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141节

赵曦这样说,人都愣了愣,还是有人执行了。

近日赵曦听政,没听到有那家太子来国朝觐见,鸿胪寺近日连屁事都没有。也就排除了是外邦之事,是国朝,那国朝又出现另外的太子殿下……怎么做都不算错杀。

“今晚行动,护卫着平民衣装,不得暴露身份,暂不伤及性命。花腿闲汉均捆绑或废了,直接留于现场。”

“凡为骨干或为主谋参与者,一律放倒,丢至开封府衙门边。并以雕版印制其罪行,莫书写。”

护卫营无治理汴梁之责,不以护卫营身份出动就得了。一样能速战速决。

这种事……好吧,或许文人不认同。在自己这个小圈子里,赵曦应该不用忌讳。

整个护卫营的训练目的是作战,而战争从来就不是堂堂正正的。虽不至于无所不用其极,有些细枝末节,根本就用不着在意。

确实,赵曦的这番话,曹霖几个眼睛里是冒光的,而吕公著……似乎很委屈。

委屈啥呀?真正委屈的也该是护卫营这群军卒。他们这算是办了大事,立个大功的,却不得不做好事不留姓名……

第106章 钱明逸算是倒霉了

从来没有一天赵曦像今天这样想上朝。

今日恰逢早朝,护卫队把那群太子殿下和臣工们,送到开封府已经两天了。

这两天一直没见奏折,今日早朝,也该有个说法吧。

不过,赵曦很不理解。按说有太子殿下,还有长随以及整套的东宫属官。怎么说这都算大事,虽问讯需要时间,这类事第一天怎么也得给朝堂个说法。

而现在算怎么一回事?两日来相公们议事,居然没听说!这就怪异了。

还是一如既往的程式,先是执宰们针对目前国朝大事处置情况做了通报,然后是各有司汇报朝廷所遣办理之事的进展……嗯,只要没什么扯淡的事,一直就是和光同尘的,你好我好大家好。

然后,就是内侍问话,问是不是有人要找茬,需要不需要来一场大吵特吵……赵曦是这么看自己家这个朝堂的。

还真有!

“启奏陛下,时下有充陛下之子者,权知开封府钱明逸未论真伪,竟当堂行礼,并未做判定,至该贼人编管汝州。致上有疑而百姓惑……”

开封推官韩绛这一开口,朝堂便炸锅了。

这哪跟哪呀?啥时候官家又另外多出一子来?

就这情形,赵曦明白了。钱明逸这孙子也真敢?所谓欺上瞒下,他居然就这样明目张胆的把这事按住了。

谁给他这么大的胆子?

本来这种事的处理,应该是他碰到后以最快的速度告知自己的老爹,那怕是告知相公们也行,尽可能在小范围内解决此事。

偏偏他自作聪明,私下里就这么处理了,还留着如此大的隐患。

这几个意思?

这钱明逸是为尊者讳吗?还是说这孙子别有用心?

是以为开封府官吏皆不敢将此事明言于朝堂?还是说这般做就是为了有人在朝堂上讲?

本该能悄悄处理的事,非得搞的满城风雨!

再看老爹的脸色……唉,谁遇到这情况能舒服了?

内苑里除了不全人就是女人,还都是老爹的女人。他估计也说不清自己到底宠幸过多少,更无法说清都是谁了。

每年都有到年岁出宫自谋生路的宫女,这……老爹还真是哑巴吃黄连。

赵曦在想,是不是自己不该扔给开封府?可就这么一下子多出那么多的死人来,所引起的恐慌……就是朝堂也压不住。

这样,到最后有个交代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如实述来!”

总算是有相公接茬了,也让人明白了这是朝堂,不是菜市场。

嗯,是如实说来了。

原来有好事者,于前日将一伙贼人弃于开封府衙。

钱明逸问案,方知此一伙人几近为另一个东宫,扈从众多。自言其生母原为内苑执役,曾受官家宠幸,出宫时已有身孕……

赵曦这时候也算是听明白了,这故事也够曲折离奇的了。

如此没有逻辑的故事,这钱明逸也敢去相信?

“陛下,此事可延后重审。臣有一事不明,何来好事者?此好事者又如何将一众贼人弃于开封府衙?”

服了!见过刷存在感的,可没见过这般哗众取宠的……不对,赵曦再细思……

另一个皇子的事,确实应该随后再说。这是早朝,不是奏对,不是单纯的相公们议事,这是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员全部参加的早朝。

涉及宫帷之事,于这等场合确实不宜这般嚷嚷。

“臣附议权知开封府钱明逸失职失仪失礼,致京师乱像丛生。恳请朝廷予以贬黜。”

朝堂也不是全都是想看笑话的,也确实有诸多的中正之士。

所以,廷议便成了如何处置在此事中该担负责任的官吏……

墙倒众人推,也不知道钱明逸怎样就得罪下这么多的臣僚,一时间整个朝堂似乎成了讨伐钱明逸的专场申讨会了。

赵曦有些不明白,总觉得不太对劲。

首节 上一节 141/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