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65节
【……本文将提出一类处理带发散自由速度场的二相流问题的守恒性水平集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开发了不守则界面上Robin边界条件的高效处理方法,结合界面解析的相变求解方法来考虑液体形状及内部环流等对传热传质的影响……】
【首先假设任意区域Ω,以及其子区域Ω1和Ω2,且有Ω2=Ω/Ω1。Γ为分割Ω的界面,构造一个正则化函数Φ(通常为光滑的海维赛德函数)隐式表示Γ,使得当经过Γ时,Φ快速地从1变为0,而在子区域Ω1内,则有Φ≈1,子区域Ω2内,有Φ≈0,故而一般将Γ设为Φ的0.5水平集,在计算中,我们希望即使在有小扰动存在的情况也可以保持界面的形状……】
【……】
时间,随著常浩南双手在键盘上的飞速敲击而飞速流逝著。
不过在大约二十分钟后,常浩南就停下了打字的动作。
稍加思索之后,他抽出一张软盘,把才写了个开头的文档复制进去,然后起身径直前往了机房。
实际上,他开发的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并不复杂,实质就是一种重新初始化过程,通过求解一个粘性项的稳定解来修复水平集方程中的ψ值,以达到维持守恒性的目的。
而之所以过去从未有人涉及到,是因为其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难以实现。
比如传统的网格划分方式,就很难适应笛卡尔网格上高速变化的两相流体。
但对于重生后首先就点出了数值计算专精,还全程主导了TORCH Multiphysics软件开发和算法设计的常浩南来说,这反而不是什么问题。
根据他的估计,在引入带自适应网格的有限元离散方法之后,计算效率还是能得到基本保障的。
只是如果想要通过非自主编程,而是图形界面互动的简单形式操作,那估计就只有等到TORCH Multiphysics的下一次大版本更新才行了……
不过么……
“这倒也是个不错的机会。”
正在按照论文中内容敲著代码的常浩南心想到。
TORCH Multiphysics从最初的试用版发布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差不多3年半时间。
软件嘛,只要你往出卖,代码其实是无论如何都藏不住的。
哪怕常浩南搞了三个门槛不一的版本,但最多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拖延这一进程而已。
毕竟,能接触到专业提升版软件的人也有成千上万,基数大了以后,透出去风声也属于意料之中。
再者,同行竞品毕竟也不是吃干饭的。
总之从2000年左右开始,像Materials Studio、ANSYS Fluent、COMSOL Multiphysics等软件也开始在计算效率和性能上奋起直追,尽管在综合性能上距离TORCH Multiphysics这个先行者尚有距离,但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已经有了一较高下的资格。
尽管后者靠著过去几年的广撒网,以及火炬集团提供的数值计算服务,仍然牢牢占据著市场占有率的头把交椅,但长此以往下去,优势肯定会越来越小。
因此,火炬集团2月份提交上来的工作计划中,就包含一次预计在2001年年底或2002年年初上线的全新大版本更新。
正好可以把笛卡尔网格,以及这一类新的水平集方法给引入进去。
“是时候重新让你们感受到恐惧了……”
常浩南啪地一声按下回车键,然后靠在椅背上,看著屏幕上显示出的计算流程,自言自语道。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背后不远处突然传出一个好奇的女声:
“呃……什么恐惧?”
在那一瞬间,常浩南觉得自己血都凉了。
重生过来五年了,他一共也就无意识中二了这么一次,结果就让人给抓了个正著。
别问,问就是男人至死是少年。
常浩南用尽平生最大努力憋住严肃的表情,然后回过头。
看到穿著一身淡粉色羊毛衫的姚梦娜正从门口走进来。
还好。
这个距离,她应该只是听到了一些只言片语。
“没什么。”
常浩南不动声色地回答道:
“我是说,不能因为研究方向有难度就产生恐惧心理。”
“呃……这倒是没错。”
姚梦娜果然不明所以,很容易就被搪塞了过去。
而且,随后还自己主动换了个话题:
“刚我从食堂回来,但是办公室看不著你人,我就估计是在机房。”
“盒饭挂在你办公室的门把手上,忙完了别忘了去吃。”
此情此景,让常浩南突然想起了自己刚重生过来之后,第一次看到姚梦娜时候的场景。
是在之前那个老机房里,也有众人一起吃盒饭的环节。
只不过,当时的盒饭好像是张漫买回来的……
一时间,常浩南竟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回忆当中。
“常教授?”
姚梦娜看著突然两眼出神的常浩南,试探性地叫了一声。
“哦……”
常浩南猛然惊醒,紧接著瞄了一眼正在计算当中的电脑。
应该还有一段时间才能出结果。
“算了,现在就去吃好了……”
说完站起身,披上衣服,和姚梦娜一起离开了机房。
第898章 常教授又发论文了?
这篇论文的内容相对短平快,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就最终完成了。
毕竟,这是常浩南未来准备引入到TORCH Multiphysics里面的东西。
除了数学推导部分以外,最多涉及一些计算原理,不可能把所有具体实现的细节都给写进去。
那就成商业间谍了。
到时候被人抢了先,然后一查。
嘿!
自家老板泄露出去的。
那就搞笑了。
至于投稿……
其实也不用怎么投稿。
毕竟,华夏科学院学报这个期刊目前还没正式创刊,出版社也只是刚刚筹建完成。
而且常浩南自己还是主编。
为此,第一期华夏科学院学报的发售日期,也比预期提前了差不多一个月。
实际上,尽管新期刊在刚起步的阶段基本都会在请大佬当主编站台,同时顺便让大佬发些论文上去以提高引用数量和影响力,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约稿而来的论文都是以综述为主。
一来是因为只要写综述的人足够有名,那么发表之后短时间内的引用量一般都会蹭蹭上涨,比同影响因子的普通论文快得多。
二则是因为对于有一定名望的学者来说,综述相对好写,也不涉及什么研究成果,毕竟高水平论文又不是什么大白菜,很难说约稿之后马上就能给你整出来一篇。
当然,其实还有另外一点。
就是即便对于大部分大佬学术大佬来说,“在自己担任主编的期刊上发论文”这件事,往往也很容易被认为是灌水,还可能招来学术对手的攻讦。
总之,像常浩南这样真把重量级成果当添头发出来的实诚人,已经不多了……
不过,摆在他面前的,还有另一个现实问题。
JCAS,或者整个华夏的学术期刊,现在都处在一个没什么人关注的状态。
而且,这年头也还没有后来那么多专精学术领域的媒体。
所以哪怕是常浩南,不声不响地直接在上面发个论文,也很可能掀不起什么浪花来。
所以……
还得是arXiv。
作为预印本网站,在arXiv上提前发表成果不会影响到正常投稿,但却可以让很多关注这个方向的研究者注意到。
完全符合常浩南的需求。
于是,在最后一遍检查过内容无误之后,他按照惯例打开网站,接著把已经完成的文档给传了上去……
……
几乎与此同时。
大洋彼岸。
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俄亥俄州立大学。
高级研究员哈罗德·黄左手拿著一个刚刚打开的三明治,右手则操纵著鼠标点击进入了arXiv的网页。
实际上,作为一名主要研究高阶数值模拟格式的工程技术人员,arXiv里面其实很少有他感兴趣的内容。
然而,在去年那一波夸张的热度之后,arXiv在“主流”学界的影响力,也随之提升了不少。
尽管所有人都觉得,不太可能再有第二个人会把惊天动地的成果直接摆在上面。
但既然有常浩南和佩雷尔曼的前车之鉴,谁又敢打包票呢。
而且,即便上面很少有真正意义重大的成果,但一些天马行空的思路还是有可能带来一些启发。
因此,至少绝大部分研究人员,都会时不时去看一眼,上面是否有什么惊喜出现。
算是某种开盲盒的行为。
而哈罗德也算是其中之一。
他习惯于在吃午餐的功夫上去看看,也算是某种工作间隙的放松。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