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 第253节
平京少女挽着港妹,一眼看到那穿着崭新花衣裳的姑娘,还坐在让卫东身侧靠后点,就心领神会的偷偷相互碰。
让卫东都帮二凤默哀解围:“叫他们再整两桌菜,这这这,我们都没动过,你们端旁边先开始吃。”
李二凤却起身打手:“有你们吃的!”
剧组成员还敢起哄。
金卓群已经抱了碗筷过来坐下:“很好,这边的古旧建筑,跟江州那种大城市感觉还是有区别,更符合主角成长历程,西二街的外国风格房子更不错,秦小姐说其中有两栋带点和式风格,正好可以拍主角在东瀛时的场景,但有些东瀛画面可能要临时搭布景?”
这难不住让卫东:“正好我们要修房子,空出来的地方给你们搭布景。”
他主要就关心汪志文:“拍得怎么样?”
男主角也赶紧抹口水,趁机坐下动筷子:“好,非常好,剧组很好,金指导很厉害,李导也很有想法,汤大哥他们的摄影更没的说,小虞很踏实,秦小姐的演技让大家都很惊讶。”
由小见大,这家伙有点孤傲,但情商绝对不缺,顺着点名其实给邀约入座,其他人也纷纷在周围两张桌子坐下。
有菜肴已经端进来,让卫东还是分了几盘过去。
金卓群才随口说起,这早期革命领导大多都是大户人家出身,不然没那么早接触到思想理念,更别说能出国留学了。
那会儿能读书的都不是普通人家。
所以你说开篇去拍个大户人家场面,不太好。
加上这位又特殊,现在地方上已经把旧居给修葺一新,根本没拍的味儿。
所以董家小院正好符合,然后主要集中在回国后二十来岁在江州一带地下工作,很多码头场景也用得上。
在江州让卫东肯定把搬运公司那个盐业公会的楼借给剧组。
当时借着旧街道拍了不少大场景,还从部队拉了好几车群众演员过来,搞得搬运公司员工对老板的背景更加仰慕。
现在就是打算利用商州的旧街道、老街区补拍几组不同的城市镜头,也要些群众演员。
让卫东指正好进来的李二凤:“找她,她才是麾下兵马几千人的女将,什么场面都能给你凑出来。”
李二凤惊惶下,但男人说的就不怕,放了菜过来坐让卫东身边。
敢观察坐在旁边的两位大城市美女了。
虞晓秋都在不停调整心态。
作为平京美少女,从小拍广告,现在又上砖儿台打广告。
家里条件、学院背景、股东身份、过往战绩,样样都觉得可以傲视。
来江州怎么都能艳压全场,会会让卫东老婆也不怵吧。
结果一来就遇见个港商身份的同龄少女。
简直就像峨眉这种名门正派的大小姐,突然碰上魔教圣女,打得瞬间掉半血。
更别提农家姑娘了。
秦羽烨就轻笑:“很高兴认识你……”
李二凤差点就屁滚尿流的伏地求饶了,天哪,男人都在外面找了些什么仙女儿。
那就索性把剧组工作会挪到这餐室。
让卫东也是跟着这帮人才逐渐明白些东西。
电影和电视剧拍摄区别很大。
电影一共才个多小时,是用胶片拍一堆长长短短的镜头,最后洗出来也是一堆长长短短的胶片画面,得导演剪辑师给慢慢凑成一个故事,所以先拍后拍,千头万绪的各种零零散散很考导演的讲故事能力,摄影师的画面感。
甚至因为胶片拍摄,除了摄影师当时能看到取景框里的画面,导演都得洗出来才知道那画面是什么样儿。
所以导演能力,摄影师功底,演员演技综合到一起,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电视剧就特么一两台摄像机盯着哗啦啦的拍,导演甚至能坐在后面连接电缆的监视器前直接看效果。
拍摄内容都是线性发展的挨着走,哪里不对立刻能重拍。
金卓群的特点恰恰在这里,他不是科班出身,却跟着两边都滚爬不少。
他担任编剧,做出来的东西类似电影剧本,但拍摄又是电视那套。
作为制片人在现场不管具体镜头,在乎的是整体感觉。
于是拍到现在,在江州就发现让卫东莫名其妙找来的这个小年轻真能演出点不一样的东西,就开始来劲了。
然后还发现这个莫名其妙只是恰好跟在旁边的港风少女,好像也能演出些不一样的感觉,更来劲。
据说伍曦还不得不打电话回去问家属,当年有没有谈恋爱的细节,介不介意加这么个情节。
最后说先拍出来看。
做好这部分全部剪掉,也可能会上的两手准备。
结果这反而促成了金卓群在思考这个部分,赋予的内涵就要更多。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在家国面前,怎么演绎出生离死别,我相信能呈现出更有血肉的情怀……”
一直低头滋酒的伍曦忽然抬手比划:“今儿我就看见让卫东朝着马路对面有个姑娘这样式儿的挥手,有点生离死别内味儿了。”
所有人愣了下,在金卓群的带头下全都狂笑。
秦羽烨还一边笑,一边使劲找虞晓秋问是我听的那个意思吗?
还有啊?
李二凤也侧眼夏式打量。
让卫东任他嘲讽任他笑,老子都做房地产的男人了,还在乎这点?
果然,就在他们下午开会的这几个小时里。
不光是从平京立刻凑齐兵马杀过来要旁观整场全国破天荒的商品房“销售建设演示”。
整个商州都沸腾了。
因为第一栋只有四十八套房,每套定价一万元,只要能凑齐两千块存到银行,明年就肯定能搬进在自由市场隔壁的新家。
前提是要有能证明自己每月还款的能力。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连让卫东都有点吃惊,秒空!
第286章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因为让卫东算掉了一个他完全忽视掉的因素。
农民进城。
之前那么多人疯抢进卫生巾厂打工的机会,倒不完全是要赚多少钱。
而是把这看成了唯一成为城里人的渠道。
在还没有搞城镇化改造的1984年,苦了多少年的农民,尤其是接受过教育,又按捺不住到城里来开过眼的农村子弟。
城乡差别极大。
疯了一样的争抢这个买房机会!
让卫东自己断了手拿到编制,呆在保安间里,恰好没咋体会这个农转非过程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结果。
如果说以前还要纠结是不是能拿到城里的户口。
现在已经上了几个月的班,这些农村来的打工人都无比清楚,那个户口其实不是那么重要。
以前束缚农民进城,主要就是粮油关系,没有户口就无法吃公粮,没有粮票,在城里就没有生存空间。
偏偏就是卫生巾厂的食堂只要持有员工证卡就能吃饭,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再说外面的自由市场现在也能买到米粮,真要自己做饭也没问题。
关键就是得有个在城里落脚的家。
昨晚让卫东给伍曦提了句,三班倒的卫生巾厂日产可以达到四十万包。
随之而来就是大约有三千多农村员工挤在厂里宿舍。
好多宿舍都是十多二十人挤在一起。
其他两千来人才是城里员工可以回家住宿。
所以这个地方有迫切的巨大住房需求。
好些勤劳的员工能上三五百月薪,幸运的双职工已经每个月可以拿到七八百甚至更多。
这钱拿来买房简直天造地设!
没有房难道在宿舍里面干那事儿吗,都急死了!
就等于让卫东实际上把在江州买房给职工的事儿,完美复刻到了商州。
还暗戳戳的挪前一步,预售。
四十八套?四百八十套都不够!
而且因为布告最先就贴在自由市场和卫生巾厂门口,得到消息的职工二话不说冲到开发公司、工业园区报名排队,着急的直接带上两千元交钱,不收不走!
丁海峰后来不得不把老婆叫过来当财务,现场轻而易举的就收了四十八户。
其他人还是不愿离开,求着各位同志报名收费。
其实相处几个月,都知道这个办公室不强硬,只要守规矩就挺好说话。
秉承服务态度,做的事也是让大家过得都更好。
之前厂里招工就经历过,求的人多了,心一软又招了不少。
所以现在成片的堆积。
某种意义上也是慈不掌兵的后果吧。
然后市里面那些得到消息的,打电话咨询说已经满了,赶紧又跑过来参与。
好多人差点闹事。
在一念之间就可能会改变命运的时候,什么体面、尊严、面子,啥都不顾了。
不顾一切的闹腾。
越是穷困的地方也越信奉闹腾才有好果子吃。
上一篇: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下一篇:医疗系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