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座命 第84节
宫内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各有一座九梁五柱七十二脊的角楼,镇压邪祟。
外朝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最大造型也最大气,乃是朝会之所在。
中和殿最小有称‘尚书房’,是枢机议政之地。
日常出入者少有四品以下。
保和殿平时并不启用,只有科举的时候作为殿试场所。
内廷则包括上首的乾清、交泰、坤宁三座正宫。
以及下首两侧的六座小宫殿,统称“三宫六院”。
自从国战失利后,明宋‘当今’合正帝便称病暂停了朝会。
整体窝在尚书房,跟丞相阁僚、御史阁群臣、六部卿寺、大军府诸正号将军,商议国事。
世人皆以为皇帝此时一定愁容满面,自省其过。
但其实合正帝却显得比以往更加精神矍铄,举止从容。
龙书案上,他声如洪钟,面容肃穆的自省道:
“此次大败,朕当下<罪己诏>,自承其过。”
明宋丞相吴庆耕是个面如枯槁的老头子。
短短几天再三听到皇帝拿下《罪己诏》勒索群臣,实在不是人君做派,他闻言咬了咬后槽牙,没再做声。
这下子反倒让合正帝坐了蜡。
逗哏的出了题目,捧哏的接招,鼻可就吹不响了。
皇帝只好环顾左右。
目光所及之处,见便是政见跟吴庆耕相左的左右都御史,也都垂着脑袋默不作声,不由心中暗恨。
文官不成便换武将。
合正帝轻咳一声。
把眼睛定在了大军府左将军乌金乌的身上,“左将军以为如何?”
明宋国的大军府是没有实权的。
但大将军自古以来位高权重,又天生便有‘开幕’的权利,所以平常根本不设。
这样一来,正二品的左将军便等于是大军府之首,也是现实的武将第一人。
名义上勉强能跟丞相分庭抗礼。
可名义毕竟是名义。
再说现在的大军府毫不务实,专门弄虚。
下面军府的人、财、物诸权,早就被兵部夺个精光。
国战之前应该派谁领军;
参战诸军又该从哪几个行省的‘万将衙门’里调拨;
军种如何搭配,大军府根本就没参与。
现在打了败仗,却问左将军,“以为如何”?
乌金乌只想把吐沫啐在合正帝的脸上。
因此面无表情的说了一句废话,“此时此刻臣以为,万事当以稳妥为上。”
便不再作声。
合正帝心中勃然大怒表面却不动声色。
中和殿陷入一片死寂之中。
这时一人从殿门外走了进来。
轻手轻脚来到龙书案前跪倒在地,“陛下,津门府尹赵月半呈上来一道折子。
事态颇为紧急。”
如果是别人这时候来这一下,合正帝心里必然得咯噔一声。
但来人乃是明宋内廷之首,都统领太监杨三春,也是他最信任的心腹。
就算元山帝国的水军兵犯津门,也不可能挑这样的时候禀告。
因此合正帝从容自若的摆摆手道:“呈上来吧。”
“是,”杨三春恭恭敬敬的将折子呈了上去。
合正帝眼睛极快的扫了扫,嘴角闪现出一抹极浅的笑意,
“其行当罚,其情可悯。
事情不大,但现在这时机上却有些微妙。
大家都看看吧。”
说着合正帝将折子丢回给赵三春。
赵三春把折子又送到了吴庆耕的面前,“相国请看。”
吴庆耕接过折子只看了片刻便勃然大怒,
“区区一个八品团练,如此妄为,简直荒唐。
如若是国中的统兵官都像他这般擅离职守,岂不举国皆乱。
分明曲意迎合以谋幸进。
其罪当诛!
否则实难以此为戒。”
合正帝闻言脸色微微阴沉了下来……
第二天傍晚。
向张贵宣旨的太监便来到了津门码头,出了海。
旨意写的非常简单:
“兹有东粤海行省四阳郡军府八品破贼校尉,掌印‘芝海寨’都督兵民事张贵一员。
不过微末小将,当以守土卫民为职,却妄自尊大,率部千里浪奔,实应严惩。
着将东粤海行省四阳郡境内团练军芝海寨撤寨为镇,归于四阳郡城衙门管辖。
张贵消去官职,贬为平民,以儆效尤。”
张贵被这圣旨打击的晕头转向,不过此情此景总不能马上翻脸作乱。
只能暗自咬牙切齿的跪谢天恩。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张贵面无表情的接过圣旨。
没想到紧接着就听面前那位没下面的,慢条斯理道:
“张大人,你先别急,还有一道旨意要下呢。”
第90章 可为蛮夷乎
“太祖皇帝亲封石尸国主倸央阿启隆,第二十二代耳孙世子听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古先哲后,奄宅中区,曷尝不同文轨于万方,覃声教于四海?
顾予凉德,猥被鸿名,爰致宾王,宜优锡命。
特赐汝名,倸央世忠。
承世袭龙虎将军,食邑东粤海行省四阳郡芝海镇,开幕立军。
日边钟粹,海中推雄,言念倾输,实深嘉尚…聿承天休。
乃赐推诚顺命知恩忠贞之臣。
好了,倸央龙虎你领旨谢恩吧。”
龙虎将军,从明宋政权最初运转的时候,就是专门封给蛮夷部族继承人的世袭官衔。
虽然只是正四品。
但因为它是朝廷封给蛮族独一无二的将军衔。
所以自带开幕特权、千户食邑,可谓既有名器,有根基。
这是什么意思呢。
明宋朝廷封的蛮夷国主,品级等同亲王。
国主的继承人相当于一品大员。
长女或者长姐因为在很多蛮夷部族,地位特殊,所以相当于二品荣誉官衔,
而除了他们之外,蛮夷其他头目的政治地位,朝廷都是不承认的。
可蛮夷首领的继承人,能世袭龙虎将军。
开幕之后便可以册封最高五品的官员。
当然这种所谓五品官因为无需兵或者吏部记录在册,就可走马上任所以含金量连团练官都不如。
但再不值钱,明面上追究起来,幕府官可是源自于明宋开国皇帝公布天下的《大诏》。
就算是‘当今’合正帝也否认不了。
所以当年在许多蛮夷头目眼里,还是非常在乎的。
这种情况下操作空间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