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诗歌斩妖除魔 第226节
人人崇文,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宋穆胸中却多少有些愤慨。
其实这世间,值得铭记的不仅仅是读书人的奋发图强和建功立业。
百姓需要有英雄一般的传奇人物仰望依靠,但同时他们也需要一些实际生活之中的鼓励,每个人身边的每个人,其实都是值得敬佩的。
此番,宋穆想为这世间的平民百姓写上一些文章,过去有三吏三别,卖炭翁,捕蛇者,观刈麦,今日,亦可有渔村秀才,山村猎户。
他们出生于微末,生活于微末,在文朝之中坚强的活着。
只是这一次,不必再仿照前人的忧叹兴衰,这番宋穆愿意给大家提振一番精神,哪怕时代多苦涩,但是依旧不断拼搏。
这将是一本每个百姓,翻开书页时,便看到自己倒影的书册。
宋穆的脑海之中这个念头缓缓成型,此刻一切也变得愈发不可遏制起来,宋穆已经想好了第一个故事,并立刻落笔写下了第一段。
“某一渔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正所谓入目之处青山与汪洋成片,寸步之间泥沼与阡陌交互……”
宋穆这一刻念头通达,笔下也有如神助,一个完整的故事已经跃然纸上。
只是这一次,没有什么天才书生力挽狂澜,只有一位垂垂老者,守护乡野荒村。
这一刻,宋穆入迷极了,待到天色暗淡,陶风明退门而入,才终于回过神来。
而宋穆的面前,已经出现了一篇千字文章。
陶风明见到宋穆回过神来,此刻再扫了桌上一眼,只是轻声说道。
“我问过船家了,明日清晨,便能到石阳县。”
宋穆连忙起身,此刻引着陶风明坐下,也点了点头,而陶风明已经看向了宋穆桌上的文章。
虽然他早就知道宋穆曾经写过一本民书,而且造诣颇高,不过之后去往省城求学,便未再做过那等事情,此番回家,却没想到竟然再次拾笔。
宋穆当下也与陶风明简单的解释了两句,听闻这般用意的陶风明此刻却是十分赞成的点了点头,开口说道。
“你所写之民书,不在娱乐百姓,而是教化百姓,甚善。”
“不过,我记得你所写的《百妖杂谈》,其初意极为不错,但是最后民间改编,似乎有些变味了。”
陶风明的一番话让宋穆不由自主的咧了咧嘴,这的确是事实。
当初自己写出《百妖杂谈》的时候,其实也有些过于理想,有些故事字面描述实在是过于血腥,也遭到了一番魔改。
所幸大多数的故事如今还是原汁原味,改编的厉害的也只是几个百姓实在是呼声高涨的故事。
“不过你这上面的故事,本就规整,应当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动。”
陶风明这时候补了一句,却是已经将宋穆的文章放下,宋穆本还想说上两句的,见着陶风明这般神情,此刻也是正襟危坐。
“会试如今还有两年,你弱冠之年,可想参加?”
宋穆听得陶风明这么说,此刻脸上也是露出几分思索的表情,当下点了点头。
不过宋穆心中这时候却是想起了之前刘决与自己所说的事情,对着陶风明说道。
“一切由师父定夺,不过如今,我们当终于可以去四处游历一番。”
陶风明的神情平静,此刻微微点头,却又是微微摇头。
“这番与我出游是自然,但是会试去与否,全在于你自己。”
这般说着,陶风明似乎调整了一下思绪,看向宋穆。
“如今世人的目光多汇聚与你,有些事情,你万万不能做出鲁莽的决定。”
宋穆闻言点了点头,目光闪动了几分,最后只是平静的说道。
“师父,宋穆知晓其中利害,只要水到渠成,便也一以贯之。”
陶风明默许的点了点头,两个人相对无言。
第二日清晨,江面还泛着淡淡的薄雾,此刻船东已经在招呼伙计,这大船此刻将要到了石阳县的码头。
宋穆与陶风明已经走出了船舱,宋穆环抱着那箱遗骨,正站在船头,朝着远处看去。
石阳县的城墙在日光的照耀下已经显露了出来,整座城市似乎才刚刚苏醒。
随着船家一声悠长的号子,江船缓缓靠岸,一阵震动之后,那舢板已经搭上了码头。
宋穆与陶风明下了船,旁边正有船夫和码头工人正在搬运着货物。
清晨的石阳县带着几分清冷,宋穆两人此刻缓步往着城中走去。
这已经是宋穆不知道多少次再见到石阳县的城墙,但是每每在这时候,总能勾起宋穆心中的一些思绪。
这过往的经历历历在目,如今却已经是物是人非。
城门洞的兵丁还打着的两声哈欠,此刻见着宋穆两个读书人走上前来,立刻打起精神查验了一番,在确认无误后放着入了城中。
那刚刚还有些疲惫的兵丁却是忽的皱了皱眉头,往着城洞内已经走远的两道身形看了看,此刻挠了挠头对着旁边的另一个兵士说道。
“刚刚过去的那两位公子,怎么看起来有些眼熟。那个抱着一个箱子的年轻公子,好像是……”
忽的,这兵丁的眼睛,猛然瞪大了一些,然后有些诧然的说道。
“那公子,好像是宋穆宋解元?”
旁边的兵丁听到这话也陡然醒了过来,此刻脸上的神情也有几分不可思议,正要出口反驳,却见得刚刚那个兵士此刻激动的一挥拳。
“肯定没错,去年送学子去考院试的时候,我就在县令大人旁边值守,看的真真切切的。”
如此说着,那兵丁早已经兴奋不已,此刻连忙朝着城头招呼。
“快去通禀大人,咱们石阳县的宋穆,宋解元,回来了!”
……
第299章 还愿
宋穆十分平静的走进这座熟悉的城池,或许因为还是大早上,城中此刻街道上人烟稀松,零星的店铺开始营业,路上已经有推着粪车的人在走着。
宋穆也没有什么遮遮掩掩,只是面容庄重,双手捧着装着父母遗骨的箱子,往着家中而去。
穿过熟悉的街道,穿过熟悉的胡同,家门口已经近在眼前。
而此刻的宋家老宅,门院已经打开,宋良达正坐在门前,频频向着巷口处张望。
八月十六,侄子宋穆考上举人,还是江南西道解元的消息传到吉州府,那几日宋良达过的很是有些恍惚,只觉得人间荣华不过如此。
而不久之后,一封宋穆交由返回吉州府肖厉带回的信件,也送到了宋良达的手上。
信上宋穆只说明了两件事情,一是洪州宋家的事情宋穆一定会摆平,宗祠将重归于石阳宋家。二是宋穆言明如今已经有了父母的消息,自己此番晚归,便是去寻父母遗骨,请二叔一家在老家石阳县等待。
看完那上面的消息,宋良达当下嚎啕大哭,当日就带着妻女,与解元牌匾一同,乘船回到了石阳县。
这几日,宋良达每日都寝食难安,晚上总是不自觉的醒来,听听外面的动静,是不是宋穆回来了。
而每天清早,宋良达便必然会站在门前,向着外面张望,希冀看到宋穆的身影。
这一日,宋良达刚刚在门口站立不久,与几位街坊邻居打了几声招呼,却是心有所感的往着胡同口看去。
胡同口依旧是平静无比,盯了片刻,宋良达叹了口气,觉得又是等待的一日,眼角的余光却是忽的瞥到那胡同口出现了一道身影。
那一身白袍,高大的身躯。
宋良达定睛看去,浑身陡然一顿,此刻只觉得全身鸡皮疙瘩都在耸动。
那正准备叫着宋良达吃早饭的朱氏刚刚从厨房探出头,却忽的见到站在门前的宋良达呼啦啦跑了出去,然后胡同里就响起宋良达的声音。
“敬昭,你回来了!”
宋穆刚刚走进这胡同,还未喊一声,便见到那前面一道身影飞快的朝着自己奔来,那熟悉的面庞上此刻满是激动。
“二叔!”
宋穆也立刻往前几步,宋良达已经冲了上来,目光却是顿时看在了宋穆手中的那个木箱子上。
他仿佛预料到了什么,此刻神情一滞,眼圈竟然有些泛红。
“敬昭,这……”
宋良达轻声开口,似乎在确认什么,宋穆默默的点了点头,沉声说道。
“叔,这里正是我父母。”
听到这句话的宋良达几欲昏厥,旁边的陶风明眼疾手快的上前扶住,下一刻却听得宋良达嚎啕大哭。
“大哥!大嫂!”
宋良达的声音十分响亮,此刻周遭的邻居都纷纷探出头来,便见到宋良达此刻正半跪着扒在一个箱子之上,而端着箱子的人,此刻也是神情悲痛。
“啊呀,是宋穆,宋家小子回来了!”
“呸呸呸,是咱们的解元回来了!”
一个街坊嫂子大声喊了一句,其他人此刻立刻哄动,当下不管不顾的冲了出来,有些人手中拿着嚼碎的柳枝,吐了嘴里的泡泡,有些人端着饭碗,一路晃荡。
他们都往前冲来,却发觉那宋良达此刻更是哭嚎不已,还大声的喊着“大哥”的字眼。
走在前头的林博叔突然停了一下,此刻脸上的表情也是骤变,当下看着面前的宋穆等人,愣愣的说道。
“这……难道是宋大哥……”
一语惊人,此刻其他人听到这消息,都是不由自主的停下了脚步,当下纷纷看向宋良达抱着的那个盒子,还有宋穆那涌动的神情,此刻一个个脸上的喜悦,迅速化为几分沉重。
宋良达依旧是大声嚎啕着,涕泪横流,似乎要将兄长宋良通离去的这些日子,自己所受的苦难都做一番发泄。
他本是家中幼小,虽说家道中落,但也是有父母大哥疼爱。
可当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大哥,客死他乡,甚至尸骨都未能寻得之时,这一切都变了。
父母撒手人寰,家道重担忽然放到了自己的身上,可被这凶恶世间一番鞭笞,几欲走投无路,两年说长不长,却熬白了宋良达无数头发。
此刻的他,面对兄长的尸骨,似乎终于能做一回往日的幼小,倾泻心中的痛楚。
宋穆也早已泪流满面,朱氏也已经出来,抱着宋良达大哭,那宋明微见此情景,也是跑上前,攥着宋穆的袍衫,哽咽哭着。
一家人,此刻似乎才终于见到光明。
周遭的邻居早已经上前搀扶,小声的劝慰着,引着几人往宋宅去。
此刻他们对此感同身受,更觉得宋穆是个了不得的少年,这个年轻人,不仅挣得如此功名,让他二叔引以为傲,更是能办成这等大事。
一时间,胡同之中的景象吸引了不少的人围观,而宋穆回乡的消息,也犹如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整座石阳城。
上一篇:我的修仙过于温馨了
下一篇:万法道君,从小云雨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