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之大唐中兴

重生之大唐中兴 第89节

之所以李晔来青城山,主要也是因为这里距离蜀州并不远,不到90里地,他一行人都是骑马,90里地也就半天的路程。所以即便是邛州那边出现什么紧急情况,蜀州州城这边也能很快把消息传递给他,这也是他敢在前线战事未平的情况下来青城山游玩。

他故意做出一种把打仗视作儿戏的样子,给朝廷众臣看,也是给李儇看,但实际上他也有分寸。这样既游玩了,还能打消李儇的戒备心,同时也不会耽误前线的战斗,何乐而不为?

“殿下,是不是通知一声青城县令,让他来迎接殿下?”在距离青城县不远的时候,一旁的张威连忙请示道。

“通知一下吧,正好我们也不知道青城山怎么走,让他给我们带路吧!”既然要装,那就得装像点。

虽然他前世来过几次青城山,不过现在的路跟当时的路还是有不少不同,作为青城县县令,肯定熟悉青城山的道路。

其实在他们现在停步的这里,就能看见远处那郁郁葱葱的青城山,只不过这时的青城山少了很多后世的喧嚣,多了几分宁静,难怪有很多人愿意在这里养老。可惜‘少不入蜀,老不出川’,蜀地虽好,但想要挽救这摇摇欲坠的大唐的他,肯定不能在这个地方久待,不然心中的斗志也会被这舒适的环境给磨灭。

没看见在蜀地建立的三个蜀国,最后都无疾而终吗?短短数十年便亡国,而且国土也大多局限于蜀地。

当李晔派出的亲兵来到青城县衙的时候,青城县令也有些惊讶,虽然他得知寿王就在蜀州,但没想到对方放下前线的战事要来青城山游玩。在确认身份后,青城县令连忙带着一众官员、衙役前往城外迎接李晔,虽然不解对方为什么这个时候来青城,但既然对方提出让他带路,他自然不会拒绝,反而会好好伺候着这位亲王。

“施县令,这青城山你熟悉吗?”看着眼前这应该有四十多岁的老县令,李晔的态度放的挺低,客气地问道。

唐朝人的平均寿命大概在五十多岁的样子,所以这个县令的年龄也不算小了。

“回禀殿下,下官虽然不是青城县人,但也在这青城县从一主簿到县令,也有将近二十年,对于这青城山也算是极为熟悉。”施姓县令连忙回答道。

李晔知道,古代为官,县令、刺史什么的一地主官,都会回避原籍。这眼前这县令即便不是这青城县人,也是西川人,这口音,李晔都能听出来,当然也不排除对方是学会了这边的方言。

“那你知道这青城山有哪些道观?特别是会炼丹的道观!”李晔好奇道。

“炼丹的道观?”施县令一愣,不禁抬头看了一眼李晔,然后又很快低下头,也很疑惑李晔这么年轻,难道也要追求那长生不老之术?不过既然对方询问这个,他还是如实回答道,“回禀殿下,青城山大大小小的道观也有十几个,能炼丹的也就两三个而已,像上清宫、丈人观都会炼丹。前不久上清宫的道士炼丹还出过事,什么东西炸了,导致几个道士惨死。”

“真的?”听到这个意外的消息,李晔有些激动,“你说的是上清宫?能否带本王去看看?”

“这个自然可以。”施县令连忙点头,不过看到李晔一行人都骑着马,迟疑道,“殿下,丈人观倒是在山脚下,可上清宫高地面数百丈,骑马可能不太方便。”

“无妨,本王徒步而去。”

很快,李晔便让副典军与大部分亲兵留在山脚看着马,他则是让赵雄带着百余亲兵上山。至于青城县令建议给他找一个轿子,他也拒绝了,这青城山最高不过四百余丈,走会儿就上去了,坐什么轿子。

不过见李晔如此热衷于寻找炼丹的道观,裴荣不禁有些担忧,但想到李晔的秉性,他又不敢直接劝说。

第104章 问道青城山(二)(二更)

青城山历史源远流长,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在古时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荡魔大帝、五岳丈人宁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

青城山的地位崇高其实源于张道陵在青城山布茅传道,虽然在此之前道家思想流传甚久,但直到张道陵创立道教(正一道),道家才艺教团形式出现在世人眼中,而青城山也因此闻名,逐渐成为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同时也成了信奉道教之人的圣地。

青城山的名字因此山林木葱郁,四季常青而得名。

现在已经十月,已经是深秋,虽然青城山落叶纷纷,但松、楠、枫、柏等古木遮天蔽日,宫观亭阁掩映于浓荫翠盖之间,通幽小径穿行于丛林深谷之中,处处幽深,处处清静。只是李晔来的不是时候,若是七八月而来,这里毫无疑问是极佳的避暑胜地。

而且跟后世的青城山不同,唐代的青城山除了各种古树,还有不少后世无法见到的珍奇鸟兽在山间嬉戏。

看到这副情景,李晔也只能感慨一番‘青城天下幽’!

由于距离原因,李晔一行人并没有直接去上清宫,而是先去了丈人观。丈人观的道士听说是亲王前来,即便李晔等人是方外之人,也都很隆重地招待了李晔一行。

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李晔对于道教的印象,好于佛教。其实在古代,佛教在明君眼中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宗教,很简单,佛教在古代很喜欢和朝廷争夺劳动力,让朝廷税收降低,天地无人耕种,也无人打仗。历史上有四次很大的灭佛运动,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柴世宗,也被称为‘三武一宗’,除了柴荣现在还没出生外,前三次灭佛运动却是已经发生。

就说北周武帝的灭佛,直接让200万僧人还俗。要知道北周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华夏政权,跟他同时存在的还有北齐和南陈政权,这样的情况下200万僧人是什么概念?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前三位皇帝不得不灭佛,只不过结果都不太好。从统治者当局来说,限制佛教发展是必然。即便是他登基,虽然不会灭佛,但也会限制发展,起码不允许有田地,僧人规模要控制,不能让其影响其统治。在他看来,僧人就好好地吃斋念佛就行,想那么多干什么?都说了出家人六根清净,还在乎身外物,岂不是与经文相悖?

当然宗教发展过度就不好了,无论是道佛两教,还是其他宗教。

李晔之所以来青城山找道教,不是因为他是信奉道教,而是来找火药的。作为一个大杀器,李晔不可能放着不用,可他前世又不是搞化工的,可做不来火药。

虽然李晔不懂制作火药的方法,但是道观的道士懂。火药来源于炼丹术,炼丹师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发生的爆炸,其实就是不小心把火药制作出来了,不爆才怪。

在听到上清宫道士炼制丹药期间发生过爆炸,李晔便知道自己这趟有戏。当然他之前也是抱着试试的态度,毕竟青城山道观这么多,在这里找到能炼制丹药的道士的几率要大点。若是这里都找不到,李晔也没辙了。

不过看来上天对他还是挺眷顾的,注定他这次会有所收获。

不过相比于李晔的兴致勃勃,随行的裴荣则是忧心忡忡,当然在丈人观入住的时候,他便忍不住找到李晔。

“殿下,请恕下关斗胆,敢问殿下此来青城山是否来寻求长生丹药?”

“长生丹药?”看到裴荣第一次这么严肃地跟自己说话,李晔有些意外,要知道在之前,对方一直都是惟自己的命令是从,很少反对自己的话。不过听对方提到长生丹药,他便知道对方误会了,“裴司马,你想多了,本王对长生之药并没有兴趣,若是真有这药,那些追求长生的帝王也不会英年早逝了。”

对于长生,李晔真的不抱希望,那存粹是存在于神话故事中的奢求。历史上追求长生的君王多少,但有谁真的长生了的?向21世纪的人活个八九十、一百来岁,在唐代可能是奢求,但只要饮食、生活习惯保持好,六七十应该可以,至于再活大点,就看老天是否给面子了。

“那殿下这么着急寻找会炼丹的道士,是为什么?”裴荣显然不太相信李晔所说。

没办法,唐朝到现在,死于丹药的皇帝可不少。太宗、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死于丹药,穆宗死的时候才29岁,武宗死的时候才32岁,宣宗驾崩也才48岁。由于李晔的先辈有着这个先例,裴荣显然有些担忧,要是李晔也服食丹药,他的荣华富贵岂不是没了?

“肯定不是用来吃,本王只是需要这些炼丹之人做点其他的事。”见裴荣依然不太相信,李晔也没辙,总不能说他要让这些道士研制出火药配方,然后作为秘密武器使用吧?

在没有研究出来,李晔不希望这个事闹得人人皆知。要想平定这藩镇割据的局面,李晔肯定得动用点黑科技,他甚至想弄出火炮、步枪,然后横扫一切不臣之军,不过想想这个时代的工业水平,好像有些难度。

“殿下,下官也是为殿下着想,弹药之事,实在危害极大。”裴荣继续劝道。

看到对方依然不相信自己,李晔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了,这种事情根本不好解释,他也不希望这个事情闹得人尽皆知。不过裴荣的忠告,倒是给了他灵感,沉迷于炼丹的话,想来也能让不少轻视自己吧?想到这儿,李晔更不能把此行的真实目的告知旁人知晓,即使是裴荣也不行。

第105章 问道青城山(三)(三更)

第二天一大早,李晔便在此观观主以及一众道士的相送下离开了这丈人观。

看到昨天自己询问的那个站在观主旁边的年轻道士,李晔便忍不住继续劝道,“青阳道长,以你的才华,留在此观实在是浪费人才,何不跟本王下山,本王可以助你圆炼丹的梦想,给你提供炼丹所需。

青城山乃清幽之地,在此地炼丹影响其他道长的清修,何不与本王下山。”

“殿下不必相劝,青阳子无心红尘。”被称为青阳子的道士摇了摇头,依然拒绝了眼前这位亲王的相劝。

首节 上一节 89/10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处处开外挂

下一篇:至尊特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