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之大唐中兴

重生之大唐中兴 第90节

从昨天对方进观就在打听谁会炼丹,在得知他会炼丹之后,对方就一直缠着自己,希望自己帮其炼丹。自己昨天就已经委婉的拒绝,没想到依然锲而不舍,虽然让他有些意动,不过想到自己入观的目的,便摇了摇头。

“青阳道长未免太过执着,俗话说‘乱世道士下山,盛世和尚敛财’,现在恰逢乱世,道长何必执着于当初的誓言。本王还要去上清宫,起码明日才会下山,本王也不逼道长,若是道长改变主意,只需要派人通知一声即可。”

见对方依然很固执,李晔也没再劝,山上的上清宫也有炼丹的道士,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之所以他对这个青阳子很感兴趣,主要还是对方谈吐不凡,倒是有些才华,至于对方为何当道士,他便不得而知。

在李晔一行人走后,白发苍苍的观主,挥了挥手中拂尘,对着青阳子说道,和蔼地说道,“青阳子,其实你可以跟这寿王一起下山。”

“观主,你平日不是教导我们不要理会凡尘事吗?”青阳子有些惊讶,“而且这寿王,并不是真心想要炼丹药,青阳子担任其另有图谋。”

“就算是另有图谋又和何妨?”看着远去的李晔,观主拂了拂下巴上的胡子,一副得道高人的模样,“寿王殿下说的没错。‘乱世道士下山,盛世和尚敛财’,现在天下将乱,我等道士也不能置之不理。而且我观这寿王是富贵相,以后很有可能登上那九五至尊的位置,更关键其对于佛门并无好印象。

现在佛门势大,我道门虽然是国教,但依然被压制。既然寿王对你感兴趣,你便应该抓住这机会,借此机会壮大我道门。你平时除炼丹之外,不也在学习治国之学,不就是等着有朝一日可以学以致用吗?”

“观主?”被老观主这么一说,道心坚定的青阳子便动摇了。

“你自己好好考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说着观主便缕了缕衣袖,便转身朝着观内走去,其他道人连忙跟上,只留下青阳子在那里若有所思。

由于上清宫附近的景色不错,李晔在青城山顶住了两晚,第三天才下山。跟在丈人观邀人受挫不同,李晔在上清宫以及其他几个道观进行的很顺利,下山的时候变多了七个道士。

不过让李晔意外的是,下山的时候碰到了青阳子,对方答应接受他的邀请,并下山救世。至于是不是真的救世,李晔并不清楚,不过他却知道他此行收获不小。青阳子并不是一个人,还有两个随行的道童,所以跟他下山的就有十个道士。

这十个道士基本都有着炼丹的经验,其中让李晔比较重视的是上清宫那两人。因为这两人就是前不久上清宫炼丹爆炸的幸存者,而且对于炼丹的配方还记得。其他几人也都熟悉炼丹,虽然没有出现过爆炸,但经验在那里摆着。

虽然对于李晔上山找了十个道士下山有些不解,不过作为青城县的县令,施姓县令主动邀请李晔去青城县小住两天,好尽地主之谊。

当天晚上,施县令就在县衙准备了比较丰盛的晚宴。这个丰盛是对于普通人而言,对于李晔等人来说并不算丰盛,不过施县令毕竟只是一个县令,也不可能让人做出王府、甚至宫中一样美味的佳肴。

青城县乃上县,大约有八千多户,也就是五万多人。县城人口并不多,只有不一万多人,所以整个县城给人的感觉并不大,就像后世一个稍大点的镇子而已。不过青城县的经济却不错,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在一旁,土地肥沃,而且盛产茶叶。

青城茶就是代表,在蒙顶山茶因为叛乱原因无法运出后,青城、彭州等地的茶叶就成了李氏茶庄和何氏茶庄的主要茶叶来源。

喝了一口眼前这并不烈的酒,李晔放下手中的酒杯问着这青城县令,“施县令,这青城近些年可曾遭到吐蕃人的袭扰?”

“回禀殿下,青城虽然靠近吐蕃,不过附近的吐蕃人倒是许久没来入侵,倒是有不少吐蕃人前来交换生活之物。根据下官打听到的消息,吐蕃现在分裂,根本无力进攻我大唐,而且青城以西地形复杂,吐蕃人的骑兵很难行进。”施县令在青城二十来年,虽然遇到过突破人的袭扰,不过规模都很小,青城和导江都有军镇,自然不用担心吐蕃人的小规模袭扰。

李晔点了点头,“吐蕃现在势弱,若是能抓住此机会,一举征服吐蕃,我大唐便少了一个心腹大患。”

唐朝跟吐蕃打了几百年的仗,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占据河西走廊,加上国力强盛,一直处于优势。不过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平定叛乱,把河西、陇右等地的军队抽调回中原平叛,吐蕃便趁机占领了河西、陇右地区,进而攻占北庭、安西等地,唐朝不再拥有西域之地。

加上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内部一直不稳,藩镇势力不时造反,唐朝再也无法集中军队去对付吐蕃等游牧民族。

不过在四十年前,吐蕃内部政权,导致吐蕃瓦解,从此青藏高原再无统一政权。若是此时进攻吐蕃,各个击破,完全可以一统青藏高原,把青藏高原纳入唐朝版图。统一了青藏高原,大唐无论是西进西域,还是北击草原的游牧民族,都没有后顾之忧。

“殿下所言甚是,不过现在朝廷式微。内有叛军和藩镇割据,若是不解决内部问题,根本无法全力对付外敌。”施县令附和道。

“看来施县令对于时局倒是看得挺透彻!”李晔看着这县令,不禁高看了对方一眼。

施县令连忙解释道,“殿下过誉了。下官只是站在局外,所以才能看得清楚。”

李晔点了点头,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青城虽然地处边陲,但并不荒凉,而且远离战乱,即便是阡能的叛乱也未能波及青城。对方就像站在棋盘外的一个旁观者,自然能看清整个棋盘上的局势。不过对方即便是看清这局势又能如何,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而且能看清局势不代表能改变局势,这就是小人物的无奈。

“说起这个,本王就想起了《楚辞》的两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李晔笑着道。

“殿下过誉了,下官哪能跟屈原相比。”施县令连忙摇头,李晔这帽子给他戴的有点高。

“殿下素有才华,何必引用前人诗词。”一旁的裴荣笑着道。

李晔一愣,看了一眼裴荣,很快便明白对方的用意,便笑着道,“裴司马这是想看本王出丑不成?不过今天兴致正好,就临场发挥,若是不好,诸位可不要笑话。”

第106章 月下有佳人

见裴荣和寿王这一唱一和,众人也有些惊讶,没想到寿王还会作诗词。对于李晔这个寿王,他们也曾耳闻过,毕竟平定当时郭琪叛乱,封天策军大将军,组建天策军,也算是名声大噪。

不过对于这个寿王的才华,他们地处西垂,倒是不甚了解。李晔目前流传出的诗词一共三首,在成都倒是有些知名度,甚至一些朝臣也都知晓,不过也仅仅限于成都府,再远点的地方就不怎么知道了。

看着众人看着自己,李晔笑着道,“前两天一直在青城山上,倒是有些感触,眼下佳节已过,那本王就以青城山为题作一首。”

说着李晔沉吟了一会儿便开始吟唱道,“我登青城山,云雨顾在下,月色缟岩谷,欲睡不忍舍。

明朝下半岭,颇怪哀湍泻,山麓云未归,平地泥没踝,乃知宿处高,所恨到者寡。

有客谈泰山,昔尝宿石室,夜分林采变,阳谷看浴日,九州皆片麈(zhu),盛夏犹惨栗。

我闻思一往,安得飞僊(xian)术?但愿齐鲁平,东封扈清跸(bi)。”

在场一片寂静。

这首诗。。。怎么说呢?裴荣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不对,他听过李晔写的那首《帘外雨潺潺》,这首诗词依然如《帘外雨潺潺》一样,前面虽然在描写景色,但后面还是表达了心中的抱负。

裴荣虽然不觉得惊讶,但在场的其他人却是大为吃惊,给他们的印象太深了。他们开始还以为以李晔的年龄,能作诗就算不错了,即便是作的不好,但李晔是亲王,他们肯定还是要恭维一番,面子还是得给足。

结果呢?这首诗虽然算不上绝作,但在李晔这只有15岁的人口中说出,那就不同了,也算是惊人之作。

这首诗,前面倒并不是多吸引人,但最后两句‘但愿齐鲁平,东封扈清跸’却是让人不禁对李晔这个寿王的好奇。东封泰山,这可不是普通人能做的,自古封禅泰山,那都是历代帝王所追求的的事,即便是帝王也不是说封禅就封禅的,在此之前就九位皇帝封禅泰山。

分别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另外还有秦二世、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其他一些皇帝虽然到过泰山,但也只是祭祀,达不到封禅的资格。也正是因为真正封禅的人不多,也让封禅泰山成为历代帝王追崇的一个目标。

虽然封禅泰山的也有王,但一些人也不禁在想李晔的真实想法。不过这个时候倒没人去找不愉快,而是对李晔临场发挥就做出一首如此有水平的诗词,佩服不已。

“殿下大才,我等这些人熟读圣贤书也算是数十载,闲暇时候也曾作作诗词,不过跟殿下一比,却是远远不如。”施姓县令最先反应过来,连忙站起来满脸笑容地恭维道。

“施县令要是再夸,本王就得飘了。”李晔笑着回应道,顺便让压抑的气氛一下变得轻松起来。

“殿下之才,不需旁人夸也是堪比李杜,甚至远甚于李杜。”裴荣笑着恭维道。

“裴司马,你这说的。李杜之才,岂是本王能及。”对自己有几斤几两,李晔还是很清楚的,所以便摇了摇头。

首节 上一节 90/10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处处开外挂

下一篇:至尊特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