领域都有一定的涉猎。
而常浩南尽管并不专业,但毕竟也是经历过因特网时代的人,做个听众和捧哏还是没什么大问题。
总之,俨然一副多年好友的架势。
通过这些日常的邮件往来,常浩南也侧面了解到了很多有关对方的情况。
作为一名犹太人,佩雷尔曼的一部分亲人在苏联解体后选择移民大卫国,不过他自己却在西方周游了一圈之后,选择跟母亲一起留在俄罗斯。
或许这也是对方平日里表现沉默寡言的原因之一。
比如现在,常浩南的邮箱里就躺著一封上星期收到的邮件,内容是询问他是否了解如何给鱼汤去腥……
当然,也并非所有邮件都是这样生活化的内容。
之前曾联系他表示想要来火炬实验室读研,但被十动然拒的玛丽安·米尔札哈尼在时隔近一年后又发了一封邮件。
她首先表示自己已经在哈佛大学由硕士转为博士,并感谢常浩南在去年提供的鼓励和支持。
紧接著,又在下面向常浩南询问一种研究路线的可行性,即是否有可能反向利用庞加莱猜想证明过程的思路,将三维或二维空间中所追踪的界面投射到更高维的空间加以处理。
关于这位玛丽安·米尔札哈尼,在对方第一次发来邮件时,常浩南其实并没有太当回事。
不过,后来他才依稀想起来,这位在前世似乎是第一位获得菲尔兹奖的女性数学家。
而研究方向似乎是几何学。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