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524节

别说是武将掺合如何作战,基本上在他俩面前,根本就没有武将吭气的份。

可看到吕公著的这份折子,又不得不慎重对待。

“也不尽然。明确目标,分清主次,对于朝廷而言,主帅指挥作战,胜败是主帅担着。而武将的功劳,基本在歼敌上……”

富弼曾经因文武之别跟官家交流过。他还记得官家当时的话:

文武只是职衔的不同,到了一定的程度,不应该有具体的文武之分。

冲锋陷阵,文臣不会做,同样,武将到了一定的品级也不会做。

有懂战略战术的文臣,同样也有熟悉经典子集的武将。之所以国朝文武如此泾渭分明,并不是文武有别,而是国朝文武的选拔方式,或者培养体系错了。

把文武分割开培养,或者说摒弃任何一方单纯的成长,都是瘸子拐子,难以稳当。

当时只是泛泛而谈,也是作为闲聊而已。当时富弼也没有真当回事去体会。

这一次,当吕公著在推演对抗中脱颖而出,表现出了很强的军事才能。

再想想这些年吕公著的履历,富弼由不得再次想起官家的那些随口话。

吕公著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为他这么多年一直在护卫营,那纯粹就是一个军营。也是在那里,吕公著接受到了太多的军事方面的历练和观点。

同样,护卫营的那个环境,也让所谓的军卒,不再单纯的是个莽汉了。

据听说,护卫营军卒,任何一个人出来,都有能力做一次战前宣讲。

用护卫营军卒训练新军,新军并不是单纯的作战能力提升,更多的是精气神的改变。新军相比于原来的禁军,多了一份信念,多了一种气质。

这些,绝不是一个军汉能做到的。

第395章 大理接管原则

广南、安南与大理边境线的封锁,导致高氏无法得到广南那边的任何信息。

也曾犹豫过,可事到临头,又不能停下来。

高氏现在顾不得把广南那边作为重点,他在得到段氏部分的承认后,还需要进一步把王位稳定了。

重心还是放在大理内部的清剿上,不管是段氏王室的余孽,还是段氏王室的支持者,甚至杨家和董家的不平,都需要高氏尽快平息了。

至于矿城,那是逃不掉的。虽然牵扯了一部分精力,至今还没有像样的突围和反击。

“宋军自广南入境,先后占领了惠么部和罗雄部,似乎有进一步西进意图……”

不是应该从成都府过来吗?已经封锁了宋军入境的通道。

不是有安南牵制吗?怎么没一点音信就已经入境了!

不是宋国还在守孝期间吗?不是段氏只留在矿城吗?不是只要尊宋国为上国就行吗?

太多的疑问了,一时间整个高氏都有点乱。

“放弃矿城,迅速回防,部署重兵阻止宋军西行……”

若大宋这次像上次那样,仅仅是从广南入境,高氏的应对是绝对正确的。

集中优势兵力,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将宋军阻挡在广南与大理的边境。

继续扼守成都府自大理的通道,确保成都府路的宋军不得入境。

只要能做到这两点,那怕是段氏王室还活着,那怕是境内有个矿城,高氏也不用太担心。

可惜,他错误的估计了矿城守卫兵的作战能力。

围困,象征性的攻城,并没有让高氏真实的了解矿城守卫兵的实力。

在高氏队伍放松矿城围困的第一时间,矿城守卫兵就全力出击了,并且迅速打通了与成都府的通道。

这时候,大批的国朝队伍开进了大理……

“大理段氏王室想到汴梁来?”

这样的奏报让赵曦也一时转不过弯来。

如今,国朝的南征军已经将大理的东北大部连成一片。从矿城向东部进发的高氏队伍,已经被两面夹击。

按说,这时候段氏应该是站出来,借国朝的队伍,把大理境内支持自己的力量拉起来,配合国朝南征军开始反击高氏。

这时候要求进入国朝境内,还是要直接到汴梁。难不成看明白朝廷的意图了?还是说已经无意管大理的乱象?

“诸位相公如何看待此事?”

说真的,这情况就是赵曦也没料到。

“官家,大理王位,从开始就是一种共主的形式。之所以段氏称王,只不过是大理各部落认同段氏而已,从本质上,段氏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王位权威。”

“大理段氏称王百年,王位的几次更迭,更是受高氏杨氏的制约,甚至到了皇令难出皇城的境地。”

“多年来,段氏执政,并没有照顾到当初支持段氏即位的部落,甚至连段氏本来的领地,也逐渐式微。”

“这样的结果,让段氏对于大理的掌控越来越弱。如今,段氏留在大理,不忍看国朝大军对大理的碾压,又很难说服大理各部落对国朝臣服。”

“如其这样,倒是逃避到国朝最恰当。无论最终是国朝直接占据大理,还是最终需要段氏这个牌位,尽早来朝廷交涉,或许是他最恰当的做法。”

明白了,富弼这样一分析,赵曦就彻底明白了。

这确实是最聪明的选择。

首节 上一节 524/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