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人小说 > 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

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 第531节

  从楼北眺雪山,隐现不定,南窥川甸,桃柳缤纷,为之引满满杯的酒。.

330:这一生,已胜人间千百生!

  329:一行人,穿山越岭,披沥风雨!

  与此同时。

  在画面之中,苏晨的声音仍然清晰无比。

  在丽江逗留近半个月,见继续北上无望,徐霞客转而南下,准备经由腾越州(今腾冲)出境。

  途径大理,在苍山洱海间寻觅风、花、雪、月。

  榆城有风花雪月四大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1639年四月中旬,徐霞客从永昌府(今保山市)西行,翻越高黎贡山,抵达腾越州(今腾冲)。

  并赋予其“极边第一城”的称号。

  徐霞客本欲继续西行进入缅甸,却再次遭到阻拦,人们说五月的丛林中瘴气甚厉,还有野人出没,西行会有性命之忧。

  实际上。

  此时的徐霞客已有54岁高龄,长年的奔波已使得他“两足具废,心力交瘁”,权衡再三后,他最终放弃了出境的念头。

  这是徐霞客旅行30年来,第一次主观上的放弃。

  腾冲,成了徐霞客人生旅程的终点站。

  《尚书·禹贡》中讲“岷山导江”,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长江的源头在岷山。

  但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徐霞客却认为,长江的水量远大于黄河,长江的长度不应该比黄河短,所以源头一定不在岷山。

  他翻阅群书,发现大家都只是在重复别人的话而已,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探查。

  虽然受阻于丽江,但他这一路走来,对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这一结论已确信无疑,所以他在《溯江纪源》中斩钉截铁地宣称:

  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孔子编纂的《尚书》中长江源头的结论进行勘误。

  勘误,似乎是徐霞客的强项。

  1618年,徐霞客先后登顶天都峰和莲花峰,判断黄山的最高峰是莲花峰而非人们认为的天都峰。

  1632年,徐霞客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徒手登顶雁湖岗,证明雁荡山的大龙湫瀑布并不是发源于山顶的雁荡湖。

  1638年,他从广西一直持续的云南的南北盘江源头考察指出了《大明一统志》中的种种谬误,最后对这种不负责任的编辑还气呼呼地说:

  彼不辨端末巨细,悍然秉笔,类一丘之貉也夫!

  不止勘误,徐霞客对地质地理学的理解和见识也远远超越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

  在《粤西游记中》他寥寥数语便点透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比如,他这样解释峰林峰丛和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盖江流击山,山削成壁,流回沙转,云根迸出,或错立波心,或飞嵌水面……

  崖间有悬干虬枝,为水所淋滴者,其外皆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

  这看似风轻云淡的背后,是徐霞客不辞艰险地钻了两百多个洞穴,攀援了无数座石灰岩山峰。

  徐霞客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最杰出的岩溶地貌专家。

  如果我们一个世纪前有更多的发言权,那么这种美丽的地貌景观也许就会被冠上桂林或徐霞客的名字。《徐霞客游记》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评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20部著作之一”。

  同时。

  这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书,古时候,人们称它为“卧游胜具”,意思是卧在床上看书就能达到亲临其境的效果。

  因为徐霞客的游记除了记录山川地理,还有他以日记的方式,表露出作为一名“驴友”所经历的种种遭遇,以及其温柔而有趣的内心。

  徐霞客是一个在用生命旅行的人,他的游记中不乏惊险刺激的情节。

  比如,时不时要和强盗打照面:

  余谕其此间去吉郡甚近,何不同至郡,以舟畀给以汝。

  其人闻言,咆哮愈甚,竟欲顺流挟舟去。

  余乘其近涯,一跃登岸……

  有一次遇到强盗抢船,我跟强盗商量,等一同到了吉郡府再把船给他们,他们听后大怒,要强行把船拖走,我趁船靠岸的时候,身手敏捷地跳上了岸……

  又比如在云南腾冲,他听说石房洞山上有一个山洞,非要去探个究竟。

  但上山无路啊,徐霞客的冒险劲头冲上脑壳,于是他四肢并用,攀援而上:

  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土太松软,脚站不上去,只能抓着草爬,一会儿草也要断了,幸好抓住了一块石头。

  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少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

  然而石头也很酥脆,一碰就碎,好不容易抓到一个稍微坚固点儿的,只能把自己一动不动地平贴在悬崖上,上不去也下不来。

  54岁的徐霞客在记述这一片段时心有余悸地写道:

  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

  除了惊险的,还有很多好玩的事,也被忠实记下:

  独此寺丽妇两三群,接踵而至,流香转艳,与老僧之坐日忘空,同一奇遇矣。

  为徘徊久之。

  有一天,在杭州的一个寺庙里来了一些香艳漂亮的女人,她们和老僧坐在一起望着天空发呆,真是一个奇遇,我来回看了半天。

  忽有四人持镖负弩,悬剑橐箭囊矢,自后奔突而至………

  皆勇壮凶狞,似避雨,又似夹持。余甚恐。问余何往,余对以都匀。

  问余求烟,余对以不用。

  又有一天正在贵州的山里冒雨赶路,忽然后面冲过来几个持枪带箭的彪形大汉,不知道是要在我伞下躲雨,还是要绑架我,把我吓得够呛。

  他们问我去哪儿,我说去都匀,问我要烟,我说我不抽烟。

  更多的,是旅途中那些平淡而真挚的小细节。

  比如第一次登上黄山后,赶上大雪封路,便坐在山中的寺庙里听了一天雪滑动的声音。

  初四日,兀坐枯坐听雪溜竟日。

  又比如在福建登上了一座叫仙阳岭的小山,阳光好,杜鹃花开得很可爱。

  仙阳岭不甚高,而山鹃丽日,颇可爱。

  1636年,在徐霞客将要开始西南之行时,江阴迎福寺有一名虔诚的僧人,法号静闻,他禅诵二十年,用自己的血抄写了一遍《法华经》,想要将其供在云南大理鸡足山。

  那时的云南还是难以涉足的偏瘴之地,静闻深知靠一己之力是去不了的,他听说徐霞客要去云南后,便谋求与其一起上路。

  起初的旅程还算风平浪静,1637年二月,一场灾难打破了他与静闻相惜相携的谈笑风声。

  十一日。

  那天夜晚行舟时,众人听到了岸上的哭声,心中恐惧,全都默默无声。

  只有静闻心生怜悯,上岸查看,不料却是盗贼设下的圈套。

  突然登船的劫匪亮出大刀,人人跪地求饶,跳水逃命,在混乱中也只有徐霞客侥幸未被刺伤。

  寥寥数笔,便得知那夜的九死一生。

  旋即听到有喊我的,我知道是静闻,心中暗喜道:“我三人都还活着¨ˇ。”

  此事过后,徐霞客与负伤的静闻继续上路,到九月二十二日,静闻在广西南宁的崇善寺卧病不起,徐霞客为了行程,与之暂别。

  等到十二月十日回到崇善寺时,徐霞客才得知他走后两天,静闻就与世长辞,只留下遗言:必定骨鸡足山。

  其实徐霞客与静闻,也只是萍水之交,就像我们在旅行时遇见一两个谈得来的,留下微信号这样的友情而已。

  静闻没有写日记的兴趣,徐霞客也没有向佛的热情,事已至此,徐霞客继续上路就行了。

  但是徐霞客没有这样离开。

  静闻曾见我,要我带他前去鸡足山。

  我答应过他。

  可是静闻已经死了。

  那我就带着他的遗骨去鸡足山。

  我一定要了却静闻心愿。

  不管有多难!

  崇善寺的僧人欲私分静闻随身衣物,徐霞客在百般阻挠里收掇静闻遗骨,办理静闻的后事,没有多余的言辞,却字字诛心。

  乃先起窆白骨,一瓶几满。

  中杂炭土,余以竹箸逐一拣取,遂竟日之力。

  仍以灰炭存入瓶中,埋之旧处,以纸数重裹骨。

  只得先葬白骨,几乎装满一个瓶子。

  瓶中杂放着炭灰,我用竹筷子逐一拣出来,竟然花了一整天的时间。

  仍把木炭灰存放进瓶中,埋在原来的位置,用几层纸裹好白骨。

  只得戒衣、册叶,乃得抱骸归。

  昏暮入邓寓,觅烛,重裹以拜,俱即戒衣内着。

  包而缝之置大竹撞间,恰下层一撞也。

  是日幸晴霁,故得拣骨涯滨几近竟日。

  只得到戒衣、经卷,这才得以抱着骸骨归来。

  在昏黑中走入邓家住所,找来火烛,重新裹好骸骨拜过,全部包好缝起,放在大竹箱内,恰好装满竹箱的一个下层。这一天幸好晴朗,故而能够整天在溪岸边拣骨头。

  一年后,1638年的冬天,腊月二十二日,徐霞客背着静闻的遗骨,抵达了鸡足山。

首节 上一节 531/5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神级建造大师

下一篇:我!奥特曼里的假面骑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