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63节
范济民的声音几乎同时响起:
“我们的雷达系统有效探测范围达到了330°,相比同类型产品,几乎消除了盲区……”
卡索雷照例简单瞅了一眼,接著便重新低下头,准备继续记录自己目前对于产品研制的想法,以及和华夏人谈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330°,乍一听确实惊人。
跟圆盘型雷达罩的预警机相比,几乎都不遑多让了。
但这种数据,卡索雷已经见识过太多次了。
之前和瑞典人接触的时候,爱立信甚至在机腹加了一个前后视向的雷达,然后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的产品有360°全向视野。
丝毫不顾前后60°的有效探测距离堪比晴好天气下的目视距离。
而且由于被机身遮挡,完全没有对上半球的探测能力。
“大家都是老油条了,跟我搁这玩什么花活……”
他不由得腹诽道。
然而,还没来得及再次动笔,卡索雷脑海当中残余的些许影像就让他意识到有些不对劲。
好像和自己之前看过的几张图……不太一样。
他如同弹簧般重新抬起头。
很快发现,面前的数据不不仅仅有可用探测角度,还包括每个角度的探测距离。
换句话说,像是个极坐标系下的数据图。
而覆盖面积最大的、象征着350公里探测范围的部分,却几乎占据了飞机的整个侧面。
虽然在机头和机尾也有弱区或盲区,但即便用肉眼判断,角度也远小于他过去看到过的所有类似方案。
大概只有30°。
也就是说,正儿八经能发挥预警探测功能的范围,是左右各150°。
直接比竞争对手多了四分之一。
如果从实际空战的角度考虑,多出来60°倒也未必就有什么实际用途。
尤其对于主要用户,也就是中小型国家来说,面对的威胁也大多来自单一方向。
但军售市场也是市场,需求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
那可就是绝杀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能在扩展探测范围的同时,保证其它层面的性能。
想到这里,卡索雷停下了手中的笔:
“对于没有机械动作结构的相控阵雷达来说,瞬时带宽一般受限于阵列孔径、子阵大小和扫描角度……贵方给出的设计方案中,阵列孔径和子阵大小相比同类产品没有出现数量级的提高,那么设置正负75°这样大的扫描角,是否会影响到空间分辨率和动态范围?”
这个问题,有些出乎了范济民的预料。
一个航空工程师能将这些信号处理领域的知识脱口而出,显然此前做过了不少功课。
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应付过去的。
因此,他没有马上回答,而是低头看了一眼面前的笔记本——
作为主要技术人员,范济民自然知道问题的答案。
但他首先需要确认,关于雷达设计原理的部分,有哪些是现在就可以说的。
大概半分钟后,范济民推了推眼镜,徐徐开口道:
“在‘高明’雷达系统中,我们在子阵层面上使用真实时间延迟技术,取代了常规相控阵雷达中的移相器,从原理上避免了空间和时间色散对瞬时带宽的影响。”
“实际上,我们的雷达之所以远远比国外的同类型产品更轻,从而可以使用简化版本的天线支架,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延迟线不仅降低了天线阵面本身的重量,还减少了散热和供能负荷……”
“如果卡索雷博士您有兴趣的话,我可以从原理上给您解释一下时延相控阵列的数学模型……”
“……”
“不不不……我大概已经理解了……”
眼瞅著范济民越讲越来劲,甚至准备直接上数学原理,卡索雷当即表示敬谢不敏:
毕竟,对方能在这个阶段就大大方方讲出来的,恐怕是在教科书上都能找到的基础理论。
现在只需要知道,华夏人用了一种代替移相器的新技术就足够了。
重点在于,新技术的应用是否会给整个项目带来额外风险。
而他也直截了当地问出了这个问题。
范济民则表现出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
“在提出这个设计方案之前,我们就已经进行过了充分的原理和技术验证,因此风险,以及研发周期绝对在可控范围之内。”
听到这前半句话,卡索雷还算是松了口气。
但紧随其后的内容,似乎就有点不太对劲了:
“当然,落实到项目上,不同的载机平台会对链路噪声、方向图特性、时延误差,以及线性调频信号的脉冲压缩产生影响,如果想要获得最优化的雷达性能,那就需要针对具体的的载机-雷达结合体进行精细化调整……”
“所以贵方的意思是……”
卡索雷的脸色严肃起来。
听到对方的直球提问,范济民合上面前的笔记本,也不再兜圈子,说出了自己……或者说是来自常浩南的要求:
“第一架原型机,需要在华夏生产,并进行完整试飞和设备测试!”
第1085章 东风压倒西风
范济民提出的要求,并不算过分。
毕竟核心机载设备,尤其是雷达系统是由华夏方面提供的。
包括眼下埃尔塔电子工业公司和通用动力之间的合作,也是由湾流交付4架G550平台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但全部改装过程完全由前者在大卫国完成。
再加上前面那一番铺垫,让卡索雷完全想不出拒绝的理由。
但要是就这么直接让步,那局面上也实在是不太好看。
因此,他也反过来提出了自己一方的要求。
就是在原型机测试阶段结束之后,量产阶段必须在达索的总装在线进行。
而这,恰好也是华夏方面预先确定好,可以接受的条件之一。
实际上,常浩南最早想到和法国人合作,除了对于猎鹰8Z平台比较熟悉以外,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双方在这个项目当中的核心追求不同。
华夏已经有了在成本和性能都满足要求,而且基本完全自主可控的主力型号空警2000,剩下的一些缺漏也可以用空警200补上,并不真的急需装备一种航程很远但性能有限的轻型预警机。
因此,当前的主要目标是对整个光控相控阵技术路线进行验证。
只要保证测试过程在华夏完成,能拿到全部数据就行了。
剩下的都是次要目的。
而达索则正相反。
他们是真的准备拿这个东西去竞标法国空军的新一代预警机项目,然后再凭著这个名头打入国际市场。
虽然表面上的体量远逊于E3F,但成本方面几乎四架顶一架,而且靠著后发优势,性能也并没有被拉开什么代差。
况且法军面对的作战压力也比较小,在航程足够的情况下,真未必需要难伺候的战略预警机。
而既然自家空军都是目标用户了,那后面自然有大把时间去获取数据,并不急在这一时。
最重要的反倒是必须维持整个项目平稳进行。
毕竟E3F算是现有装备,在其基础上升级虽然要价很高,但基本没什么风险。
留给你个全新型号的时间窗口并不长。
要是在试验阶段发生一两次重大推迟,那基本也就错过去了。
其次则是必须保证总装,以及大部分生产工作在境内完成。
这在装备层面是个非常重要的筹码。
于是,双方便一拍即合。
当然,这只是意向层面。
在场众人都没有当场拍板的权限。
要想正式签合同,那还得等到大家回去之后,各自把情况向决策层汇报过才行。
而且,“高明”项目说是双方合作,但这个双方指的是两个国家。
具体下来的话,光是华夏这边就有三个主要参与者,而法国方面除了达索以外,也需要泰雷兹集团的参与才能完成数据链和指挥系统的整合。
好在,常浩南此前就对这个项目有所安排。
刘永全和梁绍修二人没用几天,就走完了自己这边的大部分流程。
不过,电子科技集团那边,进度却稍慢了一些。
因为范济民出现在之前的会议现场只是临时顶班。
而真正作为负责人的郭林,此时正在处理一个更加紧迫的项目……
……
京城,国家航天局。
几个月前从科工委到工建委的大规模改组,似乎并没有对这里产生太多影响。
相比年初,明面上的变化就只有摘掉了“系统工程一司”这个使用频率本就很低的牌子,其余则一切照旧。
就连主要领导都得以悉数保留。
因此,当郭林走进这里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甚至恍惚觉得回到了半年以前……
“老郭!”
不过,很快就有一道声音,把他从思绪当中给唤醒了过来。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