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93节
“LIPS-200其实在短时间内没有上星的计划……”
“啊?”
常浩南也是一愣。
“电子轰击这条技术路线别的都还好,寿命在电推进里面是低了点,但不搞深空探测的话也足够用……就是耗电量实在太大。”
孟志中解释道:
“别说小卫星平台了……东方红3卫星,在近地轨道的稳定供电能力也才1.7kW,LIPS-200一开机,单推进功率就要用掉1.5千瓦左右……剩下200W,别说任务载荷,就连星上控制系统都不能稳定维持……”
这个数据,常浩南倒是知道:
“那最高供电功率呢?”
常浩南现在最多算是对卫星载荷有些研究,至于整星系统,虽然不可能两眼一抹黑,但也就是一知半解。
至少肯定比不上孟志中这位专家。
后者几乎不假思索地给出回答:
“2.3kW……但这个数据没意义啊?”
星载太阳能电源的输出具有强烈的非线性特征,其在低电压下可以视为恒流源,而高电压下则为恒压源,故输出功率除了受到光照强度和温度这些外部因素影响外,还与负载出电压密切相关。
只有在某一特定电压下,输出功率才能达到最大。
也就是2.3kW。
但显然,要想达到这一指标,条件非常苛刻。
星上设备的工作条件复杂,不可能一直这么稳定。
所以孟志中才评价为没意义。
而1.7kW,则是工程师根据卫星用电负载的特征,标定出的一个“大概率能够实现”的范围。
其实这个年代的星载设备,性能普遍比较抱歉的同时体积和重量又很大。
相应地,能耗也比较低——
你真要塞那么多设备,那东方红3的体量也堆不上去。
所以1.7kW对于一般载荷,比如实践七号来说,也足够用了。
只是离子推进在卫星上确实属于电老虎级别的用电大户,所以才整出来个缺口。
不过……
也不是没有办法。
“咳咳——”
常浩南清了清嗓子:
“我们航空领域有一项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可以根据负载情况实时调节太阳能电源的输出电压,让它能比较稳定地保持在最大功率点附近。”
“其实就是对直接能量传输电源系统的主误差放大电路进行修改,增加一个D/A转换器和相应控制单元,就能实现基准电压的变化……代价是电源的极限寿命会下降,但其实一般卫星也很难工作到电源损坏,所以影响或许也不是那么大……”
对于孟志中来说,这完全是意外之喜。
就好像你原本只是兜里有两块零钱,想著找个地方花掉于是买了瓶啤酒。
结果瓶盖打开发现中了二十万一样。
一时间,他甚至都没来得及感受到喜悦之情。
先涌上来的反而是好奇:
“说个题外话……你们搞飞机的为什么需要这种技术啊?不是有APU么,而且发动机本身也能稳定供电?”
“……”
对方这脑回路也是让常浩南有点懵。
实际上,这是二十年后用在太阳能长航时飞行器上的基础技术之一。
但眼下还真不太容易解释得清。
于是,他只好打个哈哈:
“这不就是因为对于飞机来说没什么用,所以我才刚想起来么……”
孟志中的疑惑显然没有完全消失。
但到了这会,刚才没感觉到的惊喜已经有些后知后觉地占据了情绪中的主导:
“如果真按你说的,那都不用特别精确,只要能把功率提到2.0kW以上,就足够把LIPS-200给装上去了!”
常浩南跟著点点头:
“那我倒是可以在实践七号上面,顺便验证一下这个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
第1115章 涉核课题?
对于常浩南来说,相比于直接用实践七号卫星群和并不成熟的北斗一代来凑合著测试自主定轨技术,仅仅验证一个最大功率点跟踪显然只是个随手而为的事情,并不需要他额外花太多力气。
仅靠张维永等人仍然能够完成。
更重要的是风险很小,也不会对星座本身的任务载荷产生影响。
而孟志中本来也是给这次没能评上院士的同僚争取一个机会,现在虽然看似要拖延几年才能上天,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反应到最后的测试效率还会更高。
双方自然是皆大欢喜。
而正好也是在这个时候,刚刚离开的陆永祥和徐迪匡等几人也重新回到了会议厅。
“各位同志。”
考虑到刚才一直是科学院的院长在上面讲话,现在怎么也该轮到工程院这边露个脸了。
而随著徐院士的上台,刚刚还有些嘈杂的会议厅很快重新平静了下来。
“颁证仪式的相关事宜已经准备完毕,烦请同志们跟随工作人员的引导,移步至大礼堂……”
坐在最前排的常浩南甚至不用回头,都能感受到身后的空气在这一瞬间几乎凝固。
毕竟从原则上讲,只有在拿到证件之后,才能算是正式得到组织承认的院士。
虽然实际当中很少有人会去死抠这种细节,但是人嘛,仪式感总归还是需要一点的。
或许也是因此,众人都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积极性。
仅仅几秒钟的功夫,整个会议厅就已经站起来了一大片人。
其实常浩南也想赶紧出去,无奈坐在第一排,这里作为偏厅又没有侧门,所以只是瞅了一眼后面黑压压的情况,就把才半抬起来的屁股给放回去了。
不过,这副做派看在外人眼里,可就成了心态稳如泰山的表现。
尤其是之前就对常浩南欣赏有加的陆院士,更是在心中微微称赞。
“常院士。”
稍微思索片刻之后,他更是径直来到了常浩南旁边重新坐下:
“等会颁证仪式结束之后,你先别急著走……”
“???”
其实刚才陆永祥在台上的时候就不难听出来,他说话时带著些浙省口音,因此平时和人交流的时候都会特地放慢语速。
但就算知道是这样,这句类似“放学后别走”的起手式还是让常浩南差点没绷住,花了好大力气才强行憋住笑意。
“我和屈院士有些业务方面的事情想和你交流一下,当然,顺便也是相互加深一下了解……”
这个姓氏并不算常见,常浩南简单回忆了一下,也只想起之前向自己提过一个问题的屈良生院士。
只是这两位,之前和他都没有过什么接触。
而且一个是机械故障诊断领域的泰斗,另一个是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似乎和手头的几个项目也没有太直接的联系……
不过,毕竟是科学院院长发了话,常浩南还是同意了下来。
搞得他在后面参加颁证仪式的过程中,都因为好奇心而有些心不在焉的。
好在一百多号人,就算是分批上台,时间安排也很是紧张,所以倒也没人注意到这一点。
相比于前面的座谈会,颁证仪式因为领导多级别高,整个流程要冗长很多。
等到仪式结束,又吃过午饭之后,都已经是下午两点钟了。
因为陆院士当时也没说更具体的事情,所以常浩南只好在大会堂门口等著。
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选的这个地方似乎不太好……
在跟同样准备离开的同僚们打了不知道多少个招呼之后,口干舌燥的常浩南总算听到了从身后传来的熟悉声音:
“常院士!”
他回过头,果然看到了正从不远处楼梯上下来的屈良生。
在他身边,还有一名搀扶著胳膊的工作人员——
对方已有72岁高龄,又在一线坚持工作多年,身体一直都不太好。
走到近前之后,屈良生才继续道:
“陆院长刚才被上级领导叫走,好像是要讨论一些政策方面的问题……他说让我们两个先去院里面等一下,他应该很快就会过去。”
科学院可不仅仅是个高水平学者的自发结社,还是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级别咨询机构。
陆永祥作为院长,在一些政策制订过程中参与讨论甚至决策,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好。”
常浩南刚想点头,但又止住了动作:
“科学院还是工程院?”
这个问题让刚停住脚步的屈良生一愣。
随即反应过来,虽然陆永祥是科学院院长,但自己这三个人凑在一起,总共有五个院士头衔。
真要说共同的身份,那反而是在工程院……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