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879节
说话的是整个海洋一号卫星项目的总设计师,张维永。
“第一批照片……一定能通过筛选么?”
栾文杰询问道,同时目光转向常浩南。
由于海洋一号的拍摄内容高度敏感,无法像一般遥感卫星那样,将成像结果就近发送给世界各地的接收站,再由接收站通过地面传输手段传输至京城控制中心,因此通信窗口相对短得多。
而根据星载的筛选算法,如果照片并未拍到地面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将不会占用宝贵的天地链路将其回传。
“这个……还是很看运气的。”
常浩南解释道:
“航空母舰不比商船,除了港口和海峡以外很少走固定的航线,单独一颗海洋一号卫星,对同一处位置的重访周期哪怕最短也有3-5天,如果运气不好,那连续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找不到目标也正常。”
“不过,在每次回传照片之前,卫星会先发出一个询问信号,地面可以选择只接受经过卫星初步筛选的信息,也可以选择不进行筛选,全部接受。”
之所以这么设计,一方面是进行兜底——
万一鉴别算法出了问题,至少这颗卫星还能当成普通海洋遥感卫星来用,而不至于变成废铁。
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这颗卫星毕竟还是要承担一部分科研任务。
栾文杰自然听出了这话里的意思:
“所以……马上要测试的,就是不经过筛选,全部接收的状态?”
“没错。”
常浩南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现在卫星毕竟刚刚进入工作状态,重点还是测试它上面设备的基本功能,至于算法层面是否有效……这个可能需要再等一段时间碰碰运气。”
“不能去拍港口么,比如横须贺,或者诺福克之类?”
旁边一名海军领导询问道:
“这些地方,几乎是稳定常驻航空母舰的。”
“而且我记得,之前开会的时候浩南同志你也展示过,那个算法可以在相对复杂的背景条件下识别出航母的特殊轮廓。”
“拍港口……当然可以”
常浩南犹豫了一下,然后点点头:
“但最好还是能和我们的预期使用情况类似,也就是在公海大洋上去抓一个目标,如果拍港口的话,那就失去我们搞海洋监视体系的意义了……”
“说的倒也是……”
对方显然认可了这番解释。
而就在几人你来我往的闲聊当中,时间,终于来到了计划的第一次通信窗口。
“报告卫星数据情况!”
张维永走到指挥台前,沉声指示道。
很快,测控中心的大厅当中传来声音:
“星载设备和程序自检正常,准备回传数据!”
接下来,是几秒钟的安静。
正如常浩南所说,这是卫星在首先报告数据情况。
大概需要10秒钟左右。
不过这一次,沉默的时间似乎长了一点。
“报……告!”
现场工作人员的声音,罕见地出现了那么一丝迟疑:
“卫星回报的情况是……目前共有77920千字节数据流。”
说到这里,他甚至吞了下口水,接著才继续道:
“其中有16540千字节的数据流……有效。”
“???”
“有效?”
刚刚还在给栾文杰打预防针,说有可能半个月都拍不到有效目标的常浩南有点绷不住。
从结果来看,自己似乎是被打脸了。
但又好像没被打。
而旁边几人也因为这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而有些发愣:
“有效的意思是应该是说……”
栾文杰走到指挥台前,看著远处显示著16540千字节/77920千字节字样的显示屏:
“是说……我们真的拍到了一艘航母?”
第1003章 小鹰号的行踪
这个情况,对于在座所有人来说,都是事先完全没想到的。
海军和总装备部过来的几名领导面面相觑,然后几乎是一起看向了负责海洋一号研发的几个人。
表情中带著震惊、困惑、疑问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怀疑。
解读起来大概就是——
这真不是你们提前安排好的?
“咳咳——”
最后,还是常浩南率先反应过来,清了清嗓子,解释道:
“从技术上讲,只能说是遥感结果当中有信息流触发了程序的判定机制。”
“为了保证不漏报,我们在发射之前特地把程序的阈值调低了一些,所以……也有可能是误报。”
卫星毕竟只是获取信息的手段,真正甄别信息和下达判断,终究还是要靠人来完成。
因此,对于卫星端来说,肯定是宁滥勿缺。
只有100%确定没有重要信息的内容才会排除,只要有1%的可能疑似,就会保留下来。
常浩南刚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当然,话虽如此,但之所以这么讲,主要也还是为了稳妥。
经他之手研发出的算法,哪怕拉低了阈值,准确率也不大可能低到令人发指。
所以,别说另外几人,就连常浩南自己,也多少有点期待。
但期待当中,又带著一些担忧。
担忧万一期望落空,担忧随之而来的失落。
但无论如何。
结果,总归是要看的。
于是,再也坐不住的一行人纷纷起身,快步来到测控中心的大屏幕前。
“虽然测试计划是让卫星回传完整的数据,但既然今天赶上了,不如就提前测试一下浩南同志你们开发的算法,如何?”
栾文杰目光扫过旁边的常浩南和林森明。
严格来说,今天是要测试卫星的基本功能,其实无所谓具体回传些什么,只要走完这个流程就行。
所以,答案自然是可以。
常浩南点了点头,示意旁边一名工作人员选择只回传那部分经过筛选后的信息。
16540千字节,其实也就是16MB多一点。
海洋一号的星载储存器容量上限是80MB,也就是说大约拍到了五分之一的“有用”数据。
对于地面上的电脑来说,16MB当然是个不值一提的数据量。
不过,天地链路要想传输这些数据,却需要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
而如果把刚刚那将近80MB的内容全都传回来,甚至一个传输窗口都还不够。
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在卫星端提前进行一轮数据筛选。
……
作为一种并非面向开放市场设计的程序,设计师自然不可能在那些花里胡哨的UI上面下太多功夫。
因此,并没有一个像Windows那样的传输进度条,来直观地显示出到底还剩下多长时间。
测控中心大厅内的气氛,一时间有些压抑。
以至于空气仿佛都要凝固起来。
“报告!”
在一众人几乎要失去时间概念的时候,操作台后面的一名技术人员突然站起身,大声说道:
“数据传输完成,正在进行可视化处理!”
一句话,就让所有人心中的焦躁不安瞬间消失不见。
有几名来自海军的军官,更是下意识地站起身来。
数据处理,相比起来就要快很多了。
毕竟只有16MB而已。
几分钟的功夫。
“快,把图像放到大屏幕上来!”
就连向来沉稳的常浩南,此时声音都稍有些变形。
一番操作之后,测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总算出现了一副……或者严格来说,是一组照片。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