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镇世地仙 第300节
程心瞻只好再把地书拿了出来,放进了暂时无主的绛宫之中,地书浮在云床之上,终于安分下来。
“童儿和狮子留下看家,我外出渡劫,三年即归。”
“遵老爷法旨。”
童儿和狮子齐声道。
“青伯领路,先去路近的庆州看看吧。”
“是。”
————
庆州西北,与河洛交界处,边境之地,人烟稀少。由于地处淮涡之间,更是湖泽密布,常年水烟袅袅,厉瘴不散,多生蛟蛇犀鼍,鲜有人至,概称,
「八百里河」。
两人站立云头,见下方云遮雾绕数百里,浩渺无极,更有鼓声频发,闷雷阵阵。仔细去听,原来是急流汹涌之声混着犀鼍吼叫。
“青伯倒是找的好地方。”
程心瞻说。
武青伯道,
“此地好处就是地处边界,往来的人不多,而且庆州修士与金陵、会稽、豫章三地往来密切,与河洛交流不多,此处又是一处水泽险地,一旦进入其中,便极易迷失方向,所以都是绕行。
“关键是此处蛟蛇犀鼍颇多,叫声如雷,更是常有水蛇化蛟,引得天雷来劈,雷光长聚不散,可以作为遮掩。”
程心瞻点点头,他以望气术观之,也是一处五行齐备之地,陆上泽国,亦有阴阳之理,他道,
“是处好地方,且去看看另外两处,再做抉择。”
“是。”
————
两人一路往东北而行,这就来到了齐鲁半岛。
半岛深入大洋,在半岛最东端的南边,黄海之滨,有一险山,九顶连绵,摩天接云,危峰兀立,巍峨峻拔,山海相映,雄伟壮观。
此地近海多雾,漫上岸来,涌入山中,袅袅浮动,与海面之雾连成一体,把群山淹没。此时,仅有九座峰顶漂浮在雾海之上,宛如九叶扁舟。
而在重重云雾之下,更有怒涛拍山,其声仿佛惊雷。
“观主,你看这处,由于在半岛最边沿,所以鲜有人来往。潮起潮落,加上浪涌击岸,时常水漫半山,雷音贯耳,更是无人愿意在此建立道场。
“而且此山九峰连绵,犹如屏障一般刚好挡住了来自西边的探视,东部更是常年海雾不散,海雾下的浪声如雷,也可以作为遮掩。”
武青伯介绍说。
“此地亦是妙极!再去看看最后一处。”
程心瞻看着山海相依,九舟浮海的景象,连连点头。
此地山中藏金,峰头上更是有金石裸漏,应当是常常引来天雷劈打,以至于呈现出亮铁色,周边的山石则是被雷火灼成了焦黑色,山腰出环生绿树,山脚连海,这也是全了五行。
山海相依,更是符合阴阳之理。
————
随后,两人继续往东北走,直接横跨渤海,来到了辽东。
这里尚是一片白雪皑皑,武青伯带着程心瞻一直往东北走,在快要临近长白山的位置才停下。
这里是一处被急流冲开的峡谷,这水还是一道灵泉,水面灵气氤氲,弥漫峡谷。急流在峡谷中冲刷,发出巨大的雷声。
最为精巧的是,这山是一座浑圆之山,山中的峡谷则是被灵泉急流冲成了一条弯曲连折的线,对分此山。
程心瞻从上往下看,看的清楚,这分明是一张太极图!
在白山黑水之地,荒山野岭之所,能找到这样的一眼灵泉、这样的天生太极之地,实在不容易。
“真是辛苦青伯。”
程心瞻再次感叹道谢,这三处地方各有特点,确实也都满足自己的要求。
“但愿能为观主解忧。”
程心瞻大笑,
“多谢青伯,我忧已解。”
此时,他心里已经有了选择。
第285章 铁槎渡海,牛刀小试(今日单章K)
庆州八百里湖烟波浩渺,藏影匿形,但是其地一马平川,少了一分变化。辽东天生太极之地,颇具道意,灵气浓郁,但是山峡深沟,方寸之间,少了一丝大气。
齐鲁半岛,黄海之滨,山水相依,惊涛拍岸,既大气磅礴,又富于变化,陆上余脉与海上灵气在此交融,正合阴阳法意,也是个合程心瞻心意的地方。
于是,程心瞻与武青伯便转身折返,回到了黄海之滨。
两人落在山峰九顶的其中一顶上。
此山饱含矿铁,尤其是山顶,因为太过高耸兀立,像是九把铁戟直插云霄,便不免引来天雷来劈。天雷劈开峰顶的山石,裸露出里面的矿铁,于是又更易引来雷霆。
这时间一长,山顶反复沐浴雷火,整个山头的矿铁都被裸露出来,然后被雷火灼成铁水,再凝结成一块,随后被雷霆反复洗炼,于是九顶便成了程心瞻当下所见到的亮晶晶的乌铁色。
“轰!”
正值春雨缠绵之时,方才两人停留的时候还是阴沉的天,转眼雨就落下来了,伴随着阵阵惊雷。两人才站定,便有一道春雷打在了两人就近的一座山头上,只见雷火滚走,峰顶放光,极为震撼。
春雨或是被雷霆撕碎,或是打在山石上溅射,又化作无数露珠,萦绕山头。把本就云遮雾绕、海雾弥漫的群山显得愈发模糊,看不清真面目。
急雨打在海上,更是像把海水煮沸了一般,腾升起薄纱一般的水汽烟波。
程心瞻站在山头,纵目远眺,不见山,不见海,唯见烟波如云。在这茫茫水云之上,仅有九座高峰铁顶可见,仿佛九艘乌篷船。
云海翻腾,雷霆不休,仅这九艘乌篷船任凭风吹雨打,浪拍雷炼,毫不动摇。
程心瞻站立船头,见这怒雷惊涛,便联想到了当世的魔潮汹涌以及修行路上的三灾九劫,不禁心有所感,开口吟哦,
“万顷烟波日月笼,一山铁骨立高空。
浪打雷凿浑不怕,水洗火炼气更雄。
顺帆不渡修仙客,多生横雾拦道踪。
修得顽身心作桨,槎头依旧指苍穹!”
长诗吟罢,他看向武青伯,说道,
“青伯,就选在这里吧,姑且称之为铁槎山。”
武青伯躬身称是。
————
转眼年末,时值隆冬。
铁槎山一带的雪并不大,细盐一样随风飘洒,沿岸并没有结冰,潮水千万年不休的拍打着铁槎山,震耳欲聋。
在大浪能打到的最高位置,和天雷沿山体下窜能抵达的最低位置,这两者之间,程心瞻在山壁上开凿了一个洞府。
此地常年大雾,春夏连月不散,浓稠如雨,秋日雾气变薄,偶会放晴,到了冬日,风干力大,呼啸如刀,能见半月晴空。
今日虽然飘着小雪,但没有生起海雾,视野尚可。他放眼望去,能看到近处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也能看见远方海天一色,混为一同。
来到这里准备渡劫,他那一套桌案家当是带齐全了的,他收回目光,重新放到身前的这一大张随着自己走南闯北四处安家的沉香案几上。
桌子上的书堆码的似小山,但正中间的一本却是最为引人注目。
此书非简非卷,非折非旋,乃是时下盛行的翻页款式,不过书脊合装处非胶非线,好似这些书页自然长成到了一起。此外,此书书脊是在不常见的短边,这其实是因为程心瞻善画横卷大山水,才用了这样的形制。
书册尺寸极大,铺开后有八九尺长,占据了书案近半的地方,书纸白中泛黄,是那种淡淡的澄透的黄,泛着柔光,肌理如润玉,绵厚如楮皮。
坎离山三年,铁槎山一年,整整四年的时间,历经炼纸、合页、制皮、分篇、拓印、新作,程心瞻终于把地书炼成,并把历年来的手稿全部拓了进去,还新增了铁槎山的风景,提上了初来此地作的那首诗。
全书分作陆上二十六地、四海诸岛,刚好三十篇章。
陆上二十六地,程心瞻按自己实地游历的先后排序,是为:豫章、三湘、苗疆、南荒、庆州、西海、北疆、塞北、晋原、关中、河洛、齐鲁、辽东、会稽、金陵、武陵、庾阳、西康。
而寰宇神州,广袤无极,直到现在,尚有八闽、荆楚、燕赵、巴蜀、滇文、陇右、吐蕃、朔方等地他还未踏足过。
至于四海诸岛,更是比陆上还要广阔,程心瞻对西海不过是惊鸿一瞥,对北海(渤海)只是曾陪十一娘走过一次,东海虽然待过一段时间,但所游之地甚少,南海更是一次都没去过。
到如今,程心瞻的这本地书也就是「豫章篇」和「西康篇」稍微丰厚些,余者不过寥寥几页,更有空白之篇,想要囊括寰宇山海,不知还得多少年岁呢。
不过无妨,修行之路,登一境一阶,看一地一景,添一页一画,不必着急想着完结的那一天,只要这本书是在不断的增厚增色,那便足矣了。
程心瞻把袖子往书上一拂,这书便缩小至尺许,这时,便可轻松把书合上。
外面的书衣封面,他保留了冻水岩原本的黄色玉皮状,题签处尚是空白,这书的名字他一直没想好。
不过此时,书的框架已成,该纳入的内容也都收录其中,再不提名却是不像话了。书名是点睛之笔,没有题上名,这书也就称不上法宝,难通灵性。
程心瞻一直以来心中有多个腹案,此时终于下了决心,提笔往题签空白处去写。
「一」。
他才题了一横,风忽生。
「亅」。
他再写一个竖钩,浪突急,拍岸如雷。
「」。
第三笔,乌云成缕,天骤阴。
……
「括」。
等到第一个字写完,宝书大放光芒,天上乌云汇聚。
程心瞻有些意外,难道这成书还要历经雷劫吗?自己之前炼宝炼丹的时候可从来没出现过这样的动静。
这倒是个意外之喜,这样也好,可以当作给洗丹做个演练。
“恩主,丹劫提前了吗?”
心里传来武青伯的传音,在私下无人的时候,他还是习惯称呼程心瞻为恩主。这一年里,他在铁槎山以北五十里以外的地方守着,只要程心瞻不主动呼唤,他是不会过来的。
“不是,是炼的法宝,好像要过一次雷劫,刚好,我这边起阵遮掩,你在外边看着动静大不大。”
上一篇:综武:人在襄阳,化身曹贼就变强
下一篇:重明仙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