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525节

段氏王室未灭,国朝出兵有一定的借口是平息藩属国内乱。

只要国朝还承认段氏大理王的一天,那段氏这个名头就有一天的作用。

在大理如今战乱的状况下,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若有必要,让整个大理段氏王室消失也不是不可能。

别说是临战的将帅,就是赵曦也不是没有过这念头。

若不是因为大理那地方势力太复杂,要不要段氏,还真无所谓。

如今,大军入境,目标是让大理无军,也就是说,大军这次征战,不会考虑大理各部落的立场,只考虑不得有军伍这个结果。

还真说不定那天就让大理段氏王室消失了。

在事件还没有完全展开之前,直接来汴梁……不得不说这一步抢到了先机。

拒绝?不可能,毕竟大军入大理还需要这么个借口。

杀掉?更不可能。国朝最不缺标榜圣贤王道的臣工。

“接进来?”

“官家,还是接进来吧。需要有个道义上的理由,也得给朝臣一个解释,更需要留给大理各部落一个说法。”

韩琦这话,还真是体现了君臣一心,厚黑的一心。

“可以,接进来后,我见一见。但具体政事堂负责谈。”

“有几点原则我强调一下。第一,大理仍然以段氏为王。二,大理除王室卫队外,不再存在军伍,国朝负责其防卫事务。”

“第三,大理有一定的自治权,大理的官员,由朝廷派遣和大理自主任命相结合。派遣官员和驻军,均由大理供养,不得低于国朝对应的俸禄待遇,并实现三年轮换制度。”

“第四,针对大理的赋税,实行结余提溜制。也就是说,大理境内的税收仍然由大理负责,每年根据开支结余情况,国朝提溜部分纳入朝廷税入。”

“第五,放开大理子民参加国朝科考,容许大理士子入朝为官,容许大理子民参加国朝军伍,大理商贾在国朝一视同仁。”

“另外,也算是赠送项,朝廷可承诺不定期安排一些大儒,前往大理讲学……”

说是对大理的处理原则,赵曦更是把大理作为一个实验田,尝试军政两条线的模式。

如果直接在国朝推行,反对是肯定的,而在大理施行,慢慢让朝廷接受这种模式,或许在将来施行时,就不会有太大的抗拒了。

政事堂也曾讨论过处理大理的方式方法,基本集中在全面接管大理,让段氏在汴梁做王,按照国朝封王的形式,封地与王位不相干的做法。

对待外族的分封,一直就是这样的。

同样,富弼等人也清楚,那样做的结果,肯定会在很长时间里,不能把队伍撤回来,很可能还需要镇压,还是血腥的镇压。

可听官家这么一说……这才是现阶段,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接管大理办法。

时间久了,随着国朝的教化深入,大理对国朝的认同会越来越深,最终即便大理还是段氏为王,而大理的子民会逐渐认同朝廷。

第396章 这是闹那般

段氏很着急,似乎根本无意关注大理的战况。

南征军已经歼灭了从矿城撤出,并向东进发的高氏队伍。

形势一片大好,可段氏好像不在意这些。在得到朝廷同意后,几乎是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了汴梁。

估计这一路的震惊会很大。

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藩属国的王室,又有段贵妃的面子,朝廷专门调拨了一个车队,以隆重的礼节来迎接段氏王室成员。

好像更像是震慑和显摆国力。

汴梁也是有大理专门驿馆的,只是这一次大理段氏王室来的人太多了些,原来专门接待大理使臣的驿馆根本不够用。

用都亭西驿?那是西夏的。赶出西夏人,这事不地道,关键是国朝还没有两线作战的实力。

至于北辽的驿馆……北辽皇帝痛哭先皇的传闻,以及北辽为先皇建衣冠冢的事实,这点情义还是需要讲的。

其实在赵曦看来,都不是合适的做法。

这类驿馆,在就是后世的大使馆,相当于他国领土,可以用神圣不可侵犯来定义的。

所以,大理段氏王室,很有幸入住了一座堪比王府的宅院。

上一次谋反事件,朝廷收缴了不少宗亲别院。

不知道这该算是高规格接待呢,还是无处不显摆国力?

国事是国事,人情是人情,赵曦分的很清。

尽管段氏因此而用无限的温柔来回报赵曦,赵曦仍然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下国大理王段思廉拜见上国陛下……”

应该算是很隆重了。赵曦携滔娘、段氏一同,专门到大理段氏王室驻地接见段氏王室。

刚一进门,段氏王室跪倒了一大片。

不仅仅是寄人篱下的现状,更是对大宋国力的折服。

其实,从辈分上,这段思廉应该算是赵曦的大舅哥……

“内兄快快请起。曦此行不为国事,也非以大宋国君相见,是萱儿之婿来探望娘舅……”

话是拉近关系的说辞,同时也是直接告诉段氏:公是公,私是私,各论各的。

首节 上一节 525/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