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我以诗歌斩妖除魔

我以诗歌斩妖除魔 第290节

  也不知是风还是这经义题目,让人手脚冰凉。

  宋穆粗略的看完了手中的这些题目,却是先放下了手中的卷子,准备先吃上一点东西。

  这一张经义卷子,足足有三日的时间,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很多,千万马虎莽撞不得。

  当下宋穆便拆开桌板,就在这考舍门边点起炉子,开始煮起了肉粥,一边煮着粥,还不忘想一想这最后一题究竟是何等解法。

  周围的考舍之中此刻都是哗啦啦的声音,不少人已经点起了蜡烛,准备趁着这第一日的晚上,多做出一些东西来。

  ……

  与此同时,贡院里的一处楼阁之中,这里灯火通明,其中正坐着不少穿着红袍的官员,此刻正在清点着今日入场考生的情况。

  而一个须发灰白,满面红光的老者此刻则是端坐在主位上,喝着茶水,等待着众人的汇报。

  此人便是此次考试的主考官严甫,如今已经百岁的他,为官已经有七十载。

  如今的严甫已经不再参与朝政,因为如今修为停滞不前,多是潜心摸索更进一步之路。

  只是这已非寻常境界,突破多是需要一个契机,严甫苦苦思索多年而不得。

  因而严甫便也给自己找了一份稍轻松的差事,在《天下文刊》之中担任主编。

  这份工作还算惬意,而且能够每日看到从文朝各处汇聚上来的文章,感受着这天下文人学子的活力澎湃,常常也是让严甫多有感触。

  只是这一年伊始,自己却是临危受命,做了这次会试的主考官。

  严甫是极正统的文官出身,且也在礼部任职过,按理来说对科举之事多有熟稔,但却是意外的从未做过任何一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并非自己学问不逮,而是自己平日不纾己见,后又因自己官职变动,便未做过科举考官。

  至于自己为何如今成了这会试主考官,严甫心中却是十分清楚。

  七年前,一直为陛下鞍前马后的兵部尚书谭仲业升任右相,成了真正的肱股之臣。

  而权力之争便也从那时候起,左相和右相似乎突然不和,竟隐隐有立派别之嫌,争端由此不断。

  但陛下似乎很是乐得见到这种情况,任其肆意野蛮生长,到了今日,这左相和右相两派,各自把握众多实权,常常剑拔弩张。

  这次会试的主考,本就也有这其中的争执,只是看来陛下这回不愿相信他们,竟不知如何想起了自己。

  严甫对此并不是很高兴,这等事情并不好做,自己本已无心官场之事,但是如今这般,却又是逼着自己做些抉择。

  而且这次会试,那谭相的儿子似乎也在其中,那小子自己也见过,达境当是没什么问题,但如何排名,到时候或许要伤脑筋了。

  还有冯相的一位子侄……

  想到这里,严甫的脸上多是有了几分忧虑的神色,于是干脆不想,放下茶杯起身。

  “整理的如何了?”

  严甫朝着面前的一众贡院官员问道,这些人连忙直起身子,当下就有一个官员上前汇报。

  “回大人,本次会试入贡院赴考考生共有五千四百三十二人,几番查验无所差池。”

  说着,对方便递上来一本名册,严甫却没有接过,只是看着外面一眼,开口问道。

  “那此番太学赴考学子有多少人,南北方赴考学子各有多少人?”

  

  “这……”

  几个贡院官员都是一愣,连忙翻查了一番,而后才拱手说道。

  “回大人,太学有一百七十四人赴考,南方学子占了……七成。”

  听得这话,严甫默默的点了点头,但是心中却顿时有些诧然了。

  之前礼部的几位元老便说南方有才气,过后文朝江山,多要靠这南方学子。

  可这并不算是好事。

  当下严甫这么想着,却是忽然想起一件事情,便再朝着几人开口问道。

  “这其中可有一位叫做宋穆的学子赴考?”

  听得严甫这么说道,立刻就有一个大人上前,点头说道。

  “大人所说的可是江南西道前年的解元宋穆?如今他就在考场之中,位置是癸圈三百八十号。”

  严甫点了点头,当下也是开口说道。

  “此子倒也是惊人,当初其那首兴文诗便让我多有感触,料得此人未来可期。如今不过是二十岁的年纪,便已名震四方,此番赴试会试,却不知道他究竟有何等的本事。”

  这么说着,严甫心中一动,当下笑着对着众人说道。

  “诸位大人,我看如今天色已晚,我等也正好去用饭,此番不如与我去考场上走一走,先看看我文朝崇文三十年,赴考的诸多学子?”

  一众官员对视,也是立刻点头。

  于是众人鱼贯而出,当下纷纷迈步走进了这贡院考场之中。

  到了这考场之中,严甫抬目望去,见到面前这硕大的圆盘状的考场之上,如今火光点点,更有不少学子在奋笔疾书,也是忍不住的点了点头。

  “且先去看看那位宋解元。”

  严甫一甩袖,带着众人的迈步往前走去。

  ……

第386章 儒学之道

  宋穆正一边煮着小锅里的肉粥,一边思考着这经义卷上最后一题的解法。

  对于经义题,宋穆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先定这题目立意,以此为基础,再在其上做出创新。

  如此题目不仅难以偏离主题,同时也容易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但是今日的这几个经义题目,宋穆却是真的犯了难。

  其他的抒义题或许还有办法仔细的解决,但是唯独这最后一题,如此出乎意料的题目类型,给人的感觉已经很是不妙。

  更何况这三个例子看起来似乎带着一种联系,但是其立意,甚至说共同点究竟在何处,却是一个难以抓住的关键。

  稍有偏差,这文章或许就已经落了下风。

  宋穆不得不慎之又慎。

  这题目说的是古往今来圣人之谈,围绕的却不知是何等核心,究竟是君,还是礼,亦或是自己还没有探查到的某种东西。

  再说,这核心之后,三位的言论是否能联系起来,所表示的意思究竟又是什么?

  这算不算得上是儒学的推陈出新,是不是儒道之中新的改变,新的发展开拓。

  宋穆这般想着,脑中却是忽的闪过一道灵光,似乎此刻已经抓住了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当下宋穆立刻一愣,然后脑中奔出一个词。

  发展?

  如此看来,似乎的确是在阐述儒道的发展,但是如何让自己辩明白其中的意思,单单解释发展之良,或是未来儒学发展为何,似乎多有片面,难免有些糊弄之感。

  宋穆脑中一时间有些迷糊,低头见着锅中肉粥咕噜噜的冒着泡,干脆就盛了一碗出来,脑中却是还在不算的思索。

  既然是解释发展,那必然是要解释如何发展,甚至于推陈出新,写出新的发展。

  但是问题又回到了这三句话本身,儒学大圣众多,荀子,庄子,扬雄,许慎,郑玄、韩愈,这些人的言论,为何又没能列出来呢?

  宋穆灭了火,端着热粥坐到了板子上,再次低头看着旁边桌板上,自己写在草稿上的这三句圣人之言。

  忽的,宋穆脑中有了一个念头。

  要说这三位,其实都有一种代表意义。

  孔子自不必说,他奠定了儒学的框架。

  孟子,他成功稳固了儒学的地位,使得儒学有了更切合实际的内容,奠定了他亚圣的地位。

  再到董仲舒,他将儒学进行了新的解释,让汉朝始,儒学成为了切合时代的必要产物。

  他们代表了儒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更重要的东西。

  儒学,合乎一个时代发展的需要。

  合乎时代,这才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宋穆眉头一挑,连忙放下手中的热粥,然后提起毛笔,在桌板上的纸上写下了三个字。

  儒之道。

  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一是如何论述三人的成果,而在这基础上,让各位考生学子,以合乎情理的方式,展望属于文朝的儒之道。

  宋穆心中已经有了定论,。

  既然是儒之道,那自己就抓住了最重要的一环。

  在上一世,儒学接下来的发展自己再明晰不过,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让封建时代有了更强的理论载体。

  只是如今,在儒道大有不同的今日,却不当这般想了。

  文朝沿用了儒道的传统,却因为这个时代玄妙的文力有了不同的创新。

  文力让儒道位置坚固,身具威力的儒家子弟,并不受这思潮的桎梏,反倒因为这一身力量,有了更多的不同。

  他们不需要一个所谓的君君臣臣的桎梏束缚住,而是需要一个更加坚定的信念,让他们能将这一身力量,证明入儒道无悔!

  既然如此,那就剥离表象,直抒本质!

  宋穆想到这里,顿时豁然开朗,心中更是有些说不出来的喜悦,当下再次端起热粥,大口的吃了起来,准备马上开始动笔。

  而这时候宋穆却是听得考舍外传来一个淡淡的声音。

  “善。”

  宋穆连忙抬起头,见到是一个穿着红袍,须发灰白的老者,此刻对方的目光正落在自己的桌板的草稿纸上。

  宋穆正要起身,对方却是伸手制止,朝着宋穆微笑的说了一句。

  “心正文正,不要受我干扰,记住你心中此刻所想。”

  说着,对方便拱手转身离开,身后跟着几个同样穿着红袍的官员,此刻纷纷都朝着宋穆看了一眼。

  刚刚说话的正是前来考场上一观学子情况的严甫,他率先到了这癸圈三百八十号,便闻着这其中传来一股香味,走上前,见到一个相貌俊朗的年轻人正蹲在地上煮着肉粥,只是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虑着什么。

  此人就是那江南西道的解元宋穆,严甫此番见到了真人,见着对方专注的模样,顿时就有了一些印象分。

首节 上一节 290/69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的修仙过于温馨了

下一篇:万法道君,从小云雨术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