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人小说 > 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

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 第544节

  姚广孝堪称“超级救场王”,他当着众人的面说,因为新龙出现,所以才有风雨。

  瓦片坠落,是因为燕王府要换上“黄瓦”了。

  在明朝。

  只有皇宫才能有个黄瓦,藩王只能用绿瓦。

  换上黄瓦,不言自明。

  姚广孝的这番解说,让现场又沸腾起来,军心大振。

  而身为统帅的朱棣,则暗自感激姚广孝。

  要不是有姚广孝,朱棣踏出造反的第一步后恐怕就没戏了。

  接下来。

  靖难之役爆发了。

  虽然建文帝派出的耿炳文、李景隆都未能取胜,但朱棣若想短时间内打败南军也不太可能。

  当时姚广孝年事已高,留在京城辅佐世子朱高炽(后来的明仁宗),但朱棣每逢战事,都必快马报给姚广孝。

  在东昌之战前,姚广孝给朱棣的信中写下“师行必克,但费两日”的预判。

  可是,这一战朱棣打得非常辛苦,南军中的盛庸和平安勇猛异常,朱棣麾下“靖难四名将”之一的张玉战死,朱棣也差点被活捉。

  东昌之战的失败,让北军有些怀疑人生,朱棣麾下的将士都很泄气。

  这时姚广孝告诉朱棣,我说过“师行必克,但费两日”,东昌的“昌”字不正是两个“日”吗?

  众将一听。

  原来老天早有安排,于是,重新振作起来。

  朱棣心中暗叹:关键时刻,还是老姚能提振军心!

  建文三年,朱棣的南下计划仍然没有达成,而建文帝正在集结各方兵力来对付朱棣。

  姚广孝认真分析局势,给朱棣一个建议,《明史·姚广孝传》记载:

  道衍语成祖:“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姚广孝的意思是说:此时南军都被建文帝派到北边来围剿你了,而南京周边正好空虚。

  我们不必在意一城一池,而应该甩掉朝廷的兵马,直捣黄龙。

  朱棣果然采纳姚广孝的建议,当年六月,朱棣从浦口攻入南京城,建文帝失踪,朱棣登基,改元永乐。

  从朱棣起兵,到朱棣夺位成功,道衍一直在朱棣的背后,用他的谋略支持着朱棣。

  所以,《明史》才会说:

  “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ˇ。”

  从一介僧侣变成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广孝堪称一代传奇。

  僧衣之下的姚广孝。

  朱棣登基那年,姚广孝已经68岁。

  朱棣封姚广孝为太子少师,并赐名“姚广孝”。

  朱棣劝姚广孝还俗,并赏赐姚广孝良田和美女,姚广孝却不同意。

  他上朝时穿朝服,下朝后立即换上僧衣。他不住少师府,反而住在寺庙中。

  姚广孝心中既然有抱负,好不容易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为何不再展宏图呢?

  他为何坚持不脱僧衣呢?

  对此,后人普遍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姚广孝淡泊名利,他是出家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在功成名就后仍然以僧人自居,才符合他的性情。

  第二种看法,姚广孝害怕功高震主,他深知权力背后的险恶,所以选择激流勇退,以保全自己。

  其实,姚广孝之所以仍穿僧衣,有上述两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第三个原因,那就是他看到的现实和想象的不一样,他无法解脱自我,所以选择另一种方式来避世。

  《明史·方孝孺传》记载: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建文四年。

  朱棣攻入南京之前,姚广孝对朱棣说:“你攻下南京之后,方孝孺必定不愿投降,你不要杀了他,如果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绝了!”

  当时正是朱棣攻打南京的关键时刻,朱棣答应了方孝孺(“成祖颔之”)。

  可是。

  后来朱棣入城,让方孝孺写诏书,方孝孺不写,朱棣一怒之下,杀了方孝孺,并灭其三族。这件事或许让姚广孝难以释怀。

  姚广孝生于元朝末期。

  在明朝初年已经成名,朱元璋在位31年,但姚广孝始终不为朱元璋效力,根本原因还是姚广孝不喜欢朱元璋“弑杀”的性格。

  如今。

  他辅佐朱棣登基,发现朱棣竟然是另一个“朱元璋”,这对姚广孝的内心打击很大。

  朱棣登基后,大功臣姚广孝申请回乡探亲,朱棣听闻后,备足了厚礼,派亲兵送姚广孝回苏州。

  姚广孝害怕太张扬,把亲兵留在苏州城外,只身一人入城。

  他欣喜入城,却失望而归。

  《明史·姚广孝传》记载:

  其至长洲,候同产姊,姊不纳。

  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复往见姊,姊詈之。

  广孝惘然。

  姚广孝家中已无旁人,只有一个同胞姐姐。

  他敲姐姐家门,姐姐听说是弟弟来了,却故意不给他开门。

  姚广孝无奈,只得去拜访昔日的好友王宾,不料,王宾也不见他。

  王宾隔着很远对姚广孝说:“和尚误矣!”

  姚广孝又重新来到姐姐家,结果被姐姐骂了一顿。

  这时,姚广孝内心一片茫然。

  也许。

  姚广孝靖难之役之前,是想建功立业的,但在朱棣登基之后,他看到近四年的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百姓受苦,这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初衷。

  待到他回乡探亲后,姐姐和好友的态度让他彻底明白,他心心念念的帝王大业,或许真的是大谬!

  第三个例子。

  公元1418年(永乐十六年),当时朱棣已经迁都北京,姚广孝本不愿北上,但朱棣几次催促,姚广孝最终从南京来到北京,到北京后,姚广孝生了一场大病,最后竟然病危。

  在姚广孝弥留之际,朱棣亲自来到庆寿寺看望他。

  《明史·姚广孝传》记载:

  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

  看着84岁的老伙计即将离开人世,朱棣也一阵心酸,朱棣问:“少师,你还有什么心愿?”

  姚广孝回答:“溥洽被关了16年了,希望你能赦免他!”

  溥洽也是一位僧人,他曾是建文帝时期宫中的主录僧,传言只有他知道建文帝的去向。

  朱棣登基后,立即逮捕溥洽,严刑拷问,溥洽始终不愿意透露建文帝的消息。

  就这样。

  溥洽被关押了16年。

  这是姚广孝最后的遗愿,虽然朱棣有些为难,但他还是答应了这个求情。

  得知朱棣答应释放溥洽后,姚广孝强撑病体起身,“广孝顿首谢”,给朱棣磕头谢恩。

  接下来。

  朱棣又问:“少师还有什么心愿?”

  姚广孝默不作声,不久圆寂。

  溥洽被朱棣关押了16年之久,而且这个人很敏感,姚广孝之所以在弥留之际为他求情,是在忖度,只有在这个时候提出,朱棣才不会拒绝这个要求。

  佛心慈悲,姚广孝请求释放溥洽,不仅仅是因为“¨〃慈悲之心”。

  而是他打心里认为,溥洽之所以会沦落大狱,归根结底还是“靖难之役”造成的。

  而谋划“靖难之役”的,正是姚广孝自己。

  姚广孝临终之前救溥洽,是在完成心灵的自我救赎。

  姚广孝走了,留下了他许多传奇。

  然而。

  关于他的是非功过,并没有盖棺定论。

  嘉靖(明世宗)不让姚广孝配享太庙,乾隆(清高宗)不让姚广孝的著作进《四库全书》,就连明朝的部分官吏,也不认同姚广孝。

  明英宗时期。

  姚广孝的义孙去拜访苏州知府,他本以为会得到苏州知府的热情接待。

  不料。

  苏州知府一听到姚广孝三个字,就把客人拒之门外。

  此后数年,关于姚广孝的争议,一直存在。

  因为在帝王(如乾隆)眼中,姚广孝无疑篡位的始作俑者。

首节 上一节 544/5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神级建造大师

下一篇:我!奥特曼里的假面骑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