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之大唐中兴

重生之大唐中兴 第88节

没想到陈敬瑄像跟他打擂台似的,把高仁厚任命为邛州刺史。要知道在岳昌旭担任邛州防御使的情况下,还让高仁厚去担任邛州刺史,除了打擂台,也无法用其他可能来解释。

州防御使掌管一州军事,一般都是有刺史兼任,但岳昌旭担任了邛州防御使,意味着无论谁来担任邛州刺史,都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若是不能掌控一州军事,意味着刺史只能掌控民政,局势稳定情况下倒还没什么,若是局势紧张,防御使取代刺史也不是不可能。

可现在陈敬瑄让统领大军的高仁厚去担任这个刺史,显然是想去争权,特别是在高仁厚已经占领了邛州的情况下,若是高仁厚把下面军镇镇将换成自己的人,岳昌旭即便担任着防御使,以后的日子也不会多舒心。

“陈敬瑄这么做倒是落了下乘,殿下只是略施小计,就让陈敬瑄把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安置在这儿,可见陈敬瑄这人的头脑简单。”裴荣在一旁笑着道。

“陈敬瑄的确头脑简单,可田令孜可不是简单之人。”提起田令孜李晔就有些头疼。

“殿下现在不比过度担心,田令孜势大,殿下不宜与之正面冲突。现在朝中有郑相、萧相等人,宦官内部也有杨复恭,殿下的压力并不大,现在是殿下韬光养晦的时候,等待时机成熟,便可诛权宦。”

裴荣的话并没有避开张威,甚至在说完后,还看了对方一眼。张威也有些恼怒,这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也不客气地瞪着对方,直到李晔发现不对,看了过来,张威才没有继续跟裴荣计较。

李晔把两人的眼神交锋看到眼里,并没有追问,而是回到正题,看到面前这份名单,“裴司马,这就是你拟出的的候选人名单?”

“是的殿下,一共八人,其中五人是之前五个都的副都头,两人是在之前战斗中表现颇佳的校尉,最后一人则是孙长史和蜀州孙刺史推荐。”裴荣连忙介绍着这八人,不过却也是分了轻重,有一人明显介绍的时间较多。

这个人叫赵松阳,李晔自然有印象,因为其就是孙家孟所在都的副都头。天策军初立的时候,并没有副都头,当时赵松阳也只是一个黄头军的中层军官,后面加入天策军后成为一名校尉,今年则是被任命为副都头。

按照道理说,黄头军出身的对方应该天策军很难出头才对,毕竟天策军初建时的,来自黄头军的军不是没有,只不过数量并不多,而且多是中低层官兵。而现在裴荣明显有意向自己推荐这赵松阳,看来应该是搭上了裴荣这条线。

这个赵松阳之前在战斗中,挺刘麒所说,表现不错。在后面大败阡能时,他也看见了对方的确指挥有方。

对于军队来说,特别是天策军,李晔并不崇尚个人的勇武,个人再强能强到哪儿去?打仗靠的是整个军队。而且天策军每个都下辖的五个营,那都不是随意设立的,而是相互配合,并且能爆发出很强大的战斗力。

所以在战场上,过度的勇猛,会造成整个军队的阵型混乱,各个兵种之间配合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之所以赵松阳在李晔心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不是因为对方多勇敢,武力多强,而是其临危不乱,指挥有方,即便是在叛军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阵型没有混乱。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天策军人数本就少于叛军,若是不管阵型,倒不是会战败,但伤亡这些肯定会增加很多。

而相反的,作为都头的孙家孟则是急于表现,带着几十人就杀进了叛军之中,把整个都的军队都丢下了。若孙家孟是一个队正,这种以几十个人组成的队为单位冲锋,并不为过,但孙家孟是一个都头,长官一千三百人的军队,但在战斗的时候却不管自己的大部队。

而且更关键的是,孙家孟的武艺也不是多好,因为冒进,反倒被叛军包围,要不是赵松阳率军赶到,可能孙家孟就会成为天策军第一个战死的都头。

为了这事,李晔后面当着一众将领的面,毫不留情的批评过孙家孟,虽然没有免去其都头一职,但众人也知道对方在李晔眼中的印象一落千丈。

除了这个赵松阳外,李晔对另外七个人中的两个有不错的印象,一个是在之前的战斗中表现不错、被李洪推荐其为校尉的龙治;一个是带着五十名士兵从上万叛军包围的蜀州杀出来报信的胡亮。

前者刚刚晋升为校尉,其功劳也不足以晋升为都头,所以李晔就没考虑对方,而是看向了这个胡亮。其他几人,表现虽然不错,不过还是有些差强人意,作为一都都头还是有些勉强。

“这个胡亮是孙长史和孙刺史推荐的?”想起之前裴荣的介绍,李晔皱眉道。

“是,殿下。”或许看到李晔神色中的担忧,擅于揣摩人心的裴荣很快就想到是什么原因,便解释道,“殿下,这个胡亮,原本只是唐隆县境内金桥镇的副镇将,有着十余年的军伍生涯,六年前就担任副镇将。据说孙刺史有意让其担任崇平镇的镇将。”

听到裴荣的解释,李晔皱着的眉头这才舒缓开来。之所以他有所担忧,是因为孙烨对天策军事务的干预,要是胡亮是孙辰的人,就算其能力再强,李晔也不会用其,那样势必打破天策军内部的平衡,那不是他想看到的。

不过裴荣却说对方当了五年的副镇将,意味着其并不是孙辰的亲信,不然也不会在副镇将一职上担任六年之久。只要不是孙辰的人,那他也就没那么忌讳了,胡亮此人的确有勇有谋,这在李晔眼中也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特别是对方满身是伤的情况下来到自己营帐时,他当时也有些震撼。

想到这儿,李晔便有了决断,“就让胡亮担任第六都的都头,赵松阳担任第七都的都头,让他们二人尽快进入角色。”

“是,殿下!”

见自己推荐的赵松阳被李晔采纳,裴荣的心情也很好,不过随后李晔的一句话就让他的心顿时七上八下。

“赵松阳这人不错,不过裴司马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事情上,帮本王管理好天策军的日常事务才是裴司马你的分内之事。”

。。。。。。

“大人,阡能已经败了,下一步朝廷大军肯定会进攻我们,而且带头的事高仁厚!”

雅州,刺史府,一个盔甲男子正一脸担忧的对郭琪说道,特别是在提到高仁厚的时候,脸上忌惮的神色重了不少。

别看现在他们攻占了雅州,但并没有占领雅州全境。而且雅州不比邛州,人口稀少,导致现在他们的军队也才一万出头,而且大多还是乌合之众,能否在朝廷军队的进攻下坚持下来都是个问题。

郭琪喝了杯酒,然后把把杯子重重地摔在地上,碎片四射,大声道,“传我命令,明日发兵,我倒要会会高仁厚,看他是不是真的想一直当陈敬瑄的走狗!”

第103章 问道青城山(一)

高仁厚和郭琪都是出自黄头军,而郭琪之前是军使,属于黄头军中掌握军权的存在,不然也不会策动数千黄头军叛乱。高仁厚在黄头军期间,地位并不如郭琪。

曾经郭琪还担任过高仁厚的上级,只是后来因为调动,这才结束上下级关系。

两人之前的关系还算行,不过在郭琪叛乱之后,高仁厚便投靠了陈敬瑄,黄头军被瓦解,其中就有高仁厚的功劳。需要用人的陈敬瑄,自然对善于打仗的高仁厚委以重任,这次平叛,能指挥上万军队,可见陈敬瑄即便是对其有些忌惮,但还是把军队交给其指挥。

而现在,高仁厚率领大军前来平叛,郭琪自然很生气。雅州地处大唐与南诏的交界处,属于比较贫瘠之地,而高仁厚率领的大军明显是要对付他的。

所以摆在郭琪面前就三条路,要么跟朝廷大军决一死战,拼一把;要么投降;要么投靠南诏。

投降朝廷,肯定不可能;投靠南诏,那除非是万不得已的时候。所以郭琪选择了与高仁厚决一死战,双方的兵力差不多,而且他是以逸待劳,未尝没有机会。

郭琪的速度很快,很快就率领上万军队抵达百丈,建立大营,准备在这雅州大门,跟高仁厚一较高下。

忙着平定邛州各地叛乱的高仁厚也得知了郭琪率军北上的消息,提起郭琪,他表情也很复杂。作为自己曾经的上司,他对郭琪也很敬重,不过对方居然选择了造反这条路,注定两人只能是敌人。而且他这次出征,陈敬瑄交待过他,让他务必诛杀郭琪。

其实陈敬瑄不说,他也会这么做。郭琪是陈敬瑄、田令孜的心腹大患,同时也是皇帝憎恨的人,若是能诛杀郭琪,他高仁厚也能进入皇帝的视线。投靠陈敬瑄,那只是权宜之计,若是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他用得着屈居于陈敬瑄在这个蠢货之下?

他心里其实一直看不上陈敬瑄,准确说,黄头军不少将领都是这样。要不是陈敬瑄运气好,有个权宦的弟弟,能当上西川节度使?

除了郭琪率军而来,高仁厚的烦心事还不少。虽然天策军在大邑县就停下了,没有继续往邛州驻地的临邛县而来,但却派了岳昌旭这个邛州防御使率军而来,美其名曰支援高仁厚。

而且邛州七县,岳昌旭的军队占据了大邑、安仁、火井三县,而且军队一下扩充到4000人。虽然不如他指挥的万余军队,但平叛结束后,这上万大军就要班师回朝,能留下的不会太多,到时候如何压制岳昌旭,将会是他很头疼的问题。

对于邛州的事,李晔并不想直接去参与,他相信以高仁厚和岳昌旭的军队,能够平定郭琪的叛乱。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天策军已经出够风头了,后面的事就让高仁厚去完成,免得天策军引起一些人的忌惮。

。。。。。。

由于后面的战事跟天策军没多大关系,李晔又开始他的自污之路。让李洪和刘麒二人率领天策军留守蜀州州城和大邑县,他则是带着赵雄和数百亲兵,前往青城山。

后世都江堰市不是有句宣传语叫‘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吗?正好有空,李晔也想去见识见识唐代的都江堰和青城山。后世这两个地方都属于都江堰市,但这个年代可不是,后世的都江堰城区现在是导江县,属于彭州管辖;青城山所在的地方是青城县的辖地,属于蜀州,分界线大致就是岷江。

首节 上一节 88/10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处处开外挂

下一篇:至尊特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