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878节

  这是连身为始作俑者的常浩南都没想到的事情……

  无论如何。

  至少在可见的未来内,COMSOL已经彻底没了上桌吃饭的资格……

  绝大多数人甚至都没注意到颁奖仪式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直到常浩南开始宣布火炬集团在未来五年内的新规划,现场所有人的注意力才重新被拉回到台上。

  在COMSOL事实上出局之后,考虑到ANSYS并没有在某个大的领域内挑战火炬集团的意愿,而是选择在化工应用这一亩三分地里面深耕,那么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整个数值计算又将回到1997-2000年之间那种一家独大的状态。

  对于用户来说,其实未必是好事。

  因此,大家也都在关注,火炬集团后面会做出什么动作。

  “首先,TORCH Multiphysics将会推出全新的2.0版本,并且将过去的1.0专业版转化为教育版,永久向全世界学生群体提供不限期的免费试用。”

  一上来常浩南就甩出一手王炸。

  TORCH Multiphysics过去当然是有教育版的,只不过是基于当年的公测版本打造,功能非常不完善且界面UI还基本停留在1998年的水平,使用体验极差。

  也正是这个问题,让COMSOL在研究机构和高校当中保有了相当一部分市场。

  而现在1.0专业版转为教育版,相当于直接堵死了后来者学习COMSOL的路子。

  当然,教育版是字面意义上的仅供教育用途。

  如果你想用软件发表研究成果,那还是必须得购买或者租用正版才行。

  而另一方面,这也意味著2.0版本的提升必须足够明显。

  否则之前花钱用了好几年1.0版本的用户恐怕不会答应。

  而这,也正是常浩南接下来要说的内容:

  “2.0版本的升级重点是针对拓扑结构剧烈变化的界面,包括多相界面模拟和拓扑优化问题引入一种全新的守恒水平集方法,以及针对愈发精细化的空气动力学设计需求,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更加准确的湍流模型,可以在高流速条件下更稳定地描述流体微团的运动情况……”

  “有关这两项具体的技术问题,我会在过一会的报告当中做详细阐述……”

  “……”

  TORCH Multiphysics2.0版本的发布,是大会之前早就预告过的事情。

  只不过在那时,COMSOL Multiphysics 2.5版本风头正一时无两,大家普遍认为,这将是一次彗星撞地球的正面膨胀。

  没成想,最后变成了火炬集团单方面的打扫战场。

  君不见人家还特地提到了针对两相流问题的升级么……

  完全是鞭尸。

  而台上,常浩南的发言却仍然没有结束。

  “过去几年,我们也收到了很多来自用户层面的反馈,问题集中在3D模型与网格化划分的兼容性问题上,为此,火炬集团已经与达索系统公司,以及Kompas公司达成协议,共同推进CAD建模与数值计算领域之间的无缝联通……”

  “此外,三年前,火炬集团曾联合曙光集团,推出过在硬件层面更适配TORCH Multiphysics软件的曙光1000T超级计算机和服务器集群,取得了还算不错的反响。”

  “只不过,由于当时曙光计算机本身的算力相对一般,因此这一组合的优势主要在于性价比而非性能。”

  “但随著曙光系列超算性能的发展,我们也将继续这种硬件适配软件的商业模式,计划在年内推出经过专门优化的曙光3000T,计算效率相比曙光3000提高三分之一,并且附带功能相比专业版更加丰富的TORCH Multiphysics曙光版……”

  “……”

  当他的发言结束时,整个观众席上响起了如惊雷一般的掌声。

  作为这一轮竞争的最后胜利者,常浩南并没有提到任何诸如提高价格,或者新付费模式之类让众人最担心的内容。

  而几乎完全是在讨论数值模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有不少用户已经掏出笔记本,记下了曙光集团这个名字,准备回去之后调查一下具体情况。

  至于坐在特邀赞助商席的曙光集团代表,以及坐在特邀嘉宾席位的科技部代表,更是笑的完全压不住嘴角——

  表面上,这只是两家企业之间的合作。

  但实际上,随著超算和服务器业务的营收不断增加,曙光集团在解决了自身发展问题的基础上,还可以持续反哺到几乎整个上游。

  尤其是自打80年代开始就差点被扼杀在萌芽当中的半导体制造业。

  尽管目前仍然处在购买外国设备和原材料进行简单代工的步骤,但无论如何,好歹是把从研发到商业化的整个链条,给重新搭建了起来。

  这几乎是从0到1的突破!

第1002章 拍到了一艘航母?

  随著常浩南在台上的宣告,整个数值算法与计算科学大会也随之达到了最高潮。

  至于后面持续一天半的报告环节……

  反而关注度并没有那么高。

  无他,太专业了。

  本次大会的实际参会者,大约有一半都来自企业端,其中三分之一并非专业技术人员。

  而由于常浩南有意将大会朝著“学科前瞻”的方向去打造,因此报告内容多以理论为主。

  对于那些能听懂的人来说,当然称得上是收获满满。

  但别说媒体和企业,就算是数值计算领域的研究者,如果不是专精于报告主题的方向,也很有可能听得云里雾里。

  唯一有些话题度的事情大概是,最先做报告的常浩南,报告内容却是给第二个做报告的詹姆森教授查缺补漏——

  前者从理论层面,论证了有限体积法在面对高计算权重问题时出现结果震荡乃至计算发散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个具备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唯一的问题是,这个解决方案需要首先需要解开对应的本构方程。

  这个方程是没有通行格式的,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这个“找方程”的过程,排除掉自己造轮子暴力破解这种逆天方法之外,最合适的计算工具是……

  2.0版本的TORCH Multiphysics。

  已经是杀人诛心的程度了。

  后上台的詹姆森教授则几乎是硬著头皮讲完了全程。

  他本来是打算乘著COMSOL在比赛当中的胜势,把自己毕生所研究的FVM计算体系推广到全行业全领域。

  结果……

  推广,大概还是能推广的。

  只不过,未必是由他来推广了……

  至于哈罗德·黄教授,他关于紧致高精度格式应用的报告虽然并未像前二者那样掀起巨大波澜,但COMSOL的挫折让商业界重新审视其过去技术路线的合理性。

  因此,他也总算是扬眉吐气一把。

  尽管在学术圈因为得罪了人还是很难翻身。

  但至少重新进入到了不少金主的视野当中。

  对于此前几乎走到绝路上的哈罗德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了。

  而整场大会,也在绝大多数人的其乐融融当中,就此落下帷幕……

  ……

  对于常浩南来说,之前的大会属于插曲,而大会结束之后的事情,才是主线。

  一周之后。

  京城,檀州测控站。

  包括常浩南、林森明和栾文杰等人在内,几乎全部跟海洋一号有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都聚集在了此地。

  实际上,这颗历经多重磨难最终修成正果的卫星,早在三月末常浩南还在忙于数值计算竞赛的时候,就已经被发射升空了。

  按照多年前项目最开始时的计划,海洋一号将会与风云一号D气象卫星搭载同一枚火箭,经过大约半个月的轨道调整之后最终进入工作状态。

  但由于中途研发方向出现多次改变,尤其是增加了光学/雷达对海监视的试验任务之后,整个卫星的体量暴增。

  以至于原本规划的卫星平台都无法承担全部载荷。

  好在这条时间在线航的东方红四号(5吨级)上马更早,研发速度也更快,一路紧赶慢赶,好歹是给海洋一号项目提供了一颗全状态工程星。

  顺便也当是平台测试了。

  这才把一堆价值昂贵的宝贝器材全须全尾地装上去。

  但卫星的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麻烦又紧随其后而来。

  海洋一号,需要工作在太阳同步(SSO)轨道。

  在过去,华夏一般都是在晋阳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火箭发射SSO轨道的卫星。

  但长征四号乙的SSO运载能力……只有可丁可卯的2.5吨。

  不够用。

  于是,只好又临时把计划改为在月城使用长征三号乙发射。

  超过7吨的理论SSO运力,肯定是绰绰有余了。

  不过理论归理论,长三乙在此之前并未执行过太阳轨道发射任务,所以也是个首次。

  总之,牵一发而动全身。

  能赶上的几乎全赶上了。

  经过一系列调整之后,发射时间被限定在3月最后几天的一个狭窄窗口当中。

  这样一来,常浩南本人肯定是无从亲眼见证发射过程了。

  好在从发射到入归再到进入工作,中间还需要一个周期。

  而常浩南并非卫星设计师,只是负责星载和地面两套软件系统而已。

  所以,只要等卫星第一次进入工作的时候他能在现场就好。

  也就是现在。

  “栾主任,按照计划,卫星已经在今天凌晨3时45分正式转入工作状态,很快就将传回第一批遥感照片。”

首节 上一节 878/11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